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集萃
近年來,西方國家的社會輿論對昔日視為金科玉律的選舉制度的分析愈加深刻,變革的呼聲持續升高。但是,變革的步伐迄今十分緩慢,不是陷入政治癱瘓,就是只能拆東墻補西墻。正如愛爾蘭歐洲事務部長所警告的那樣,西方國家政府正在變成“民意的綿羊”。
國家發展大局被不同群體選民的選票利益撕裂,被體制弊端牢牢纏住。這樣的政治氛圍,不大可能產生出具有強大動員力和執行力的政府,也不斷放大著政治體制的缺陷,一盤散沙成為西方社會的突出特征。更為嚴重的是,為取悅選民,政客盲目許諾,造成社會公共開支增長超過經濟發展速度、政府信貸盲目擴張、民眾負債超前消費等諸多問題。這也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主的優劣靠實踐來檢驗。扭曲的民主結不出好果子,不可能得到認可,更無普世價值可言。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給國家帶來長遠發展前景的,才是真正的優質民主。
作者:國紀平 來源:《人民日報》
這些年來,信訪部門一直在推進下訪,也一直要求糾正截訪。反復強調同一項政策,實則代表這一政策的執行情況并不樂觀。追根溯源,還在于下訪與上訪之間存在著一個悖論:訪民之所以要“上訪”,正是因為“信”不過下面的官員,而信訪部門卻又強行要求上訪者相信下面的官員。這就是上訪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你有上訪的權利,但你又被“嚴禁越級上訪”。你若堅持上訪,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截訪”。推進下訪,將矛盾解決在基層,多強調法治的力量,少宣傳領導接訪的功效,這才是疏導上訪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 琳 來源:《京華時報》
房產信息正成為反腐的一個新突破口,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反腐敗需要注重技術性規范建設。加大對公務員財產性收入的監管,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和房地產登記機關掌握的信息,規定金融機構和房地產登記管理機關必須在法律規范的引導下公開公務員的相關信息。充分滿足公眾知情權,不僅有利于消除腐敗分子的僥幸心理,促使他們投案自首,減少反腐敗的阻力,同時又可以加大公眾參與反腐敗的力度,從而使反腐敗工作成為一個尋求共識、凝聚共識,不斷提高執政者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國家戰略重大舉措。在加快反腐敗制度建設的同時,應當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規則體系,建立定期的公務員信息發布機制,提醒公務員嚴格依法辦事,鼓勵公眾廣泛參與,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反腐敗事業之中。
作者:喬新生 來源:《法制日報》
按照普通人的正常思維,哪方土地上的弱勢群體被曝光而引起社會各界資助,是一種幸運和善舉,應該是令各方滿意的多贏結果??墒牵谷挥羞@樣的思維——“濟窮”等于“丟丑”、“扶弱”等于“揭短”,仿佛困境中的弱者只要大家看不見、傳不出,所謂的臉面就有光。這種思維的荒誕和滑稽在于,老百姓的疾苦不重要,重要的是疾苦不能被廣而告之,否則就是一樁“丑聞”;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是否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弱者的關懷是政府的特權,不容他人插手。實則,政府的面子是靠民眾的權益保障和幸福發展衡量的,一些地方政府唯有摒棄狹隘的政績觀,扔掉害怕“獻丑丟臉”的觀念,民眾、社會、政府三者才會實現共贏。
作者:馬九器 來源:《華商報》
法治是在人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的規則體系,法治將事關公民幸福的諸種事項轉換為法律權利,以此來實現公民幸福的“法治化”。法治為預防與懲戒各種損害他人幸福的行為提供法律依據與制度保障,即法律能夠以其明確性、普遍性、國家強制性等規則特征,為公民幸福免受他人非法侵害提供保護與保障。轉型時期的中國,各種社會問題比較集中地凸現出來。但是,無論應對何種社會問題,法治是唯一的治理路徑選擇。社會管理法治化要求將法治精神、法治原則與法治手段貫穿于社會管理過程的始終,社會管理法治化的重點應當放在民生保障方面。具體到制度層面,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民生關懷應當以不斷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者:付子堂 來源:《北京日報》
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在調查處理一些重大案件和事件時,習慣于對絕大多數信息保密,在某些情況下影響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公安機關的執法行為,有時涉及公民、法人的具體個人權益,有時更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公共利益。公安機關執法公開,不僅有利于穩定社會情緒,而且在執法過程中的內在約束力也會得以提升。作為國家強制力量,公安機關執法公開,其執行過程需要更嚴密的制度設計。在落實規定過程中,公安機關還宜與媒體監督互動互通,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最終達到公安機關和公眾雙贏的目標。
作者:李 松 來源:《學習時報》
為制止公款大吃大喝,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了相關預算管理辦法,制定了招待費限額控制、定點招待等約束性規定。但由于這些制度仍存疏漏,使公款吃喝依然有空子可鉆。
比如,政府官員“請客”的超標開銷,可以在部門會議費、培訓費乃至科研費等合法的項目下報銷,并順利通過財務、審計部門的審核與監督;他們去“作客”的賬單,企業可列入“公關費”遁形……“吃人家嘴短”,造成上級不好監督、同級不愿監督、下級不敢監督,將制度晾成擺設。
剎住公款吃喝風,必須加筑制度高墻,加大監督懲治力度。國內現有法制框架下,“公款吃喝”再奢侈泛濫,也是違紀不犯法,所以請吃者、吃請者總是有恃無恐。在美國,法律明確規定企業不得請官員吃正式餐飯,否則以行賄、受賄論處。如果我們也能將公款吃喝的“天價飯局”上升到法律高度懲處,那么,面對滿桌珍饈,食客們再垂涎,也會避之唯恐不及。
作者:曲哲涵 來源:《人民日報》
廣東省一位人大代表發現,在2013年支出預算中,“其他支出”為229億多元,占本年度省級支出的11%。
盡管一級政府的預算開支可能免不了“其他”,但這個“其他”竟然占總預算支出的10%以上甚至更多,就不能說是正常的。假如這樣一大塊“其他”支出,在來年的決算中又不說明去向,那就徹底成了一大筆糊涂賬。
把這樣一大筆錢列為“其他收入”,原因恐怕只有兩個:一是情況不明,真的說不清楚;二是“我知道,但就是不告訴你”。如果“其他收入”背后確有明細情況表,在特定的場合一時拿不出來,也應向對此有了解訴求的公民提供。
一個透明、科學、高效的政府,在財政收支狀況的描述中應杜絕“其他”字眼。嚴格意義上,財政的預決算不該有“其他”的存在,一分一毫都應來得清清楚楚,一分一毫也應花得明明白白,這樣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其他”存在一日,公眾對財政收支的合法性、真實性的懷疑就存在一日。
作者:滕朝陽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