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滄州市委黨校 河北滄州 061000)
近年來,滄州市搶抓國家實施新階段扶貧開發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機遇,緊緊圍繞構建和諧文明新村這一總體目標,堅持“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扶貧方針,以重點貧困村為基礎和抓手,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升扶貧開發水平,積極探索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和諧文明新村建設有機結合的新路子,取得了較好成效。
據統計,目前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 78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9.2%;節水灌溉面積484.2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 42.5%。
全市現有蓄水工程493座,引水工程213座,水閘總數量達到403座。主要泄洪河道均達到了五十年一遇以上標準,主要排灌渠道的使用標準均為10年以上。
全市總蓄水能力達到7.4億立方米。其中河道蓄水能力2.2億立方米,溝渠1.2億立方米,坑塘2.1億立方米,水庫1.9億立方米。全市農田林網防護面積達到42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6.9%;全市保有機井92299眼,其中配套機電井90889眼。全市平均每百畝耕地擁有配套機電井0.81眼,基本形成了以井灌為主、井灌與渠灌相結合的灌溉體系,使全市農業基礎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我市針對特殊的自然生態類型條件,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廣了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如糧食作物高產、優質、高效、低耗栽培技術、鴨梨、小棗、蔬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等,對全面推動扶貧攻堅工作,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174.7萬千瓦。全市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2145臺,小型拖拉機25.1萬臺,排灌機械44萬臺,保有大型配套農機具4.4萬部,中小型配套農機具53萬部。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到983.8萬畝、1466.9萬畝和747.1萬畝,分別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4.3 %、100%和56.4 %。農業機械不僅數量有了較大的增長,而且結構更加優化。鋪膜播種機、免耕播種機、秸桿還田機、聯合收割機等滿足先進農藝要求的復式作業機械從無到有,增長迅速。農機裝備由糧食作物生產向農、經、飼三元農業拓展。
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從最初的設施蔬菜發展到設施花卉,設施果品,再到設施養豬,設施養雞,豐富了群眾的菜藍子,也提高了農業的效益。
目前,城鄉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2760公里。其中縣級以上公路2619公里,鄉村級公路10141公里。全市5741個村已有5575個村通汽車,通車率為97.1%;農村自來水受益村達5613個,占全市的98.1%;有線及無線數字微波電視覆蓋5741個村,覆蓋率達100%;實現了村村通郵、通電和通訊全覆蓋。農村居民擁有固定電話868843部,擁有移動電話2583510部。
城鄉一體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9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0%以上,新型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5%,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植農村科技示范戶、經濟示范戶、鄉土拔尖人才,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通過實施扶貧、信用、生態、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激發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熱情,提高了群眾的整體文明素質,推進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
把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增加更多收入作為扶貧開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情作為推進的切入點,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廣大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黨的扶貧開發政策恩惠,黨群、干群關系融洽和諧。
滄州土地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適合多種生物資源生長繁育。境內現有土地資源1.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9.4萬畝,并且地勢平坦,墾殖率高,有利于農業生產外延和規模擴大,為農林牧漁業生產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余地。另外,滄州還有200萬畝的宜農宜林荒地作為農業后備資源,有近百萬畝的沿海灘涂資源,在當今人口和資源矛盾日益緊張的形勢下,這一資源優勢更顯珍貴。滄州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溫度適中,雨熱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并有利于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發展。這些都為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
但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還有很多不利因素。
一是水資源匱乏。雖然通過興修水利工程,開源節流水資源,滄州用水狀況有所改善,但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基本狀況仍未改變,人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和8%,缺水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大部分陳舊老化、配套不夠,排灌系統不完善,渠道滲漏,損壞嚴重。在農田灌溉工程中,有近l/3數量的機井已達到或接近報廢年限,中小型灌區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不足O.5。農田排澇設施中,大部分排水渠道淤積堵塞嚴重,農橋、閘涵破損嚴重以致功能減弱,部分排水泵站因設備老化不能正常開機。新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偏低,節水灌溉工程只做到了一級防滲,缺少配套措施,水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
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我市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在數量和規模上還存在很大差距。截至目前,我市只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455家,并且大多數合作社注冊資本都在3-10萬元之間,經濟實力不強。土地的使用限制、缺乏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內部運作不規范等方面因素也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四是農業投入支持保護力度不足。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大力推進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著力提升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由于城鄉分割體制的弊端,財政支農投資總量仍然偏低,涉農資金嚴重不足。
(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要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各級財政每年用于農業的總投入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它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二是用好國家投入資金。我市每年農業、林業、農業開發、水利等農口部門從中央常規拔發的項目資金有幾個億,這些資金要統籌安排,合理利用,避免“撒芝麻鹽”使其起到最好效益。把糧食直補、綜合直補、農機補貼、優良品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五大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做到公開透明,操作規范。
(二)加強水利建設。一是搞好水系水網建設,加快“兩橫一縱十庫”配套水系建設,形成“東西連通、南北互濟、庫渠互補”的全區生態新水網。
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為保障農民飲水安全、農業用水安全,加強新建和維修橋、閘、函、站、井,節水管道,進行河道和坑塘清淤,建設高標準農田,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從根本上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
三是加強防汛抗旱建設,預防大的洪澇災害的發生。重點推進子牙新河綜合治理工程,做好南排河、北排河、宣惠河整治前期工作,及時推進項目進展。
(三)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充分利用國債資金,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入,在繼續加強家庭用沼氣池建設的同時,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大中型沼氣建設。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秸稈氣化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大力推廣“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解決農村能源緊缺與生態發展的問題。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四)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采取國家、集體、農民集資三結合的方法,解決農村道路、電網、自來水等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建和維修,進行村莊規劃和治理,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使扶貧開發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