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生 白拴金 王寧華
自古以來,溝壑縱橫的艱苦環境,磨礪了誠信、堅韌的三晉兒女,總是創新圖強人人奮進,總是俊杰精英時時涌現,總是精神典范代代孕育。今天,站在山西轉型跨越的新起點,面對廣大貧困山區生態脆弱、經濟落后的嚴峻挑戰,依然有眾先行者拓路前行。偉大的“右玉精神”和叫響全國的左權“生態莊園經濟”模式,就是其中兩個杰出范例。建設美麗山西和美麗中國,建設富裕文明新農村,迫切需要這樣的精神引領和經濟支撐。通過實地參觀調研,挖掘他們的主要做法與寶貴經驗,對全省乃至全國貧困山區持續推進經濟發展,持續推進生態建設,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佇立山西版圖前,放眼打造綠化山西、推進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可謂滿目綠意,枝繁果盛。
北望茫茫塞北,有一個創造天下人工奇跡的地方,歷經60多年堅持不懈植樹造林,將“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使森林覆蓋率從0.3%增至52%,使“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變為“聯合國最佳宜居生態縣”的神奇之地。而且,居功不自滿,2013年春天,繼續大力度投資3億元,再度掀起植樹造林新高潮。這就是以“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右玉精神”的發源地右玉。
東覽巍巍太行,有一個探索山區生態發展新型模式的創新之地。200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傾力推動下,引導社會能人和工商資本,依托城鎮化移民搬遷舊址遺留下來的耕地、“四荒”等資源,以多元化方式籌集社會資本,以租賃、購買土地使用權等形式集中一定規模的土地,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探索出一種新型農業產業開發和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稱之為“生態莊園經濟”。截至2012年底,累計投資3.8億元,莊園總數達243處,經營土地35萬畝,發展經濟林3.5萬畝、生態林6.5萬畝,養殖畜禽10余萬頭(只),帶動當地勞動力7290人就業,人均增收5926元。“農民下平川,‘老板’進深山,‘四荒’披新綠,舊村變莊園”是其生動寫照。這就是被譽為“山區縣份在推動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偉大創造”的“生態莊園經濟”的原創地左權。
左有右玉,右有左權。一個精神感天動地,一個模式全國首創。兩個建設生態文明的典型,令人敬仰。探究右玉和左權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既有客觀自然因素使然,更是人為努力必然。
1.是大自然逼出來的結果。客觀上,從兩地的惡劣自然環境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土堵門。風起黃沙揚,雨落洪成災”的民謠,是半個世紀前右玉的真實寫照。左權地處太行山巔,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這里山大溝深,石多土少,人口分散,廣種薄收。2000年底,還保留有379個行政村、336個自然村,平均每村人口不到200人,其中100人以下的村子就有200多個。在如此惡劣的生態環境面前,兩個國定貧困縣的人民,為了生存,更為了發展,唯有砥礪前行!強力改善生態,全力脫貧致富,實現“生態夢”、“富裕夢”,成為兩縣干部群眾夢寐以求的奮斗理想。
2.是黨員干部帶出來的結果。主觀上,無論是優秀的“右玉答卷”,還是出彩的“左權模式”,兩縣黨員干部都充分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集中彰顯了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為民情懷和精神境界。從右玉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手中一把磨得足足短了一寸的鐵鍬算起,書記換了一任又一任,不變的,是每一任書記的辦公室都有一把植樹的鐵鍬。如今這些再普通不過的鐵鍬,已成了標志性的記憶,乃至“右玉精神”的象征,更像是“綠色接力棒式”的精神財富,一屆一屆地傳承光大。第五任縣委書記龐漢杰,回鄉探親仍不忘自己掏錢買樹苗;第十一任縣委書記常祿,將妻兒一起帶到工地,一個春天就帶領大家種樹20萬畝,因愛樹如子,被稱為“樹書記”;第十四任縣委書記師發,曾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植樹任務,主動打報告要求降職。60多年,右玉縣機關、企事業七大系統120多個單位,一個系統一座山頭,一個單位一個林場,共同營造出十幾個造林基地,總面積達30多萬畝。
同樣,自1942年始至今,革命老區左權共有31任縣委書記,作為第30任縣委書記的孫光堂(現任晉中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成為開創從紅色經濟到黑色經濟再到綠色經濟發展道路的第一人,成為左權“生態莊園經濟”的引領人。他與百姓相處得是那樣自然而和諧,“十載躬耕左權,萬世永銘嘉惠”是左權百姓對他的一致褒獎。他身體力行推進莊園經濟開發,親任生態莊園經濟開發領導組組長,積極引導鼓勵企業主、離退休干部等社會各界人士投資開發莊園經濟。他無數次深入全縣各莊園經濟點調研視察,親自執筆撰寫莊園經濟的調研文章。創新的激情、務實的品格、親民的情懷構成了他最明顯的執政風格。2009年8月,他被授予第七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榮譽稱號。2010年,王兵履職左權第31任也是現任縣委書記。他接過前任的火炬,繼續為薪火傳承布局謀篇,提出了生態發展新思路:準確理解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的內涵,變“勞動力+土地”的農耕經濟模式為“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以原生態旅游度假為主,林果業種植為輔,繼續大力發展完善“生態莊園經濟”模式,讓生態莊園之花如“桃花紅杏花白”遍開左權大地。這些實實在在的政績都凸顯一個執政理念:領導的思路,決定群眾的出路;群眾的出路,就是領導的出息。
