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還遠不是法治社會的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非幾年、十幾年所能實現。必須從現實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出發,從法治理念、立法理論上提出建議。從黨的十八大“加強重點領域立法”考慮,不貪大、不求全,針對前進中遇到的新問題,提出建議。比如,如何從法律制度上進一步解決一些重大問題,諸如如何保證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權威;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從制度上遏制腐敗;如何改善民生,加強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制度建設;如何從法律制度上處理好改革和立法的關系,等等。當前,法制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強化人大及其常委會對立法的主導作用,既應包括立法項目的論證,立法決策的主導,也應包括立法中對部門傾向的限制。從這樣的思路提出建議,會對立法機關有更多的參考價值。
作者:張春生 來源:法制網
拆遷別成了干部的表彰盛宴
山西某縣搞鐵路建設,拆遷難度大,當地想到獎勵拆遷干部。這種拆遷的效果跟權力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官越大,他背后代表的權威越大,他能動用的拆遷資源越大,就能辦別人不能辦的事,老百姓也就越無可奈何。拆遷拆成了干部的表彰盛宴,這不是評先進,是比誰的官大誰的官小,誰說的話更管用,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誰下手更狠一點,誰犧牲掉的村民利益更多更大。拆遷本身并不產生財富,但是在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卻能轉移財富,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搞拆遷,為什么拆遷在很多地方會成為一項政治任務,被層層分解、層層攤派。這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拆遷成本,確保除農民以外各個參與方利益的最大化,也只有靠這種方式才能在短時間里堆砌起龐大的政績工程。
來源:《錢江晚報》
人性化執法不能置法律于不顧
長期以來,交通違章只罰款不扣分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各地執行標準和細則不一,自由裁量的范圍很大,導致“同案不同罰”的情況時有發生。事實上,一些地方出臺的只罰款不扣分規定,涉嫌違背相關法律規定。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好的人性化執法也不能置法律于不顧,而處理違章只罰款不扣分明顯有違法律規定,也會帶來不良后果。記分作為行政處罰的一個必要措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在交通違法行為處理過程中作用尤為突出。沒有記分的罰款,除了有損法律尊嚴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交通違法行為的發生。這樣的所謂人性執法,最終坑害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作者:張建 來源:《甘肅日報》
食品安全監管不能內外有別
出口食品的國際標準比國內標準嚴格得多,同時消費者經常對國內質量低下甚至不安全的產品感到沮喪,監管部門可以管好出口食品安全,就是管不好內銷食品安全。國內百姓的生命健康權利何處安放?本土最好的農產品用于出口,固然與出口食品利潤較高,出口食品的國際標準嚴格等因素有關,但是國內食品安全監管就不重要嗎?監管部門不能奉行內外有別。必須像監管出口食品安全那樣重視內銷食品安全,從源頭上下功夫,從制度上強化、落實,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把食品安全檢測常態化、制度化,并在電視、報紙、網站等傳媒上及時公布食品質量檢測指標,充分尊重公眾的消費知情權與健康權,消除公眾疑慮,讓制度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消除食品行業安全隱患,為民眾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作者:葉祝頤 來源:四川新聞網
政府網站也是“作風窗口”
信息化時代,網站是政府一個重要窗口。落實中央要求,做好窗口建設,公開信息、與民方便,已成為各級政府共識。共識既有,認識卻有待深化:政府網站不只是一項建設任務,更不是信息時代的形象工程;它是政府官員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一個良好渠道,是展示各級各部門政府作風的一個直接窗口,可以更加主動作為。
密切聯系群眾的良好渠道,要求政府網站公開更多可以公開的信息,讓人民群眾了解政府運行狀況、支持政府各項工作,促進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展示政府作風的直接窗口,要求政府網站服務更加親民、更加便民,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體現政府機關良好的工作作風。要切實推動權力運行透明化,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
作者:董瑞豐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突擊花錢”現象應抓緊治理
“突擊花錢”也好,“集中支付”也罷,說的都是在年底前有限的時段內把年內預算資金花完。因為,如果年內預算資金結余,來年預算就可能被壓縮。為了來年能夠多要到錢,即使今年的預算資金明明可以結余,也要想方設法把它花光。
我國每年的財政預算以自然年為周期,而預算案提交時間為每年3月份,導致審查周期和自然年不同步,加上預算方法是以基數法為主,財政支出“以支定支”,這就造成了延遲支付和“集中支付”,使年底“突擊花錢”在一些單位成了習慣。
不管什么原因,“突擊花錢”現象都與我們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不符。有關各方應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治理“突擊花錢”,確保財政支出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來源:新華網
法治是官員的護身符
官民之間心心相通,社會治理的成本將會大大縮小,命令與控制型的高成本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讓位于低成本的民眾自治型模式。在法治社會里,所有官員的收入都不是秘密或者隱私,政府有義務主動公開,或者登報或者上網等,讓納稅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相關信息。對那些不在公共場合“擺闊”的涉嫌貪腐的官員們,更值得依賴的力量是限權制度與法治,應盡快確立分權制約機制,落實財產公開制度。盡管法治會束縛官員的手腳,但法治也具有保護官員的功能,甚至可以充當官員的護身符,不僅讓他們趨于潔身自好,而且讓無辜者不受冤枉。在權力不受約束的社會里,官員固然可以我行我素,但也難免成為這種體制的犧牲品,沒有人是真正的受益者。值得強調的是,法治不會自動到來,不會從天而降,它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需要眾人克服搭便車的心理,打破路徑依賴,走出“囚徒困境”。在通往法治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負有責任,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做起,哪怕只是呼吁,也很重要。
作者:王建勛 來源:《學習時報》
從源頭著手遏制“奢侈沖動”
“奢侈會風”是社會潛規則之一。組織去風景名勝地、高檔賓館開會,是一些部門、行業的福利,也是不少企業、機構公關的手段。這種會風極易腐蝕人,不但沖淡了會議的主題,而且助長了驕奢淫逸,腐蝕著公權力的公信力。醫治“奢侈會風”沉疴痼疾,需要嚴肅查辦頂風而上的典型,需要陽光監督。一些部門之所以會風奢侈,就在于手里有錢,花錢隨便。當政府預算和“三公經費”等信息徹底置于民眾監督之下,類似假會議之名行部門福利和公關之實的“奢侈會風”才會有所收斂。因此,只有從源頭著手,監督各部門的預算和“三公經費”,才能遏制“奢侈沖動”。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