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卉
(廣東商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廣東 廣州 510320)
在市場經濟逐漸國際化、政治不斷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方式越來越現代化的今天,誠信的價值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考驗。“90后”大學生已逐漸成為當今大學校園的主體。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日益顯現:學風不正、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故意拖欠學費及助學貸款、網絡道德失范等。在社會制度的碰撞和多元價值取向的影響下,如何做好“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良好的個人誠信品質,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須思考和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誠者信也,信者誠也”,這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誠信”的解釋。“誠”、“信”的互釋驗證了誠實守信的內在聯系,“誠”是指“內誠于心”,是一種信仰、理念,而“信”是指“外信于人”,是“誠”的外在表現,通俗地說就是“誠是信之本,信是誠之行”。它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弄虛作假,講真話、實話,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1]。
1.考試誠信缺失。“90后”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相對優越,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表現在學習上急功近利,誠信缺失現象嚴重。一些學生平時不努力學習,時常曠課,考試時為取得合格的成績,就不擇手段舞弊,部分學生采取各種辦法打小抄,夾帶。更有甚者利用現代化通信工具,比如手機、對講機等作弊。
2.論文抄襲現象。現在發達的網絡條件一方面給愛學習的同學提供了很多便利;另一方面也方便了部分不勞而獲的同學,他們在幾分鐘內靠“復制”和“粘貼”就解決學習問題。畢業論文的抄襲更是司空見慣:有的人從網上下載多篇論文后進行粗糙的拼湊。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雇傭他人替自己寫畢業論文或者直接從網絡上下載論文來蒙混畢業論文答辯。
惡意拖欠學費和國家貸款;騙取助學金;為評助、評優、入黨、求職而制造虛假材料。部分大學生不惜在求職履歷上絞盡腦汁大做文章,以增加求職砝碼。表現在簡歷上修改考試成績、制造虛假實踐經歷等等。更有少數大學生缺少契約觀念和法律意識,在就業過程中為了“保底”和多家用人單位簽約,然后根據個人的喜好和用人單位提供的薪酬隨意毀約,全然不顧學校的聲譽、用人單位的利益以及由此引發的法律后果。
“90后”大學生的誠信缺失,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同時也反映出現行教育體制和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某些缺陷。
社會不良風氣對學術誠信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90后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群體的一員,也很容易受到社會各種消極思想和不良風氣的影響。當前社會上充斥著假文憑、假證書等,引起了莘莘學子內心的種種波瀾;令人眼花繚亂、防不勝防的虛假廣告以及充斥市場的假冒偽劣產品;引人關注的名人弄虛作假,炒作或者剽竊等等,也讓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部分學生開始熱衷于各種造假,投機取巧。
死板的教學、強制的考試,加上考試內容與現實嚴重脫離,標準化、機械化的考試內容逼著學生死記硬背,缺乏科學性與創新性,只注重分數不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對大學生們來說,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逼上梁山”的作用。而社會不以綜合能力評價大學生,只是以學生所持有各種證件的多少和級別高低來衡量畢業大學生的水平,造成一味讀書,忽略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最終導致教學和品德教育分離。而且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往往過于簡單化、片面化,從而影響了學生個體的道德完善和整個大學生道德體系的建設。當前大學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模式存在極大弊端,往往使得學生臨陣磨槍,突擊復習,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作弊難以根除。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以自我為中心”是“90后”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且其迷戀網絡,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心理承受力不強,不能妥善處理情感問題。由于大部分人都是獨生子女,生活環境較為優越,導致他們普遍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由于9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往往只顧追求個人名利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小我的觀念使他們在面臨義和利的選擇時,往往會為了獲利而舍棄誠信。同時,“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獲取的信息量大、接受新生事務的能力較強,這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有利因素;但這種特點也容易受到當前社會道德價值多元化的不利影響:在遇到一些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時,往往把握不住社會的主流,不能辯證的看待。因而,他們容易將觀察了解到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社會本質,放棄誠信原則,做出失信行為。
誠信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當代大學生尤其是“90后”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從根本上講,是關系國家未來興衰的大事。因此,結合當前的社會實際,我們應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構建和完善管理體制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改善大學生的誠信現狀。
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首先須從師求真做起,學校應從內部管理、教師形象上做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傳,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并且面對種種社會弊端時經受住考驗,才能為大學生樹立誠信的榜樣。首先,學校應將師德建設作為重點,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樹立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良好師德形象;同時學校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誠信教育的意義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同時結合社會現狀,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活動,從實際出發,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將誠實守信貫穿到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此外,要講誠信教育逐步滲透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督促、相互教育的互動過程,積極鼓勵學生實施監督,最終達到相互促進的良好效果。
在實施誠信教育的過程中,首要的是加強輿論監督和引導。通過輿論宣傳誠信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提倡誠信;同時也要將不誠信的反面教材適時曝光,將不誠信的危害展示在公眾面前,警示人們不可逾越。
其次,在加強誠信教育的同時建立學生信用檔案,對學生的誠信進行記錄,根據記錄對學生的誠信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并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對學生的信用情況進行計量評級,最終形成學生誠信的定性判斷,判斷的結果將提供給以后的用人單位參考。
高校誠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大學生誠信的“自律”。上面所說的種種,都是通過相應的規范或制度來約束言行舉止,是屬于“他律”,而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誠信教育最終達到大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轉變主體的大學生的親身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的誠信教育過程中,應切實把學生的參與放到首位,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參與學校的誠信教育,如:把院報、網站等作為誠信宣傳陣地;通過主題班會,征文比賽、國旗下教育等方式開展誠信教育活動,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靈活制定活動方案,對學生的價值觀,行為模式進行積極的引導,最終將誠信的道德范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一種價值追求。
誠信歷來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立身處世之本,誠信的品格對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現階段而言,誠信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完善我們的教育體制,改進教育方式和手段,進一步充實教育內容,從而使誠信教育活動真正落到實處,能夠將“90后”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何潔.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與思考.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2.
[2]朱淑媛.關于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的思考.教育教學論壇,2010,5.
[3]崔國富,袁冬梅.高校學生誠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構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
[4]鄧琳.大學生誠信缺失成因及誠信教育的途徑.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5.
[5]何靄.大學生誠信狀況與誠信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6,1.
[6]王宏彬.傳統誠信教育與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5.
[7]吳秀明.關于大學生誠信問題及誠信教育的思考.外交學院學報,2004,2.
[8]蘭卓,刁志萍.“90 后”大學生學業誠信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的現代性維度研究.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