3.是人民群眾干出來的結果。“右玉精神”的塑造和左權“生態莊園經濟”的打造,人民群眾是最大的功臣和英雄。兩地各有一個代表性人物不可不提,他們于上世紀90年代初同時起步,積極響應政府治理開發“四荒”的號召,初衷只是通過植樹改變生存狀況,提高生活水平,意外的是,十多年的艱辛耕耘后,他們不僅染綠了荒山,改善了生活,更留下了造福家鄉、造福子孫的生態偉績。
其一,是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農民、黨的十八大代表余曉蘭。在2012“感動山西”十大人物頒獎晚會上,有一段贊頌余曉蘭的精彩頒獎詞:“三八”綠色獎章,綻放成胸前金色的太陽。從彩云之南到塞上之北,萬畝綠林渲染著蓬勃的希望。茂密的綠蔭是你獻給大地最美的容妝。這是對她20年如一日,治理綠化荒山荒坡面積1萬多畝的真情寫照和最好褒獎。
其二,是左權縣粟城鄉粟城村“和會生態莊園”的主人趙和會。在太行精神浸潤的左權大地,趙和會、郝彩英夫婦堅守荒溝建莊園近20年,成為余曉蘭式的“右玉精神”實踐者。1994年,夫妻倆懷揣“綠化夢”和“富裕夢”,承包家鄉粟城村關長溝1100畝“四荒”地,吃住山上,扎根荒溝,艱苦創業。有一年,辛辛苦苦栽植的樹苗正長勢喜人,突遭架在山上的高壓線掉下著火,數十畝山林毀于一旦,夫妻倆在災害面前沒有氣餒,繼續補栽小樹苗綠化荒山。歷經千辛萬苦,硬是把一條蒿草比人高的窮山溝,改造成如今綠樹滿溝遍山的“桃花源”和“綠銀行”。夫妻倆從僅有的52株病老核桃樹開始,利用溝內野生酸棗樹多的條件,酸棗嫁接大棗,成活棗樹1.1萬多株;新栽矮化核桃樹500株、花椒樹120株、柿子樹150多株、板栗樹150多株、楊樹4000余株,完成治荒面積198畝。同時還發展林下養殖,飼養土雞200多只,羊、豬、免等家畜若干,實現了沼氣點燈做飯、沼渣沼液施肥、林果喂養豬羊的生態循環。目前,夫妻倆已累計滾動投資100多萬元,年綜合經濟收入20萬以上。2013年3月27日,袁純清書記與趙和會老兩口,圍坐在核桃樹下的石凳上促膝而談,并給予了他們倆高度評價:“你們通過辛勤勞動,綠化了山川,發展了農業,富裕了自己,帶動了村民。”
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明禮誠信,開放包容,艱苦奮斗,唯實唯先”的晉中精神與“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右玉精神”,內涵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尤其是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漫漫征途上,如果說“右玉精神”為我們提供的是向上向前的正能量,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那么,發端于晉中的左權“生態莊園經濟”則為我們提供了向好向富的經濟模式,是一條可行的發展路徑。因此,為了助推貧困山區“生態夢”、“富裕夢”早日夢想成真,需要深度挖掘“右玉精神”與左權“生態莊園經濟”的本質和精華,堅持生態治理“持續化、科學化、市場化、多元化、制度化”“五化一體”的發展戰略。
1.堅持戰略上的持續化思路。不謀長遠者,不足謀一時。“右玉精神”之所以成為全省、全國學習的典范,核心的一點正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所贊:“年年立業是公仆,久久為功尚風流。”右玉人60多年間,換屆不換方向,換人不換精神,堅韌淡泊,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當下貧困山區的種種困境,是長年累月慢慢積累疊加的結果,如果奢望于一朝一夕迅速擺脫,行動中只會增加短視浮躁的負能量。所以,不論是植樹造林,還是開發利用,必須堅持長期奮戰。“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不僅僅是一項利他行為,更是一種福澤后世的政治智慧。左權“生態莊園經濟”本身就是長遠謀劃,因地制宜的產物,在貧困山區生態治理的理念、做法上,與“右玉精神”的孕育,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2.堅持決策上的科學化操盤。正因為因地制宜,尊重規律,科學決策,準確把握塞北高寒風沙地區植樹造林的特點和規律,右玉人民才構建了“綠樹轉生態,生態變資源,資源促發展”的綠色模式,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左權“生態莊園經濟”之所以成功,關鍵是遵循了“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科學規律,實現了農村經營體制、生產模式、農民身份轉換、融資方式、資源開發利用等多方面的創新。因此,生態治理不能蠻干瞎干,更不能搞虛假政績和形象工程,不能做不切實際的事情,唯有尊重科學,腳踏實地,才能卓有成效。
3.堅持經營上的市場化運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離開市場化運作,貧困山區生態治理只是一句空話。左權茂豐生態莊園,由該縣優秀企業家趙保明投入860萬元巨資創建。他承包4670畝荒山,栽植優種核桃樹2.1萬株,現年產核桃2.6萬公斤。昔日了無人煙的空殼村,已開發成了休閑度假旅游景區,年創產值200萬元。同時,還為當地農民累計創收260多萬元,成為左權發展生態莊園經濟的典型。“右玉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余曉蘭,與時俱進,提出了“不僅山要綠起來,人也要富起來”的發展思路,開展規模化生態養殖,實行加工產銷配套一條龍,創辦了“曉蘭生態莊園”,開始了新的創業征程。當前,貧困山區大量“四荒”綠化治理工程浩大,任務艱巨,單靠政府之力短期內難以完成。且單純發展生態林,短期內沒有經濟效益,也難以吸引社會投資。所以采取市場化的全新機制運作,以加快生態改善治理進程,是一條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4.堅持產業上的多元化形態。左權“生態莊園經濟”的多元化特征表現于:一是產業形態布局的多元化,堅持從實際出發,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和農家樂休閑旅游業,一業為主、多業并舉,最大限度地優化了莊園布局。二是開發類型的多元化,大致形成了以特色種植、養殖為主的產業發展型,以餐飲娛樂、休閑觀光為主的休閑度假型,以新品種試驗示范為主的科技示范型,以農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市場開拓型,以集種、養、加、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型。三是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支持引導了一批包括民營、國有、農村能人和城鎮居民個人投資等大量社會資本的注入。因此,借鑒這些做法和經驗,貧困山區生態治理開發方式可以多措并舉,多元化培育經營主體,形成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
