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城市化謹防“傷害民生”
——訪《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主編、北師大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新時期城市化要謹防走傷害民生的老路子,改變傳統的增長導向型城市化模式,要以人為核心、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推進城市化。
兩年前,國內首份民生發展年度報告《2011中國民生發展報告》發布。報告總結了“十一五”期間我國民生進展狀況,分析了中國民生發展“十二五”面臨的諸多挑戰,編制了“2010中國民生發展指數”。
近期,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理念后,北京師范大學“民生發展報告課題組”即將發布《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該報告在開篇引用了《孟子》中的一段話:“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同時指出,民生,是中國夢的落腳點;只有改善民生才能點亮中國夢。
“這份報告是對中國民生問題研究的深入和深化,也是《2012中國民生發展報告:跨越變革世界中的‘民生陷阱’》的繼續?!闭搲_啟前夕,報告起草人之一、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接受了《民生周刊》記者的獨家采訪。
唐任伍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主編
M:《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將主題定為“新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隱憂”,基于怎樣的現實背景?具有怎樣的意義?
唐任伍:自十五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小城鎮、大戰略”,到現今李克強總理強調城市化是本屆政府的工作重點,推進城市化進程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選舉出來的新一代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以“新城市化”為引擎,將“新城市化”定位于“人的城市化”,力圖通過城市化將民生改善和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應該說,以“新城市化”作為契機來解決和改善民生,思路正確,措施可行。但是,“好經”怕被歪嘴和尚念歪,“新型城市化”如果搞成“人為城市化”、“房地產化”,不但起不到解決民生、改善民生的目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違背中央決策者的初衷,產生極大的“民生隱憂”。
在這個以改善民生為核心、穩步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本報告將研究重點放在城市化對民生發展質量影響上,具有現實意義。
M: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水平如何?面臨的最直接問題是什么?
唐任伍: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影響21世紀世界進程的有兩件大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二是中國的城市化。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經濟的快速推動下,我國城市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201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2年年末城市化率達52.57%。但是,由于中國民生歷史欠賬太多,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法制和制度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民生改善和發展進展緩慢,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城市化還存在著相當多、相當大的問題。城市化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是因城市化而失去土地的農民的民生問題。
M:為什么說新型城市化進程中蘊育著民生隱憂?這些民生隱憂是否會阻礙新時期的城市化進程?如何在城市化發展中兼顧民生利益?
唐任伍:根據歐美日韓的經驗,城市化率超過50%后將會經歷一段快速的城市化階段,即一個人口快速導入城市的階段。在未來二三十年里,如果城市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將有1000多萬人口轉移到城市,新型城市化為中國民生的解決和改善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但同時也為民生的解決和改善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新型城市化進程中,蘊育著巨大的民生隱憂,如耕地減少帶來的糧食危機、快速城市化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危機、社會保障不完善帶來的城市居民危機感等等。
放眼世界,城市化進程是以犧牲民生發展為沉痛代價的,如英國曾憑借“圈地運動”掠奪農民土地、建立起現代化工廠和城市等;再觀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也對農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一些惡劣的負面影響。新時期城市化要謹防走傷害民生的老路子,改變傳統的增長導向型城市化模式,要以人為核心、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推進城市化。
“《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是對中國民生問題研究的深入和深化,也是《2012中國民生發展報告:跨越變革世界中的‘民生陷阱’》的繼續?!?/p>
M:本次報告針對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隱憂提出一系列建議與對策,建議在政策層面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唐任伍:本報告針對城市化進程中新環境下的各項民生隱憂,開拓了民生發展的新道路。在價值取向上,著眼于重點保障基本民生權利、促進社會公正、加強人文關懷;在框架上,提倡以“政府主導,精英推動,上下結合,共建共享”為行動模式;在發展路徑上,倡導以經濟驅動、社會調節、法律支持、文化滋養等切入和落實。沿著這條新的民生發展道路,本報告也適時提出了新城市化環境下各項民生隱憂的具體化解之策。
這些建議與對策在政策層面上起到對國家和省域民生發展的戰略導向作用,以滿足中國新城市化進程中的政策需求,同時也供領導決策層參考和學界有志之士探討。
M:《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在最后一如既往地提供“民生發展指數報告”(2013版),與前兩年(2011、2012)相比,“民生發展指數報告”(2013版)具有哪些新的特征?有哪些新的情況出現?
唐任伍:報告對中國總體和區域情況做了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省級民生指數排名大致呈現東高西低的區域集中性,但相比以往年份,正在逐漸打破明顯的區域界線,部分中西部地區進入中上游梯隊;排名表現出較強的區域經濟實力相關性,但二者并非一致,中部地區重視民生發展的跡象明顯;從近半數地區的民生發展指數排名超過其人均地方生產總值排名,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把民生工作擺在首要地位的做法已在2013年顯效。
M:對比前兩年的民生發展報告,《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對我國新時期的民生工作具有哪些新的指導意義?
唐任伍:該報告既是對“新城市化”推動者的提醒,也是對決策者和實施者的忠告。研究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改善之路,對于中國的民生問題解決、改善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新發布的民生發展指數(2013),可以增進我國不同地區人民對彼此的了解和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民生發展的認識。民生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此這也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課題組爭取將這一課題研究作為對中國民生事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成果。
□ 編輯 鄧凌原 □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