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友
(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林業局,四川 涼山615800)
我國從2007年決定全面完善退耕還林相關規定,意味著我國進入了后退耕還林的階段。為了進一步鞏固第一階段的成果,新時期下的退耕補貼時間相應增長,生態林的補貼時間在原定基礎上延長8年,經濟林的補貼時間延長5年。然而,當前,后退耕還林時期生態補償仍存在很多難點與問題,以下簡要進行論述。
(1)林木的開采獲益權。在我國《森林法》中指出:防護林及特殊林只可以進行培養及更新開采。相關退耕還林制度中提出:在保證生態功能不遭受損壞的基礎上,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退耕人員可以對其所屬的樹木進行開采。其中重點我們應關注到前提是不損壞生態功能,但是這個定義十分模糊,就造成了很多退耕人員無法對自己的樹木進行開采收益。另外,相關規定禁錮了農戶開采樹木的數量及時間,導致退耕人員想要獲取收益十分遙遠且有限。這是因為部分生態林的成長時間最少也要十幾年,最多甚至要等到幾十年方可開采,且將來的獲益也無法預測。林權轉變以后,政府對于人員個人開采林木制度有所緩解,農民居住周邊的個人樹木開采已無需相應審批,但是,如果以建筑原料或商品等形式大量開采樹木仍需相關部門批復方可實施。從預防農業人員由于個人經濟利益損毀生態的方向看來,嚴格的樹木砍伐制度很重要,但是從農業人員的經濟收益方面看來,相應的制度嚴重禁錮了農業人員的權利。退耕人員在自己林木上收獲利益的困難度極高。
(2)生態補償的收益權。退耕還林制度并沒有清晰指出農戶在糧款到達期限以后可否繼續享有相應的補償權利。根據調查得出,退耕區域大多包含產權不明的情況。一些地區退耕的土地歸屬集體擁有;一些地區不允許退耕人員開展林下種植,變相地收地。退耕還林制度雖然從理論層面上規定了實行退耕人員所享有的權益,但是由于采伐及補償的禁錮,縮減了農業用戶在林木方面的收益,降低了農戶退耕還林的積極性,也無法發揮相應的作用。
森林資源,作為一種共同的產品,其包含的非排他性質導致都能夠獲得生態產品供給的服務及任意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損壞情況。由于界定受益及受損主體時十分困難,因此,想要讓受益人員向受損人員進行補償也很難實施。當前,唯有讓政府進行支付處理。另外,生態資源的公共性能導致其在市場經濟中缺少定位,不能進行交易,從而造成了生態補償的主體形式單一、標準較低。因此,我國當前退耕還林工作仍是以政府作為生態補償的首要供給者,補償的資金渠道單一,市場能力較弱,補貼能力較差,更不用說激勵造林人員了。
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及勞力,但是,對退耕還林收獲的成果還有很多爭議??傮w分析,就是還沒有創建一套利益綜合評定制度?,F今,很多專家都提出了退耕還林、還草的利益評定制度可以仿照水土保值的利益評定相關內容。其核心思想就是綜合評估及生態價值化。綜合評估是以綜合利益為核心,以生態利益、社會利益及經濟利益等作為內容并創建標準實施評定。生態價值化是現今國際上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兩方面的重點,其把生態功能以貨幣方式進行計算。這兩種評定觀念就是當前我國進行利益評定的主要方式。
我國各省間的社會條件、自然經濟等都存在不同,退耕用地的質量也各式各樣。不同范圍中森林的功效也有區別,如果退耕采用統一模式,一樣的制度,盡管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便于管理與操作,透明度也較高,但是補償制度的創建顯然缺少客觀性及科學性,進而容易造成一些地區生態補償不足或一些地區生態補償過多等問題,對生態補償的公平性帶來影響。這樣,不但降低了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同時還導致農民補償收益不足,削弱退耕還林積極性,嚴重的甚至為整體退耕還林工作造成了不良影響。
當前第二個周期補償制度中長江周邊及南方區域退耕還林的補償金額為每畝地125元,黃河周邊及北方區域退耕還林的補償金額為每畝地90元,這同種植糧食作物獲取利益相比極低,從而削弱了農民對退耕還林的滿意度。退耕還林中生態補償的金額應大于種植農作物的收益,這樣才可以保證退耕人員的收入不出現降低,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利用鼓勵退耕人員的方法才能夠實現生態保護的目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第二個周期生態補貼實施,很多地區的生態補償金額出現了減半情況,進而導致農民對其滿意度下降。
隨著新一輪生態補償的進行,怎樣確保農業用戶不復耕,維持當前狀態的問題很令人困擾。一些寒冷區域的農民對退耕還林的情況極為抵觸。這是由于生態環境造成農民十分貧窮,兩輪生態補償過后,種植的樹木仍沒有成才,就更不用說為用戶創造經濟收益。不同區域的退耕還林情況不同,補貼卻相同,就造成了活動進行不順利,獲取效果不明顯的情況。如果退耕的農戶無法解決溫飽等問題,那么就可能毀林復耕。所以,國家應對補償金額做出適當的調整,根據地域情況保證退耕農戶的基本收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變化,退耕還林工作也將逐步深入,其中包含的問題及難點都應引起相關工作人員的重點關注,并制定相應的處理辦法,確保退耕還林工作的全面展開,保證生態環境健康、和諧發展。因此,對后退耕還林時期生態補償的難點與問題進行探討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值得深入探索與研究。
[1]龐 淼.后退耕還林時期生態補償的難點與問題探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2(5).
[2]王愛民,姚清亮.退耕還林:林木收益權的法律局限和預期收益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