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鹽湖區紀委監察局檢查二室
前不久,運城市鹽湖區紀委在調查區某行政執法部門一名工作人員向相關企業罰款不開正式票據的問題時,發現該工作人員將所收罰款繳納了該局主管的某行業協會。調查組順藤摸瓜,發現該協會存在種種違規問題。經過調查,該部門主要負責人(同時也是協會會長)受到了嚴肅處理。在調查這一案件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實際上,類似問題在基層的各類協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廣大企業、經營戶對此頗有看法,又無可奈何。因此,對這個協會的問題進行解剖,便有了較為普遍的意義。
調查顯示,該協會的手續還是很正規的。民政部門的資料顯示,協會成立于2009年,由區內6個有影響企業發起成立,各種證、照,協會章程、機構、制度一應俱全,其業務范圍林林總總十余條。然而,通過這些表面現象,調查組還是發現了一些“正規”背后的違規問題。
其一,交錢成“會員”,“業務”很簡單。協會的章程規定,該協會是企業自發成立、民主選舉的,企業要加入協會,必須履行申請、填表、研究等程序,同意入會后還要發放會員證。但在實際運作中,該協會卻是由主管局發起成立,在局辦公會議決定企業、經營戶入會標準。企業把會費交上去,得到一紙收據,就成了“會員”。雖然協會章程列出了協會的十余條業務,但許多企業主表示不知道這個協會是干啥的,也不記得入了協會后,協會為他們提供了什么服務,只知道每年到時候就得交會費。據協會負責人講,協會章程上的“業務”大多數沒干過,只是年審時寫個材料報上去就行了。
其二,“大檐帽”動員,入會都“自愿”。按協會章程的規定,繳納會費以自愿為原則。協會收取會費,本來應當是自身的事,但實際情況是,收繳會費經常由主管單位越俎代庖,該局要求負有執法職責的科、室、站等中層機構都要下去催收會費,并按一定比例予以返還,“用作辦公經費”。有了這樣的激勵機制,各部門收會費的工作“積極性”便不在話下了。有的借執法之機“勸說”,有的借企業辦證、年審之機,將交會費收據作為必不可少的“手續”之一。這能不“自愿”么?顯然不行。
其三,要辦違規事,協會來出面。說該協會只收錢不干事,似乎也不全對。從賬上看,協會也從事些資格評審等工作,這工作自然需另行收費。奇怪的是,在調查中發現,雖然收取評審費開的是協會的收據,然而,這個協會除會長外,真正的工作人員只有一人(秘書長),評審工作實際上是由主管局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來搞的。既然是局里的工作,為什么不開局里的收據呢?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這是因為該收費項目并未獲得物價部門的審批,如果以局里名義直接收費,屬于無證收費,是要被相關部門查處的。在此情況下,該局便由協會出面,使用協會的“社會團體收費票據”收取“評審費”、“資料費”等,讓協會來“應”這個“名”,以規避相關檢查。
其四,協會收的錢,機關花大半。根據民政部、國務院糾風辦等六部委《關于規范社會團體收費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民發【2007】167號)第八條規定,不得將協會收入“作為業務主管單位行政經費或業務經費開支,不得用于彌補行政經費不足或發放行政工作人員各項補貼”。但實際上,協會收上來的錢除用于協會運轉的少量開支(如人員工資、辦公費用及發放宣傳品等活動),大部分用于該主管局的招待、交通、差旅、人員下鄉補貼等費用,使得協會賬成了該局的第二財務,有小金庫之“實”,卻無小金庫之“名”。這樣便不難理解,主管局為什么對協會的收費如此“上心”了。
一個證照齊全、材料完備、審批合格的協會,在運轉中變了“味”,協會章程規定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其中原因,令人深思。筆者認為,其根源在于有關部門領導沒能在工作中真正著眼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固守“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思維。抱著這樣的思維,就必然會盤算協會怎么運作于部門有利,最終把好“經”念“歪”,使協會“變味”。不客氣地講,在基層,一些行業協會的存在,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理由,就是為主管部門多一條創收渠道,真正發揮應有作用的并不多。一個部門這樣做,企業尚且叫苦不迭,多個部門如果都這樣干,就會“上面千條線,下面一針穿”,加大企業的經濟負擔和運行成本,滋生有關部門腐敗,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全面規范類似協會,清理相關部門借行業協會亂收費,已刻不容緩。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真正落實,規范運作。我們了解到,在基層,各行業協會從外表和形式來看,都是“正規”的。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東西大多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放在民政部門的抽屜里,真正得到執行的很少。因此,要解決行業協會“變味”的問題,其根本途徑就是采取堅決的措施,讓行業協會回歸原本功能,真正按章程的規定來運作,真正做到應企業呼聲成立,通過民主選舉實現自我管理,以為會員搞好服務為其主要目的,特別是要真正切斷主管局和行業協會的經濟依附關系。為此,作為主管部門的領導,首先要從思想上厘清行業協會存在的真正意義,真正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貫徹群眾路線、維護黨和政府形象、優化區域發展環境、減輕企業負擔的高度,以發自內心的積極主動的態度,指導行業協會早日回歸“本位”,規范運作。
二、綜合治理,加強監管。顯然,行業協會的問題,僅靠主管局“壯士斷腕”去解決,力度還是不夠的,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根據相關政策,民政部門負責對各行業協會的審批和監管。但從調查情況看,民政部門的監管基本流于形式。因此,建議由監察部門牽頭,組織民政、財政、審計等部門開展一次專項檢查,在自查自糾的基礎上,對有關行業協會進行全面清理,不但要看協會證照是否齊全,材料是否齊備,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層會員單位,看其是否真正發揮應有作用,特別要查其財務,看其是否成為主管局的“第二錢柜”,如有違規行為,要責令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吊銷其相關證照,依法終止其活動。要將這種監督常態化,形成長效機制。同時,主管部門要狠剎“四風”,厲行節約,財政部門要努力保障相關部門的工作經費,改變其依賴下屬協會收費彌補經費不足的現實狀況。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應將清理規范行業協會作為糾風治亂的工作重點,在進行專項清理工作的同時,認真受理相關投訴和舉報,發現問題要按照有關政策和黨政紀條規嚴查快處,使主管局領導明白打行業協會“歪主意”是一種嚴重違紀行為,“伸手必被捉”,以此推動本區域行業協會的不斷規范,為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做出貢獻。
三、頂層入手,逐級規范。調查中還發現一個情況,即“問題出在下面,根子卻在上面”。許多行業協會都是從中央部委開始自上而下,全國、省、市層層成立協會。這些如雨后春筍般成立的協會,毋庸諱言,多從本部門的角度,強調其成立的必要性如何。然而,從全局和形勢發展來看,一些協會有無必要層層設立到基層,甚至有無必要設立,都是值得重新審視的。建議由監察部牽頭,從頂層設計入手,對隸屬于各有關部委的行業協會進行全面清理和認真規范,在認真調研特別是聽取基層呼聲的基礎上,對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進行評估,經評估認為存在意義不大的應予取締,有存在必要的,也要針對運行中暴露的問題認真整改,省、市也要逐級開展相應工作。這樣自上而下,就會勢如破竹,使基層規范行業協會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