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劍紅 據新華網)
國務院日前批準印發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從兼顧傳統大科學裝置領域與學科交叉及新興學科發展需求、兼顧國際發展趨勢與國內基礎、兼顧學科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三方面考慮,對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了未來20年這7個科學領域重大科技設施發展的主要方向。
《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在我國科技發展急需、具有相對優勢和科技突破先兆顯現的領域中,優先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7個科學領域中,能源領域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生命領域包括轉化醫學研究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地球系統與環境領域包括海底科學觀測網、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器;材料領域包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粒子物理與核物理領域包括強流重離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空間和天文領域包括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中國南極天文臺;工程技術領域包括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大型低速風洞等。《規劃》規定,今后擬以5年為期對《規劃》進行修訂。
《規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部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學習跟蹤到自主創新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期,圍繞“兩彈一星”研制任務,建造起一些大型科研支撐裝置,掀開了設施建設的序幕。二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成長期,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奠基為標志,陸續興建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和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等設施,設施建設邁出新步伐。三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發展期,興建了上海光源、海洋科考船和地殼運動觀測網等一大批設施,設施數量、建造規模和覆蓋領域逐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