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曉峰
(作者系嵐縣縣長、縣委副書記)
為了加快我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步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我于2012年5月9日到遼寧省鐵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掛職鍛煉,任鐵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副主任。
鐵嶺曾是一個農業大市,經濟總量小,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都比較低。2008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沈陽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后,鐵嶺市委、市政府開始進行經濟發展戰略大轉移,短短幾年時間,鐵嶺市充分利用沈陽經濟區巨大的輻射、吸納功能,規劃建設了起步區域為96平方公里的18個工業園區,并構建了與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相配套的工業產業體系,工業占全市GDP比重已達到52%。鐵嶺城鎮化也有了質的飛躍,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2010年鐵嶺新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在上海世博會上,鐵嶺新城以其綠色、環保、低碳的獨有特色,從全國600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入選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的中國城市。
到鐵嶺掛職鍛煉近六個月,我有兩點感悟:
第一,解放思想是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近年來,鐵嶺更新觀念,解放思想,大膽實踐,作出一系列關系全局、影響深遠的重要決策,綜改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我的感受是,解放思想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巨大。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滯后,就談不上綜改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思想解放了,觀念更新了,眼光才能看得遠,步子才能跨得大。鐵嶺市的生動實踐告訴我們,綜改試驗不能等待,必須加快速度,敢于嘗試、敢作敢為,這不僅是一種工作作風,更是一種工作態度,是敬業、愛業的體現。綜改試驗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中間會有若干手續、矛盾需要解決,而要想以最快的速度縮短這一過程,就必須有敢于嘗試、敢作敢為的精神。
第二,改革創新是永恒的主題。鐵嶺大膽實踐,設立示范區和先導區先行先試,自下而上實施改革創新。特別是在體制機制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新政策。一系列措施表明,體制機制改革是綜改試驗的核心,也是工作創新的動力。在實踐中,堅持“誰改革誰受益”的政策導向,充分調動了基層組織的積極性,賦予其自主創新權、自主發展權和自主改革權,以基層組織作為改革實施主體,在核心領域率先突破。
結合鐵嶺的發展經驗和我們嵐縣的實際,我感到有兩方面需要加快經濟轉型跨越的步伐:
第一方面,圍繞四大領域改革,努力在大項目、大生態、大縣城、大民生上取得突破。
一是圍繞產業轉型,在大項目建設上創先爭優。堅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黑色與綠色并重,煤與非煤聯動,地下地上一體,以新興產業引領轉型,以園區集聚承載轉型,以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轉型,建立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先行示范區。二是圍繞生態修復,在大生態建設上創先爭優。緊緊抓住我縣被列為全省“實施區域流域或生態環境重點保護縣”的機遇,加快黃河水保生態治理、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等綠色生態工程。以農田水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廢棄礦區廠區治理以及尾礦庫后續治理為重點,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工作,努力創優生態環境。三是圍繞城鄉統籌,在大縣城建設上創先爭優。充分利用呂梁新區建設機遇和太原都市圈建設機遇,促使它們形成優勢疊加效應,在城市互動、產業轉移、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實現全方位開放,無障礙活動,多層次協作,打造呂梁市和太原市對接橋頭堡,建設晉西北轉型發展高地。四是圍繞民生改善,在大民生建設上創先爭優。把全民創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民生工程作為最大發展工程,把創新社會管理作為最大基礎工程,把抓好安全生產作為最大發展保障,把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作為重要發展依據,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第二方面,圍繞機制創新,努力破除制約我們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與轉型綜改試驗區相適應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政策。一要創新招商引資機制。牢固樹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理念,構建“大招商”格局。二要創新行政審批機制。完善項目審批機制,成立“行政代辦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把行政審批項目統一納入政務大廳,變分散辦公為集中辦公,減少審批環節,加快審批進度,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三要創新財稅管理機制。對上級投資的項目資金要統籌使用,優先投資縣里確定的轉型標桿項目,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四要創新土地管理機制。盡快制訂廢棄工礦用地開發利用方案,出臺閑置工商用地處置辦法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施辦法,啟動城鄉土地利用增減掛鉤工作。優化土地使用效益。把住用地關口,建立以投資產出效益為主要指標的建設用地準入制度、土地利用效益評估機制,考核單位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吸納就業能力、項目建設周期四項指標,引導企業集約節約用地。加強土地資產經營管理,建立土地儲備制度,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問題。五要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過程控制、綜合治理”的原則,擴大生態綜合治理試點,對各種利用、污染、破壞資源環境的行為征收生態補償資金,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采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排污誰付費、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以工業廢棄物排放收費、污水處理收費和垃圾處理收費為重點,探索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六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高層次和緊缺人才的引進和獎勵。實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貢獻一流地位”,切實讓優秀人才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