5.堅持管理上的制度化保障。黨的十八大特別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貧困山區生態治理同樣也必須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作為保障。多年來,為保障生態莊園經濟健康快速成長,左權縣委、縣政府、縣人行、縣信用聯社、縣人民法院共計出臺了《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規范生態莊園經濟開發的實施意見》、《關于生態莊園經濟開發所涉土地發放農村土地使用權證實施辦法》、《關于縣域金融業支持生態莊園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生態莊園經濟開發所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和《關于為生態莊園經濟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務的意見》等11個配套文件,在每個環節都有制度保駕護航。可見,制度先行是搞好貧困山區生態治理的重要保障。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聚焦點主要是創新農業的經營體制,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重點,就是要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和構建新的農業經營體制。準確理解中央的這一思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生態莊園在全市、全省貧困山區的推廣推進,廣泛覆蓋,有序發展,鑄就“生態夢”和“富裕夢”,仍然需要繼續在“右玉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多方“給力”,堅持不懈,開辟新路徑,推出新舉措,書寫新篇章。
1.科學規劃存耐力。左權縣的莊園經濟是依托移民搬遷遺留下的耕地、“四荒”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大多為以林業開發為主的生態型經濟,從這幾年的發展實踐來看,要保證其健康發展,科學地進行規劃舉足輕重。規劃一定要有科學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可行性。規劃一定要立意高遠,一定要站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高度,一方面有利于莊園的可持續發展,不因領導的更替與注意力轉移而半途而廢。另一方面有效地回避、解決目前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妥善解決農民利益與莊園主利益的矛盾、產業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調兼顧等現實問題。
2.用足政策成合力。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增加投入和科技興農都要靠政策。十八大明確提出城鄉一體化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突出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更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13年中央“1號文件”的支農方面新政策有:以獎代補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啟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創建,補助農業排灌工程運行運管費,開展農業機械以舊換新試點,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施肥料的補貼,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等等。省委、省政府出臺的《創新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意見》也有很多新政策、好政策。各地各部門一定要把這些政策吃準吃透,形成政策合力;還要注重操作創新,搞好銜接配套,把這些政策用足用活,真正讓農業受益,讓農民得實惠。
3.主體多元聚活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首要的是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今后新增加的農業補貼要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傾斜。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將會成為眾多工商資本的投資洼地。左權及各地生態莊園經濟可以抓住這一契機,提質上檔,吸引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投資入股莊園經濟,大視野地謀劃,大手筆地運作,把觸角伸向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各類產品。鼓勵這些新的主體引導農民共同賺錢,使莊園經濟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4.美麗山村增魅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方針。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了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的任務。左權發展生態莊園本身就是在發展生態文明,就是在建設美麗鄉村。所以,在加快發展生態莊園經濟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山區農村的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繁榮農村的生態文化,再造美麗新山村,做大做強生態莊園,營造良好的外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