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平
回顧黨的歷史,縱觀毛澤東的一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堅持走群眾路線,既是毛澤東的重要思想,也是毛澤東的偉大實踐。他用他的言與行,為我們樹立了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可以說是聯系群眾的典范,我們學習的榜樣。而毛澤東之所以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也正是因為他始終在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
聯系群眾,關心群眾,愛護群眾,服務群眾,主要是要看我們能不能代表人民利益,能不能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然而,人民的領袖毛澤東做到了。
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國民黨頑固派的包圍封鎖及連年的水旱蟲災,再加上根據地財源不豐等方面的原因,解放區經濟發生嚴重困難,陜甘寧邊區政府和八路軍曾困難到沒有油吃、沒有紙用、沒有鞋穿、沒有被蓋的地步。為了戰勝暫時的經濟困難,減輕邊區人民的負擔,徹底粉碎蔣介石集團對邊區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困,爭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毛澤東發出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1939年春,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軍民大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作了激奮人心的演講:“同志們!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路有三條:一條是眼巴巴地等著餓死;一條是散伙回家不干革命了;還有一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三條我們應該走哪條呢?”接著,他逐條分析道:“餓死是沒有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他又進一步說:“我們肩負著解放中華民族的重任,只能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道路,也只有這一條道路是通向光明的路,通向勝利的路。黨中央號召全體軍民拿起槍桿子、鋤把子、筆桿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建設邊區,保衛邊區,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毛澤東簡短有力的講話,可以說是宣戰書和動員令,使人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光明,增強了戰勝困難的信心。
在毛澤東的號召和鼓舞下,邊區軍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從中央機關干部到戰士,都訂有生產計劃,分片開荒種地。毛澤東一邊動員警衛戰士們加入到大生產中去,一邊要求親自參加勞動生產。大家都勸說,主席工作忙,身體又弱,就不要參加勞動生產了。毛澤東堅決地說:“那怎么行啊。大生產是中央的號召,我應該和同志們一樣,參加勞動生產。”后來,大家只好在楊家嶺窯洞下面的山溝里給他分了一塊地。毛澤東在那塊地里種了辣椒、豆角、南瓜、玉米等農作物,只要一有空就去施肥、澆水、鋤草。看到毛澤東日理萬機還參加生產勞動,老鄉們紛紛要求為他代耕,但也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周恩來、朱德等也都參加到大生產的第一線,周恩來和任弼時還被評為紡線能手,朱德背上筐子拾糞,并把自己的戰馬抽調出去搞運輸。
在廣大軍民的艱苦奮斗下,到1943年,晉綏、北岳、膠東、太行、太岳、皖中等六區擴大耕地600多萬畝,生產糧食1500多萬公斤;植棉耕地也由1939年的3700畝增加到1942年的9.4萬多畝。同時,還創辦了石油廠、紡棉廠、造紙廠、農具廠、皮革廠、化學廠、制藥廠等一大批工廠。根據地不僅生產出大量的糧食和棉花,而且生產了日用品、紙張、武器、彈藥等。這就為支持艱苦的抗日戰爭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基本做到了自給自足,解決了當時的急需,克服了經濟困難。毛澤東和中央領導率先垂范,與根據地軍民同心協力,同舟共濟,既推動了生產和經濟的發展,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線,又密切了軍政、官兵特別是軍民關系。
1940年這一年,陜北的冬天格外寒冷。同志們都穿上了新發的棉衣,而毛澤東穿的還是那件已經穿了4年的灰色土布棉衣,兩個胳膊肘上補丁摞補丁,袖口也開了花。警衛員要去給他換件新的,毛澤東執意不肯,說補補還能穿。后來管理局做了一件比較好的新棉衣送來,叫警衛員先別報告毛澤東,趁他休息時,偷偷地把舊棉衣換出來。警衛員依計而行,把棉衣換了,并立即送回管理局處理掉。但出乎意料的是毛澤東看到這件新棉衣后,依舊不愿搞特殊:“現在這件太好了,我不要。這樣吧,你們給我領一件普通的,和你們身上穿的一樣。”警衛員只好換回一件普通棉衣。
