■中共神池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喬震宇
人才是第一資源已成為社會共識。對于小縣、弱縣、窮縣而言,其自然條件差,面臨著外來高層次人才難以引進的現狀,而人才關乎黨政部門的發展,關乎整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培育好、開發好、利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便是人才工作關鍵而緊迫的任務。近年來,神池縣按照“用好現在的、培育自己的、吸引高層次的、貯備未來的”工作思路,努力優化“實用技術人才、高層次人才、黨政后備人才”三支隊伍,不斷推進人才強縣步伐,筑就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基石。
實施鄉土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層層推薦選拔,挖掘培養出一批具有月餅、麻花、胡油等傳統加工工藝的民間手工業人才,大力發展傳統食品產業,僅月餅年銷售額就達1億多,增加農民收入5000多萬元;組織農村的知名“田秀才”、“土專家”舉辦技術培訓40余次,通過學習培訓催生出50多名農村適用技術人才,他們遍布全縣各個設施農業生產示范點,從事技術指導、科技培訓等服務;積極組織全縣養殖大戶循環觀摩,互相學習、借鑒經驗。涌現出了花臺坡村武效文、東湖村劉二等21位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羊專家”,他們多次為基層干部和農民講解養殖技術與知識,為養殖戶傳授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當前全縣養羊已達65萬只。目前,全縣初步形成了一批諸如月餅、蔬菜、羊肉、胡麻、胡油、小雜糧等特色明顯、效益較高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副產品,其中神池羊肉、胡油、胡麻、莜麥四大品牌已經取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鄉土人才的挖掘利用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加快了農業產業化轉型跨越發展。
實施“科技特派員”計劃。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素質高、學歷高、信息廣、接受能力強的優勢,按照其所學專業采取組織引導、個人自愿的方式選派30名大學生村官擔任“科技特派員”,組成科技服務小組,深入農村、企業、社區進行科技服務,通過“同一項目聯辦”、“相同專業合辦”等方式進行幫扶,有效地解決了技能經驗不足、項目規模小等問題,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目前,全縣大學生村官共實施創業富民項目62個,投入資金290多萬元,帶動1500戶農民脫貧致富。
實施政策招才計劃。面對高層次人才引進相對困難的現實,我們創新思維,拓寬視野,經縣委常委會多次討論研究,決定凡愿意回我縣創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按照特殊緊缺專業人才對待,將其入編安排到事業單位工作。目前已經有23人報名,其資格審查等有關程序正在嚴格按規定履行。
實施鄉情引才計劃。大力引導神池籍人才的回歸。對在外工作的神池籍人才進行摸底匯總,建立起神池籍人才資源信息庫,組織了“神池籍在京人士聯誼會”、“神池經濟發展通報會”等一系列活動。以政策為導向、鄉情為紐帶,采取多種措施引導他們投資家鄉,建設家鄉,幫助家鄉引資上項。引進并啟動了包括風電、光電、干法水泥等總投資409億元的轉型項目。縣委、縣政府在天津市隆重舉辦神池特色農副產品推介暨招商洽談會,12個項目成功簽約,共引資55.7億元。
實施老年人才傳幫帶計劃。挖掘擁有專業技術的離退休專家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余熱。這些專家功底厚實,技術嫻熟,經驗豐富,是寶貴的財富。我們把從工作一線退下來的19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高層次人才返聘回工作崗位,通過師徒結對、舉辦培訓班的方式,發揮傳、幫、帶作用,進一步充實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為了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也為了調動年輕干部勤學敏思、學以致用、獻身神池轉型跨越的積極性,我們在全縣范圍內,從30歲以下、本科學歷以上(且第一學歷為專科以上)的88名年輕干部中,公開選拔8名副科級領導干部,樹立了正確的用人導向,增強了人才活力。
經縣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對年輕干部實施“3538”培養工程,即:面向全縣35歲以下優秀年輕干部,利用“3”年時間,實施“8”項系列計劃,培養造就一批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年輕骨干隊伍。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育培訓方式,依托干部外訓基地,組織62名優秀年輕人才赴浙江大學進行了專題研修班培訓;選派了24名優秀農村科技人才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行學習培訓和實地參觀考察;特邀省內外的11位著名專家,舉辦了11次人才培養座談會。同時,依托縣委黨校培訓陣地,就十八大精神有針對性地對各類人才進行分期分批培訓。靈活的培訓方式和豐富的培養內容有效地提升了各類人才的業務技能與理論素質,為全縣人才隊伍建設儲備了后備力量。
“三支隊伍”的發展壯大,使神池縣人才隊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培養造就了一批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為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注入了活力,也為我縣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