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志楊
觀點一:“針孔攝像頭”并非干部教育的長遠之道
■ 曾志楊
微話題:2013年春節前后,湖南省很多地方悄然發起暗訪,用“針孔攝像頭”拍下一些干部上班打游戲、睡覺、看視頻電影、“泡”娛樂場所等“懶政”形象,將其制成現實版的“官場現形記”供官員集體觀看。
干部工作作風散漫,這無疑需要整治,但采用“針孔攝像頭”進行暗拍,卻似乎有些許不妥,原因有四:
一是干部需要“養浩然正氣”。而使用“針孔攝像頭”監督干部,使干部人人自危,不利于干部的自我教育,易導致養自內心的浩然之氣蕩然無存。
二是謹防“水至清則無魚”。暗中監視這樣的苛查雖能讓干部一言一行進入眼中,卻讓干部失去羞恥之心、是非之辨。久而久之,干部專以防范監督為務,不事自身素質的提高,這顯然不利于干部隊伍的建設。
三是有傷干部使用之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本該是干部使用的原則。干部使用與否當在考察之前,一旦任用,就應予以信任。如若既用之又疑之,則不如不用。讓干部處于無所不在的監督之下,無助于干部的自律,反而會傷害干部的自覺性。
四是難以發揮干部積極性。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干部積極性的發揮憑借的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嚴防苛查,只會讓干部謹小而慎微,救過尚恐不及,何談主動性的發揮?
干部監督應堅持正面教育為主、預防為主和事前監督為主的方針,做到監督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使用“針孔攝像頭”拍下一些干部的“懶政”形象,并予以公示,有悖于正面教育原則,這種做法只能作為干部教育的權宜之計,而非長遠之道,因此不應該予以提倡和推廣。
小編微評:以“攝像頭”來整治庸懶散,其出發點自然是為了以儆效尤,這或許是一種創新的手段,但卻仍有作秀之嫌。在大談法治的今天,要讓我們的干部盡心盡力地真正做好人民公仆,僅靠高壓政策萬萬不行,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若被暗訪的干部們做好了準備,“攝像頭”下一次是否還能還原真實?大凡法律法規,懲戒只是手段,而究其目的無外乎教育警示。于是,如何從源頭入手便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在建立健全問責機制的基礎上,還需多部門聯動,長期不懈地對領導干部開展克己奉公教育,以防范為主,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相結合,一經發現庸懶散的苗頭,便以訓誡談話為主、行政懲戒為輔進行教育。當然,庸懶散是常見病,也是慢性病和頑癥,需要長期堅持用“藥”、敢于用“藥”,才能使這一不良作風得到根本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