1947年10月末,中央前委離開神泉堡,轉移到米脂縣的楊家溝。前一段時間,這里曾遭到胡宗南部隊的搶劫,老百姓的糧食都被敵人搶光了。一天,村里的一個小孩實在太餓了,跑到馬槽前抓槽里的黑豆吃,結果被馬咬了耳朵。毛澤東聽說此事,十分難過,決定中央前委每人每天省一兩糧食,去救濟困難戶。周恩來立刻通知下去,要求干部戰士嚴格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去做。從那天起,毛澤東每次吃飯前都要問衛士長李銀橋:“我的糧食省下了沒有?”李銀橋每次都如實回答說省下了,整個大院里的糧食都按照計劃省下了。毛澤東這才放下心來吃飯。
1948年的2月9日是農歷的大年三十。這天,毛澤東叫來了警衛排長閻長林,問他:“我們省下了多少糧食?”閻長林回答說:“省下了30斤小米,70斤黑豆,一共是100斤。”毛澤東聽了很滿意,讓人馬上送到村里,分給困難戶過年。晚上,周恩來向毛澤東報告了100斤糧食悉數分給村上烈士家屬和困難戶的情況,毛澤東才算放下了一樁心事。
要說毛澤東與人民是休戚相關的,那還是要看他在關鍵時候,尤其是人民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候是怎么做的。當全面內戰的烽火燃向陜北、燃向延安的時候,毛澤東作出了驚人的選擇,他把安全留給他人,把危險留給自己,與將士們轉戰陜北,與陜北人民風雨同舟,勇搏驚濤駭浪。
1946年6月,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撕下假和平的偽裝,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1947年2月底,蔣介石坐鎮西安,指揮胡宗南等部共計25萬人的兵力,在百余架飛機的配合下,大舉進攻延安。而在陜北,我西北野戰軍只有兩萬多人,兵力是敵軍的十分之一,延安又是黨中央所在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安危,關系到黨的安危和革命的命運,如果黨中央和毛澤東有什么閃失,后果就不堪設想。因此,各根據地領導人紛紛打電報給黨中央和毛澤東,請求黨中央及早渡過黃河,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指揮解放戰爭。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延安軍民群情激奮,同仇敵愾。1947年3月8日,1萬多軍民聚集在延安寶塔山下,隆重舉行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動員誓師大會。人們熱血沸騰,高呼口號:“團結起來打勝仗!”“保衛延安!”“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3月10日,延安軍民在黨中央的統一指揮下,開始了有組織、有步驟的戰略性疏散和轉移。
而此時的毛澤東,卻臨危不懼,從容不迫,一邊指揮著全國各戰場的作戰,一邊思考著退敵之策。在敵人的猛烈進攻下,彭德懷屢次勸說毛澤東撤離延安,越早越快越好,但毛澤東總是泰然自若地表示決不先走。后來逼急了,毛澤東就堅定而明確地說:“決不先走,我是要最后撤離延安的。我還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什么樣呢!”
當時,擔任警衛工作的新四旅的官兵們也急切地希望毛澤東趕緊轉移。副旅長程悅來和16團團長袁學凱向毛澤東匯報完情況后,一同勸說毛澤東:“主席,部隊都非常擔心你的安全,我們全旅指戰員請求主席早一些轉移到黃河東邊去。”毛澤東鄭重地對他們說:“你們代我謝謝同志們的關心。好多地方來電報,催我過黃河,彭老總更是急得不得了。中央有個安全的環境,對指揮全國作戰的確有好處。不過,我有些想法。其一,我們在延安住了十來年,一直處在和平環境中,現在一有戰爭就走,我無顏面對陜北鄉親,日后也不好再見面。難道我們還不如劉備?劉備撤退還舍不得丟下新野的老百姓,我們共產黨人總比劉備強嘛!我決定和陜北的老百姓一起,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其二,現在幾個解放區剛剛奪得主動權,我留在陜北,蔣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入別的戰場。我在這里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戰場就可以減輕壓力。”毛澤東這一席話說得二人心悅誠服。
要不要留在陜北,毛澤東首先想到的是養育革命十多年、與他朝夕相處的陜北人民的安危。他的決定就是要與陜北人民同生死共患難,和陜北革命一道斗風雨戰惡浪,同力抗擊進犯敵人,保衛人民的勝利果實。
在此后不久的中央會議上,毛澤東力排眾議,再次重申了他留在陜北的決定。同時,還決定以劉少奇、朱德率部分中央委員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開展中央委托的工作;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精干機關,繼續留在陜北,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作戰;葉劍英、楊尚昆主持的中央后方委員會,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后方工作。
毛澤東和中央機關在艱險的遷徙轉戰中,連遭敵人圍追,數次幾乎陷入絕境,但都沒有離開陜北。這既保持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和各方面的工作方針、政策的連續性,使黨的全盤工作無論在解放區還是在國統區都能不受干擾地運轉自如,又對敵人是強有力的牽制,對邊區軍民乃至全國軍民則是極大的鼓舞。正如周恩來所說:“航船在大海上遇到風暴,舵手堅守崗位,穩妥地駕駛,會給全船的人帶來無窮的力量,這是戰勝風暴的決定因素!”接著,他又感慨地說:“今天,蔣介石又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惡浪,全國、全世界的人都望著咱們陜北。在這嚴重的時刻,毛主席決定留在陜北,我們的帥旗高舉在陜北,指揮中心堅決不挪動,這是多么雄偉的革命氣魄啊!”
