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誠
深入剖析這5年來我國省部級落馬官員的腐敗動向、發案規律及貪腐手法,可為我國未來進一步深化反腐敗工作提供某些鏡鑒與啟發。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近幾年的披露數據,每年我國查處的縣處級以上官員干部平均約2650余人,這其中包含廳局級官員190多人,省部級官員約7人左右。
從涉案人數上看,盡管省部級官員發生貪腐的數量并不算驚人,但由于這些官員身處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位高權重,其行為也易產生“上行下效”的擴散效應,因此,省部級官員貪腐的危害后果非同尋常。
《南風窗》記者梳理了2008年至今這5年間落馬省部級高官案例,歸納了新時期落馬高官腐敗案的一些共性特點。
第一,落馬高官遍及公權力的多個領域,涉案金額巨大,持續腐敗作案時間較長。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由中央紀委監察部查處的省部級貪腐干部共26人(截至2012年10月),其中法院判決生效的案例22人,尚未判決的有4人。落馬高官橫跨人大、政府、政協、央企、金融機構、紀委、司法機關等各個系統,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公權力領域;所有已判決官員均身涉受賄罪(極個別官員同時犯有貪污罪或濫用職權罪等),平均每個官員的涉案金額達1039萬元。
據判決書披露的信息計算,這些高官第一次出現受賄等貪腐行為的平均年齡為46.1歲,落馬時的平均年齡為56.3歲,這也意味著,他們持續貪腐作案的時間多在10年左右。在上述貪腐期間,均呈現了“帶病提拔”、“邊腐邊升”的情況。
第二,“一把手”犯罪突出。在26名省部級高官中,曾長期擔任地級市或中央部委“一把手”的有13人。“一把手”的高發率,顯示當前我國在官員權力配置上,主要負責人的權力過于集中、身受的誘惑最大,且權力得不到合理監督與制約的現狀。
第三,個別行業和領域腐敗現象較為突出。工程基建、土地審批、房地產開發、礦產資源的審批與開發、金融等領域,是腐敗高發區。其中,房地產領域的腐敗尤為嚴重,幾乎每個落馬高官均與房地產領域的違規操作或者與房地產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正是在“權力(資源)——資本”的聯姻與交易中,腐敗高官也謀得了個人私利。
第四,腐敗呈現普遍化、隱蔽化的特點。深圳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為了姐姐從貴州財經學院到貴州興義支教,以及在貴州開辦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事,均向原貴州省政協主席黃瑤行賄。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孫善武在任洛陽市委書記期間,為幫助一家百貨商場解決門前交通不暢的事情,也收受1萬美元。這些原本屬于官員職責內的事,也成為個別高官斂財的機會。腐敗的隱蔽化主要表現在,貪腐高官的作案手法越來越隱蔽、專業。譬如,從以前的直接收受錢財發展到如今以親屬的名義參與“分紅”、占有“干股”等;本人不直接接收錢財,由其他親屬或者情婦等作為中介、“掮客”;在境外收受贓款;將贓款交由多人分別在多地保管;將贓款用于其他投資,進行“洗錢”。
記者調查中還發現,雖然同屬受賄犯罪,地方高官與部委首長在收受賄賂的慣用方式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省里的高官在收受賄賂上往往是 “廣撒網”,行賄人往往是10多名甚至更多,受賄的筆數也較多;而部委的首長卻是“深挖洞”,只與信得過的兩三個人保持長期的深度“合作”,雖然行賄人員較少,但每個人“進貢”的量卻非常驚人。
以原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曾任財政部副部長的朱志剛為例,他在2000年至2008年擔任要職的9年期間,僅與3個人保持著利益輸送的關系。但這3個人卻非常了解朱志剛的家人及喜好:為朱購買了一部價值40余萬元的豐田佳美轎車,為朱的妻子的藥店提供“周轉資金”,為朱的女兒在香港買房提供資金,出資“贊助”朱的弟弟舉辦畫展。為了方便朱志剛與其情婦田宏見面,其中一人還專門為田宏購置了一套住房,并出資對房屋裝修、添置家具,還將田宏安排到自己公司“工作”,雖然不必真的來上班,田宏卻可以按月領取工資和報銷各種費用。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要員的受賄手法就要顯得“辛苦”得多。地方高官的貪腐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擔任省領導之前,他們往往長期主政一個或多個地級市,多通過“批發官帽”、安插親信等方式來斂財;另外一種則表現為“親商”高官,通過與企業家構筑“政商同盟”來謀求私利。
至于進行錢權交易的“親商”高官,在數量上更多。他們多是通過幫助他人在房地產開發、拆遷補償、土地出讓金減免和緩交、調整建設用地容積率及變更土地規劃、企業貸款審批與債務糾紛協調、案件處理等方面謀取利益,然后收受他人或單位的財物。
不過,無論是地方高官,還是部委首長,他們收受的贓物,卻顯現出高度的雷同:房產、轎車、名表、珠寶等奢侈品,均是貪腐高官的“最愛”。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業家與省部級高官的交往,不僅僅體現在直接且赤裸裸的錢權交易、物質利益的相互輸送上,更體現在他們的深度“合作”與政商聯姻上。這也是近年來高官貪腐案中顯現的新動向。
總而言之,抑制省部級干部貪腐的“藥方”,與預防其他官員腐敗的對策一樣,就是在盯緊官員的“權”與“錢”上下功夫。一方面,完善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防止個人或少數人在重大決策上的專斷,另外,對官員的考核、提拔、晉升機制也要進一步科學化,防范干部“帶病提拔”以及跑官要官、買官賣官;另一方面,抓緊建立并完善官員的家庭財產登記、申報、公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