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 姚 航
(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18)
農村空心化是我國廣大農村聚落空間結構形態發展到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現象,不僅影響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同時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使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亟待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筆者在河北省南部村落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并結合我國現有經濟情況與相關資料查閱,認為“空心村”的形成主要有四點原因:一是體制原因。早期的城鄉戶籍二元制將農民束縛于集體土地上,限制人口向城鎮轉移,從而帶來了相應的宅基地與住宅,改革開放后,城市工業化出現大量勞動力需求,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但由于體制與傳統觀念的束縛,農民即便在城內已經擁有房產,也未曾放棄宅基地,造成“空心村”現象。二是缺乏村鎮規劃。我國大部分村莊屬于自然形成的鄉村聚落形態,村鎮規劃處于缺失狀態,使得村民對住宅選址存在盲目性與隨意性,有一些地區不從實際需求出發,建房攀比,使得農村土地管理更加無序可言。三是法律概念模糊與缺失。現行立法對農戶的內涵界定比較模糊、宅基地使用權取得與建造房屋的目的相脫節,以及宅基地實行無償無限期使用、房屋繼承后實行地隨房走的制度,使“一戶一宅”管理政策難以形成有效約束。四是村民法律意識薄弱。受幾千年封建思想與風俗習慣的影響,多數農民認為宅基地屬于私有,未曾意識宅基地只有使用權而未有處置權,因而造成農民在宅基地使用上暴露出只占不退、有權無責的問題。
一是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由于“空心村”、“新建不拆舊房”等現象的形成,導致在農村住宅空置面積增加,大量耕地面積減少,剩余耕地面積生產壓力增大,加劇我國生態環境惡化。二是生活環境日益惡化。隨著“空心村”所閑置的房屋的無人居住與無人打理,導致院落破敗不堪,部分房屋已經坍塌,不少村民將其用來處置雜物,造成安全隱患。三是影響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社會穩定。我國農民與新農村建設問題始終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關鍵,而“空心村”問題的不斷蔓延,將導致農村居住環境的持續惡化,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背道而馳。四是農村人力缺失與老人孩子撫贍矛盾增長。由于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涌入城鎮打工,使得僅剩余老人孩子或少數婦女留守村內。留守人口往往文化水平較低,自理能力相對較差,身體素質較弱,有可能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
在今后工作中建議從建設角度與經濟角度兩方面來解決“空心村”問題。建設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確立實施“一戶一宅”政策,并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二是要對村民進行法制教育。讓他們切實認識到宅基地是集體的,個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私占耕地屬于非法行為,在相關工作上上積極配合。三是實行村落規劃與村落整合。使現有規模小、基礎差的空心化村莊向中心村集中,或者采取村莊整體遷移新建、原址規劃新建等模式進行規劃改建,對廢棄宅基地實行回收整合加以充分利用。四是執行農村宅基地流轉權。研究出臺農村宅基地市場化和農民對宅基地處置權相關政策,加快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自由流轉,減少農民手中的閑置宅基地,加快“空心村”改造。
經濟方面,一是村政府應搭建有效的商業溝通平臺。進行引資入村、引廠進村,并加強具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和知道,為農民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二是完善農村醫療建設與農村社會保障建設。消除城鄉二元化體制所帶來的弊端,確保農民有病可醫,晚年生活有保障。三是建立健全農村社區體制。開展群眾性的互幫互助活動,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并在村內開展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讓村民享受更多精神食糧,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1]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對策探討——以江蘇雀為例卟城市規劃,2001(6):8—13.
[2]王成新, 姚士謀,陳彩虹. 中國農村聚落空心化問題實證研究[J ].地理科學, 2005(03).
[3]劉彥隨,劉玉.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 ].地理研究,2010(1):35-42
[4]王亞維.“空心村” 形成的原因及對策[J]. 山東國土資源,2005,21(10) :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