“黨中央還在陜北!毛主席還在陜北!”激勵著廣大軍民英勇奮戰,在西北戰場,在全國各個戰場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僅西北戰場上,在黨中央撤離延安后的45天內,就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沙家店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被徹底粉碎。從1947年的3月至6月的四個月內,全國的東北、熱河、冀東、豫北、晉南等戰場也開始局部反攻,收復和解放了153座城市,殲敵40余萬人。從1946年7月算起,短短一年時間里,共殲敵112萬人,解放軍的總兵力發展壯大到190多萬人。人民軍隊因此也由戰略防御階段轉向戰略進攻階段,進而奪取全國勝利。
全國解放以后,環境安定了,各方面條件都好了,毛澤東并沒有因此而養尊處優,深居簡出,高高在上,遠離群眾。為了國家繁榮強盛,為了人民幸福安康,毛澤東憂樂百姓的情懷更深了,體恤百姓的情意更濃了,他依然保持著人民領袖的本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躬自菲薄,鞠躬盡瘁。
1959年國慶后,毛澤東南下視察,在山東、安徽看到沿途土地龜裂,旱情嚴重。10月31日,毛澤東來到杭州。一到住地劉莊,有關山東、安徽、河南、江西等地受災及個別地方餓死人的文件、電報就接踵而至。毛澤東看著桌上攤著的密密麻麻的文件,鄭重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全國不少地方遭了災,許多老百姓在挨餓,我們是不是不吃肉,不喝茶了?我們帶個頭好嗎?”見大家都沒有說話,面露難色,毛澤東又耐心地說:“人家(指前蘇聯)逼債,我們少吃一點肉,爭取三年內把債還清。”接著他的臉色嚴肅起來:“我們中國人是有志氣的,誰也休想讓我們低頭彎腰。”
不久的一天,衛士和服務人員悄悄地議論:“主席這次來瘦多了。”幾個衛士商量后,把他們自己飼養的一頭豬殺了。這天衛士讓人做了一小碗紅燒肉,開飯時給毛澤東送去,毛澤東還在過道里就聞到了紅燒肉的香味,不禁說:“好香呦,好香呦。”看到桌上的紅燒肉后問:“這肉是哪來的?”衛士懇切地說:“主席,這是我們警衛班的同志自己飼養的,你吃點吧。”毛澤東卻堅決地說:“你可不能破了我們定的規矩,拿回去吧。”衛士的眼里急出淚花,說:“就這么一小碗,你就吃了吧!”毛澤東還是堅持:“不吃。拿回去。”“主席,這豬肉是咱自己飼養的,不是買來的,就一小碗,嘗嘗吧!”毛澤東對衛士慈祥地笑了笑,鄭重地說:“到全國人民都吃上豬肉的時候再吃吧。”就這樣,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曾六次到杭州,卻一次也沒有在杭州吃過他最喜愛的紅燒肉。
1960年是最困難的一年,我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毛澤東宣布了他的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他決心和人民共度難關。毛澤東歷來是交代的事情就要照辦,他喜歡吃豬肉。但是,在國家最困難的日子,他七個月沒有吃一口豬肉,甚至幾天不吃糧食,有時工作一天只吃一盤馬齒莧或炒菠菜。長期如此,他的腳都浮腫了,腳踝部一按就是一個坑,久久不能平復。周恩來一次又一次地來勸說:“主席,吃口豬肉吧!為全黨全國人民吃一口吧!”毛澤東總是固執地搖搖頭說:“你不是也不吃嗎?大家都不吃。”宋慶齡聽說此事后,特意從上海趕來,帶來一網兜螃蟹,鄭重地對他說:“這不是肉,這是螃蟹。”毛澤東對宋慶齡始終保持著特殊的敬意,所以收下了螃蟹。廚師將螃蟹煮了送來,毛澤東卻說什么也不肯吃,將螃蟹轉送給幼兒園的孩子們,自己家里一只也沒留下。衛士長李銀橋提出應該給主席的兩位女兒留幾只,也被毛澤東制止了:“我要帶頭呢,說了的就要辦!”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要帶頭與人民共患難度難關。可人們又怎么能想到,他還帶著全家人壓縮開支,節衣縮食,勤儉節約,艱苦度日。
