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里區禾山街道人大代表聯絡處
從禾山街道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園區的實踐看,堅持綜合配套改革,把工業相對集中一個地方統一規劃開發,這是節約開發成本,提高工業管理水平,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和設施的有效途徑。因此,必須從本地的實際出發,搶抓新機遇、履行新使命、再創新輝煌,咬住綜合配套改革不放松,提高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突出主題、貫穿主線、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做到三個銜接。
工業園區的開發,是街區企業高水平發展,再上新臺階的必然要求。街區企業原有的基礎如何,這是搞好工業園區規劃的出發點。1.工業園區的規模要充分考慮街區企業的實力。工業園區規模多大為宜,主要取決于三個要素:一是取決于街區企業技改增量的規模,當街道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原來的老企業無法滿足技改增量后的要求,這樣的企業一旦大批涌現,就必須適時開辟一個工業園區。園區規模過小,會造成重復建設,多頭投資;規模過大,又會出現“拉郎配”硬湊數的低效開發,既浪費土地資源,又會降低園區企業的整體水平。二是取決于轄區企業自身積累。企業積累多,則無論是技改擴能,還是開辟新的生產領域,都可以向著大規模、高站位、高標準、高品質方向拓展。如果自身無實力基礎,而超度舉債開發,不但所冒風險大,還直接影響到開發的效益。因此,必須根據街區經濟的承受力,確定園區規模。三是取決于三資企業的發展勢頭。沒有大批三資企業的涌現和一定數額外資的投入,也就不會有園區開發的動力。要根據三資企業發展的水平、層次、數量以及發展速度,來確定工業園區的規模。2.工業園區的投入,要充分考慮街區企業技改擴能的規模。工業園區開發的主要目標是為街區企業發展尋找新的生長點,這種生長點又是通過企業的技改擴能來實現的。無論是擴能增量、提高設備先進水平,還是跨行業興辦實體,企業投入力度的大小,都與園區開發的規模息息相關。3.工業園區的布局,要充分考慮到現有街區企業的原來布局,做好謀篇布局文章,讓原有的基礎設施充分發揮作用,以減少開發成本。
工業園區的開發,大都依靠引進外資來帶動,因而工業園區開發的速度和規模,必須以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為基本依據,只有大量引進外資,才有工業園區的快開發、大開發。如地處禾山街道轄區的湖里高新技術園區,開發面積180公頃,總建筑面積260萬平方米。總投入資金20億元,其中引進外資6千萬美元,該區的開發利用率已達到90%,這說明引資力度決定開發區的進度和規模,大批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這是工業園區上規模、上水平的前提。以高新技術園區為例,該園區先后花了3千萬美元,用于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投入產出比為1∶4.9,產品市場前景看好。只有把老企業同外資嫁接,才能培育出園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把最好的老企業拿出來,同國外投資者進行合作,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優勢。
工業園區辦得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能否充分發揮街區的地方優勢和充分利用本地環境資源。這些方面把握住了,工業園區開發的成功率就高。這里要把握三點,一是要把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和利用環境資源作為園區開發的重要決策依據。交通、通訊、電力、供水、供氣等都是園區開發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和資源,在沿港、沿灣、沿路以及靠近街區、資源區規劃開發園區就顯得格外重要。禾山街道5個初具雛形的工業園區中,沿港、沿灣、沿路建工業園區的各有1個,緊靠保稅區和街區建園區的有2個。這些工業園區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以街區、空港、港口碼頭為依托,借助于保稅區等區域的優惠政策,因而發展迅速。二是要把形成整體效益和綜合優勢作為工業園區規劃的歸宿。工業園區在凝聚經濟力量,指導經濟發展,推進技術進步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要有利于發揮集團優勢、聯合優勢、綜合優勢,以工業園區內某些主導產品為依托,聯合組成生產企業集團,形成產品批量大、市場覆蓋廣的競爭優勢;以工業園區內骨干企業為龍頭,帶動其他街區企業聯合協作生產,組成緊密型或松散型的聯合體,逐步形成合理的企業結構;在工業園區內實行集中開發,綜合利用能源、資源和各類公共設施,統一供電、供水、供氣,使企業之間優勢互補,緊密協作,形成綜合優勢。三是要把高新技術開發和利用作為工業園區規劃的重要依據。工業園區應該是先進工業的集合中心,是對園區外企業進行技術輻射的基地,所以園區內的項目結構、資金投向等都要圍繞開發利用高新技術、引進設備為標準進行規劃,真正以園區內的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管理作為街區經濟發展的導向,并加強向園區外企業輻射,以此來推動和加快街區企業的技術改造,使街區企業盡快更新換代,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