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丁筱凈
誰在管束上市公司污染
□ 本刊記者 丁筱凈
在上市公司難以自覺履行環境責任的情況下,包括環保核查在內的官方監管措施在近些年密集出臺。然而行政處罰下,卻出現了企業一面污染,一面股市飄紅的局面。如何有效管束上市公司履行環境責任,成了待解之題。
2013年4月2日,環保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下稱“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督查三處原處長李學智受賄案,在北京市西城區法院第三次開庭審理。這是一起由環保檢查引發的受賄案,行賄方是河南省新鄉市新亞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地方環保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中,靠上市公司尋租的并不少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統計顯示,2003年至今,上市公司環保事故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層面,雖然有上市公司環保核查等針對性措施陸續出臺,但約束效果并不理想。環保組織以往“調查—找企業—找政府”的模式也常常失效。這種情況下,如何對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形成真正的約束力,成為業界新的話題。
我國上市公司承擔環境責任的總體情況究竟如何?
2011年底,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調查組委會啟動了我國首個針對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落實的調查。調查持續了一年,以問卷方式對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的企業環境責任落實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
調查結果于今年1月公布。結果顯示,中國上市公司在環境責任領域整體水平不高,在既發布過2010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又完成問卷的有效樣本里,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中,達到60分以上的只有37家,被調查的公司中還有過半數沒有發布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我們發現很多上市公司由于是國有控股企業,保有行政級別和地區特殊地位,習慣居高臨下忽視周圍社區的環境意見,對于環保NGO習慣性地持對立態度,僅重視出事后的危機公關。”調查組委會秘書長崔志如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
據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下稱“政研中心”)統計,2003年1月至2012年3月,我國上市公司發生了113起環境事故,每年發生次數呈上升態勢。2004年、2005年、2007年事故數量分別為9起、9起、12起;2010年事故數創當時新高,共14起;2011年事故數再創新高,達41起;2012年僅第一季度就多達6起,與2008年、2009年全年發生次數持平。
環保部政研中心與中央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通過研究以上污染事故發現,在77家上市公司發生的113起環境事故中,有18家上市公司發生多次環境事故。如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等,發生環境事故多達7次;高達50.6%的上市公司并未就環境事故進行公告說明;僅有16.9%的公告在事故發生或媒體曝光兩日之內發布,事故1個月之后才發布公告的公司高達9%。
在上市公司難自覺的情況下,又有哪些力量在約束他們的污染行為?
“在監管上市公司環境污染的過程中,政府的職責就是立好法規,嚴格執法。”鐘宏武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2006年以來,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頒布實施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等規定,明確了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中,包括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并倡導上市公司發布自我評估的社會責任報告。
“2008年之前,上市公司所受的約束和其它企業并無不同。此后,環保部的兩項規定打破了這個局面,上市公司開始受到更嚴的審查。第一是環保核查,第二是《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污染防治項目經理馬天杰總結說。
《指南》意見稿要求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上市公司,須在事件發生1天內發布臨時環境報告。但《指南》自2010年9月出臺征求意見稿后,至今未正式發布實施。而環保核查,則在過去的12年間,從提出、修改到再一次強調,反復進入大眾視線,核查標準層層加嚴。
2001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下發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環保情況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環保機關做好環保核查工作;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申請上市或再融資環境保護核查工作的通知》以及《上市公司環境保護核查工作指南》,對從事火力發電、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的公司和跨省從事其它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的公司明確了環保核查程序要求,進一步規范和推動了環保核查工作。
但直到2008年1月中國證監會《關于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IPO申請申報文件的通知》下發,環保核查才進入強制實施階段。該通知強調,從事火力發電、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和跨省從事其他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文件中應當提供國家環保總局的核查意見;未取得相關意見的,不受理申請。
7個月后,原環保總局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至此,環保核查正式成為公司上市的必要條件。
近兩年,環保部緊鑼密鼓地強化對環保核查的管理。2011年,環保部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監督管理嚴格開展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工作的通知》;2012年,環保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調整上市環保核查制度的通知》,兩文件均對環保核查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知名環保人士、《中國水危機》作者馬軍長期關注中國環保政策發展與落實。他認為,在上市審核的過程中加入環境考量,對上市公司做出了評價和推動,大方向令人高度認同。
“但上市企業都是預先選好的,環保核查究竟能起到多大的制約力量?”馬軍在長達8年的專業調查生涯中,看到政府對污染企業的保護具有一定普遍性。“污染事件一旦發生,如果僅依賴政府解決,一般都會陷入僵局。在環保組織的調查質疑和政府的主持下,污染有所減輕,但過一陣還會反復,最后還是不了了之。”
馬軍同時也承認環保核查確實在改進。“早期中國石油再融資,核查報告只有極其簡單的兩頁紙,幾乎沒有有效信息,最后還是通過了。但后來中石化上市的時候,核查報告多達幾十頁。”
相比馬天杰還在用傳統方式跟進企業和政府的環保行為,馬軍領導的環保組織已將工作重點轉向市場。
2010年,馬軍在做綠色供應鏈項目的同時,已經開始思考“綠色證券”。所謂的綠色證券,是將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違規記錄進行詳細收集并公布在網站上,供投資者參考,希望借此方式引導投資者轉向環保表現好的企業。
馬軍的網站已于去年上線,目前大部分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污染信息均可從中查出。“我們希望對權威數據進行完全、及時的采集公布,同時進行同行業比對,得出明確結論。”
紫金礦業漲停事件,在馬軍心里揮之不去。2010年7月,紫金礦業發生重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3000萬元。消息一經曝出,紫金礦業股票大跌。
同年9月30日,當紫金礦業收到福建省環保廳下發的956萬元行政處罰決定書后,紫金礦業股票在國慶節后開盤時出現漲停,10分鐘內成交近10億元;紫金礦業A股價格相比污染事件前高出了33%。
鐘宏武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紫金礦業漲停現象充分說明中國投資者現階段并不是很關注企業的環境表現,并且環保部門的罰單讓他們意識到污染企業受到的制約很有限,可能發展空間更大。“對一個總資產幾百億元的企業來說,一張不到千萬(元)的罰單算什么?”
“有些投資者確實覺得污染企業效益可能更好,出現趨之若鶩的現象。我們要做的是讓有污染行為的公司承擔更大的風險,讓投資者徹底擯棄對其投資。”馬軍說。
像紫金礦業這種一邊嚴重污染一邊股市飄紅的上市公司并非個案。環保部政研中心通過對環境事故后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走勢進行分析得出:短期內,環境事故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影響很小且相對滯后,市場用10天左右的時間便可消除影響。
調查還指出,在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發生環境事故的負面信息長期內對其股票價格幾乎沒有不利影響,環境風險沒有成為威脅公司和行業股價增長的重要因素,可謂“環保春風難綠股市”。
“最艱難的,是我還不能確定如何做才能影響投資者的選擇,什么樣的壓力才會讓投資者敏感并做出改變。”馬軍的憂慮不無道理,中國股市投資者中,專注于社會責任投資的還只是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