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晴
(保定市第一中學 河北保定 071002)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得到全方位展開和大力度推進,人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認同越來越高,踐行越來越自覺。但國內外形勢的迅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日益深化,在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也帶來種種挑戰和不利影響。
其一,社會轉型面臨價值標準瓶頸。在我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價值觀多元并存、碰撞乃至沖突的局面,面臨著價值標準瓶頸。價值領域的多樣、多元、多變,交流、交融、交鋒,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比在任何時候都顯得必要和緊迫。《人民論壇》在2009年12月發表《未來10年10大挑戰》的“人民論壇‘千人問卷’調查報告”,通過對8128名網民的網上問卷調查,把“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列為未來10年10大最嚴峻的挑戰問題之一。[1]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必然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邊緣化,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邊緣化足以使國家政權顛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誠如馬克思所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2]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價值觀的影響,部分人信仰迷失、價值錯位、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精神空虛問題嚴重,社會不良風氣在一定范圍內滋長蔓延。價值觀的真空、顛倒、迷失狀態,誘發了人們的種種焦慮、疑惑和憂患,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所適從。確立社會的價值標桿,防止和遏制價值“真空”現象的出現,引導社會以最小的代價經過轉型期,這正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的意義所在。
其二,市場經濟帶來價值多元現實。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如社會價值主體個性化、價值目標現實化、價值選擇多樣化,呈現出“多元并存,新舊交替”的特點,引發了中國和西方、傳統與現代、計劃與市場價值觀的矛盾和沖突。傳統價值觀、社會主義價值觀、資本主義價值觀在中國同時并存,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既有良性沖突也有部分融合。毋庸諱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過度的物質價值對精神價值形成了一定沖擊,個體價值對集體主義形成了一定沖擊,“普世價值”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了一定沖擊。過分的利益觀念容易導致某些人見利忘義,甚至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使得人們產生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心理,從而淡化、漠視理想信仰,認為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道德觀念不適應社會現實,忌言先進,躲避崇高。一些人厭倦政治、厭倦理論,產生消極頹廢的情緒,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擠和被邊緣化。同時,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催生了多樣化的觀念和價值需求。作為一元化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難以完全滿足和統一大眾的精神需求。人們可以在多元文化中自主選擇,擁有獨立的價值判斷。一些人的信仰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有所削弱,是非榮辱不分。由于市場經濟的二重性,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市場競爭中的利益驅動,助長了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一部分人中的蔓延,致使一些非理性甚至是非正義的經濟領域的道德淪喪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市場經濟引發的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導致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嚴重失衡,部分人淪為金錢和物質的奴仆,在誘人的物質消費中迷失了自我、泯滅了個性。
其三,利益失衡消解核心價值影響。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階層進一步分化,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顯現。隨著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成員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貧富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利益差別日趨擴大,表現在地區之間主要指大經濟區域如東中西部的矛盾,省際及縣級以及地區的矛盾,城市和鄉村的矛盾等;表現在階層之間則主要指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和低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呈現兩極分化趨勢;行業之間的差距也日趨明顯,不適當的行業保護、部門資源分布不均衡和產業政策調整不到位等都導致了行業之間的差別日趨擴大。隨著利益結構、利益主體發生新的變化,利益矛盾也隨之凸顯。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呈現出如下特征:一是利益分配和收入差距拉大而導致的利益矛盾凸顯,集中表現為先富與后富的矛盾、合法致富與非法致富的矛盾,特別是暴富群體與貧困階層的矛盾日益成為矛盾的焦點;二是各利益主體之間利益矛盾和群體性事件增多,各群體的利益要求明確,群際矛盾逐漸明朗,所反映的問題相對集中,農村主要集中在村級財務、農民負擔、干部作風、土地占用等問題上,城鎮主要集中在企業拖欠職工工資、下崗職工及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拆遷等問題上;三是利益關系和矛盾缺乏協調,容易激化,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正越來越由隱蔽轉向公開,由漸變轉向突變,增加了矛盾激化和轉化的可能性。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境外異質文化的輸入及影響日益增強。由此,造成人們的政治信仰、生活態度、職業理想、道德判斷等不可避免地出現波動。在多元文化背景和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文化思潮、生活現象,由于人們心理準備不足,加之制度及機制不完備,使人們感到迷惑甚至迷茫,從而對主流價值觀念產生懷疑、抵觸,心理沖突不斷加劇。尤其是在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高質量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部分社會成員,特別是利益受損的社會成員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會采取一些過激行為。貧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失衡,直接導致了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難以達成心理認同,大大消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力和認同力。