在經濟困難時期,毛澤東的兒女們同全國人民一樣也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他的兩個女兒正在上學,上學前是和警衛戰士一道吃大食堂,上學后便在學校食堂吃飯,極少同她們的父親一道享受“小灶”。這天,李訥回來過星期天,毛澤東的生活管家尹荊山提議說,孩子們兩三個禮拜沒回家,是不是全家人在一塊吃頓飯?征得毛澤東同意后,廚房便開始準備,炊事員特地做了比平時多一倍的米飯,燒了四菜一湯,還準備了辣子、霉豆腐等四個小碟。
開飯前毛澤東詢問了女兒的生活、學習情況。李訥婉轉地表示了糧食定量不夠吃,學校的菜油水少,光用鹽水煮,上課肚子便咕嚕叫等具體情況。毛澤東點點頭說,當前的困難是暫時的,要和全國人民共度難關。要帶頭,要做宣傳工作,要相信共產黨。
開飯的時候,毛澤東拉著李訥的手一起來到飯桌旁。李訥看著桌上的飯菜,聞著久違的香味,掙脫父親的手。一邊抓筷子一邊欣喜地說:“啊,真香哪!”毛澤東慈愛地說:“吃吧,快吃吧。”江青也不時地給女兒夾著菜。
李訥不顧一切地狼吞虎咽起來,快速地往嘴里扒飯,飯太燙,眼睛被燙得都有些濕潤了,她一邊吃著碗里的,一邊不停地掃視著桌子。
毛澤東微笑地叫她吃慢一些,但漸漸笑得勉強起來,最后變成了苦笑。毛澤東與江青都停止了吃飯,怔怔地看著女兒。
“哎,你們怎么不吃了?”李訥邊吃邊問。毛澤東不自然地說:“老了,吃不多了。我很羨慕你們年輕人。”李訥的注意力只在飯上,見父母都已不吃飯了,便說:“你們不吃,我就打掃完了。”毛澤東說:“打掃完,三光政策,不要浪費。”
不一會,桌上的飯菜被掃光了,但李訥似乎還未飽,便試著問旁邊的尹荊山:“尹叔叔,還有湯嗎?把這盤子涮涮,別浪費。”尹荊山跑到廚房拿來兩個摻了一半玉米面的饅頭遞給李訥,李訥用饅頭把盤子擦了又擦,尹荊山則在旁邊用熱水涮菜碗做成“湯”給她喝。
看著李訥吃飯時的饑餓樣,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無不動容,李銀橋、尹荊山覺得應該幫李訥說說話,“主席,李訥太苦了,您看是不是可以……”沒等他們說完,毛澤東就說:“不可以。和全國老百姓比起來,她還算好的。”“可是……”他們還想盡力勸說。毛澤東接著說:“不要說了。我心里并不好受。我是國家干部,國家規定給我一點待遇。她是學生,按規定不該享受的就不能享受。”毛澤東深深嘆了嘆氣,沉重地擺擺手,“還是那句話,誰叫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呢?還是恪守本分的好,現在這種形勢下尤其要嚴格。”
毛澤東帶著全家省吃儉用,這還不夠,又帶頭降低工資。當時,實行的是24級干部工資制,毛澤東的工資定級比較高,在他要求下連降三級,同時,還減少了糧食和副食品的定量供應。如此一來,全家人的生活常常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在毛澤東以身作則之后,1960年9月26日國務院發出通知:號召全黨過緊日子,全國的各級干部普降工資,三級降12%,四級降10%,五級降8%,六級降6%,七級降4%,八級降2%,九至十七級降1%。這在國外某些剝削階級及其政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這些難忘的回憶,會使我們看到毛澤東那令人震撼的人民領袖風范,令人敬仰的偉人人格魅力,令人感動的艱苦奮斗精神。老革命家董必武曾經這樣講過:“沒有全黨的吃苦耐勞,不能領導民眾;沒有領袖的吃苦耐勞,不能領導全黨。”正是毛澤東的清廉樸素,宵衣旰食,正是毛澤東的嚴以律己,為人表率,才形成了無窮無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凝聚全黨意志,團結億萬民眾,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