其四,權力失控動搖核心價值認同。權力失控是指掌握權力的人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自我放縱,而沒有外部的有效監督制約。一旦失去監督和制約,被權力腐蝕的人就會濫用權力,就會把公共權力變成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在政治腐敗、經濟腐敗、司法腐敗、新聞腐敗、學術腐敗以及其他方面的腐敗中,都可以看到權力的影子,都可以發現權力的作用。當前,有兩種錯誤權力觀必須加以反對:一種是懸置權力觀,表現為不思進取,無所作為,嚴重脫離群眾,搞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民所賦予自己權力的神圣性、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權力掌握者所具有的使命感、責任感,而把自己手中的權力隨意懸置起來,使權力失去本來所具有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功能。政府“不作為”就是權力懸置所導致的結果和表現。另一種是倒置的權力觀,表現為經不起金錢、美色、物質的考驗,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持這種觀點的人把對權力的獲取看作是追求榮華富貴、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手段。當沒有獲取權力時,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跑官”、“買官”、“要官”、“爭官”、“哭官”,甚至殺人搶官。一旦獲得權力之后,便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手中的玩物,當作廣聚天下之財的“聚寶盆”,當作享受人生物欲的“萬能器”。正是因為權力觀的倒置,導致少數領導干部失去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喪失共產黨人的應有品格,腐化墮落。懸置權力觀和倒置權力觀,敗壞了社會風氣,也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影響了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執政使命的實現,危及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動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也引起了干部群眾普遍的強烈不滿,誘發了許多惡性事件,極大地破壞了社會政治秩序與和諧穩定。
其一,西方攻勢意在核心價值征服。從意識形態的反滲透看,從核心價值觀上突破,進行核心價值征服,以期根本推倒馬克思主義、顛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是當前西方對我進行“西化”、“分化”戰略的新動向。在意識形態領域,西方國家一刻也沒停止過與社會主義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斗爭。它們施行和平演變政策,企圖把我國引向“西化”、“分化”的歧路,干擾破壞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西方敵對勢力以民主、自由與人權為手段,以自由市場經濟“神話”為允諾,以經過泛世界主義偽裝的個人主義為旗幟,以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為俘獲對象,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巧妙地、悄無聲息地進行價值觀滲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造成挑戰。一是宣揚政治多元化,具體表現為:極力鼓吹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和政黨制度,標榜所謂的“自由、民主、平等”;貶低馬克思主義理論,鼓吹指導思想多元化;歪曲我們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夸大我們國內存在的腐敗現象,甚至不惜造謠誣蔑,企圖顛覆我們黨的領導;宣稱社會主義是“20世紀的怪物”,陰謀使我國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按西方的那一套政治模式行事;二是宣揚經濟私有化,具體表現為:大肆宣揚資產階級經濟學說,鼓吹自由經濟,攻擊社會主義公有制,否定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極力夸大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主張全盤私有化,妄圖從根本上推翻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三是宣揚軍隊非黨化,即極力否定軍隊與黨的內在聯系,否定軍隊的政治作用,企圖使我軍脫離黨的絕對領導;四是宣揚領土分治化,即竭力為民族分裂分子吶喊助威,拓展其“國際生存空間”,阻撓我國的統一步伐,妄圖使我國永遠處于分裂分治狀態;五是宣揚“普世價值”、“歷史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采用多種方式,推銷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進行思想文化的擴張和滲透。[3]
其二,信息技術顛覆價值傳播秩序。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志,以它內容的豐富性、傳播的便捷性、表現的多樣性、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制性和虛擬化等特點,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交流、娛樂方式。在網絡空間里,人人皆可成為傳播主體,人人都是傳播受眾,人人都是傳播載體,文化、思潮、思想、觀念的產生與傳播不再是專家學者的專屬領域和特殊權利。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打破傳統媒體時空界限的同時,也使信息來源難以預測、信息內容難辨真偽、信息流向難以控制。它在帶來文化繁榮的同時,也為西方發達國家推行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主義提供了平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安全問題。它既可極大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又可能因使用不當或缺乏規范而損害社會公德、妨礙社會的發展、顛覆價值傳播秩序。當前我國網絡活動中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面臨“網絡霸權”、“網絡低俗”、“網絡暴力”的沖擊和泛濫,如在網上發布危害國家安全、危害社會穩定、違反法律法規、違背社會公德的有害信息,惡意攻擊、詆毀、謾罵他人,散播淫穢色情、詐騙、賭博、暴力、惡搞等不良信息,傳播謠言和虛假信息,跟風炒作炫富拜金、荒誕獵奇等庸俗行為,隨意侵犯知識產權,電子商務欺詐與失信,黑客和病毒散播攻擊網絡,等等。這些問題已對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產生極大危害,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個別人甚至因此而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從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形成挑戰。
[1]高源,馬靜.未來10年10大挑戰[J].人民論壇,2009(2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3]韓慶祥,毛衛平.“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疑難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