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全
(四川省長江造林局涼山分局,四川 涼山615608)
四川省雅礱江木材水運局隸屬四川省林業廳,是四川省國有大型林業企業之一,在1998年以前是以木材水運收貯及銷售為主業的林業企業,有在崗職工6000余人、離退休職工4000余人,其流送江段自四川省甘孜州境內新龍縣的沙堆和爐霍縣的泥巴溝口大橋,途經鮮水河、扎楚河、雅礱江、金沙江、長江,地跨川、滇、渝、鄂4省市,全長3075km,沿江修建了收漂工程34處,驛道297.8km,公路149.24km,建有職工生產生活房屋33.78萬m2,在攀枝花市、宜賓市形成了木材收貯、轉運和銷售基地。
1998年7月二灘水電站蓄水發電,木材水運過壩成了問題,加之國家林業政策的長期調整,木材水運企業借助國家政策開始產業調整,整體轉制,就地就近實施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但隨著雅礱江、金沙江水電基地的梯級開發,錦屏電站、官地電站、桐梓林電站、溪洛渡電站及向家壩電站的相繼開工建設,還有即將上馬的白鶴灘和烏東德水電站,給林企帶來了大量的移民搬遷以及林業產業轉移問題,涉及移民搬遷職工和家屬累計達3000余人,受影響的沿江職工生產生活房屋達6.5萬m2、土地230畝,造成大量的水運工程設施設備閑置被淹。
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家屬生產生活移民安置目前均交由本單位自行安置,以支持國家大中型工程項目建設,但人員搬遷、生產生活安置費用過低,本是政府應做的事都交由企業自身解決,由于企業跨區域較廣,自身存在的實際困難也較多,不可能將職工統一安置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地域差造成了安置條件較大差異。如:溪洛渡水電站建設移民林企職工和家屬分散安置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縣和金陽縣境內,安置環境較差;桐梓林水電站建設移民林企職工和家屬集中安置在攀枝花市米易縣城內,安置環境較好。同樣都是一個林企的職工,但安置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差異卻很大,由此產生的企業內部矛盾是職工隊伍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2.2.1 土地產權制度存在缺陷
林業企業用地絕大多數是國有劃撥土地,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在面臨水電站建設征地時,無法獲得被征土地足額的補償,若需異地遷建,落實土地就是一個難題,各地政府劃撥用地首先考慮是國家重點企業和當地企事業單位,通常不會考慮異地的林業企業,要想取得條件較好的地塊必須有足夠的購置土地費用,然而過去的國有劃撥用地無法獲得相應補償,因此異地遷建土地的落實就成了頭等大事。
2.2.2 補償方式局限林企發展
目前水電站建設征地針對林企補償方式主要采取現金補償和隨集鎮后靠遷建,獨立選址遷建因土地落實困難大多沒有選擇。由于過去水運企業的房屋資產大多數都處在較偏遠的江邊,后靠安置的地方當然也就較為偏遠,并不利于林企現從事的工作和今后的生存發展,后靠安置后企業資產就會面臨閑置,因此很多時候迫使企業不得不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由企業自行安置。如溪洛渡水電站建設涉及林企的雷波和金陽兩個林場,后靠安置地均處在較為偏遠的鄉鎮,并不利于林企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被迫選擇貨幣補償方式,自行安置。
2.2.3 水電建設征地移民貨幣補償費用偏低
首先現行的補償標準低,以溪洛渡水電站補償企業實物資產標準為例,房屋磚混結構為813元/m2、磚木結構為567元/m2,土木結構442元/m2,基礎設施費按房屋總造價的40%~60%進行補償,企業選擇貨幣補償自行遷建的話,按目前國家現行的抗震建設要求,不可能再重建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房屋,因此無法按原規模實施重建。
2.3.1 房屋、土地及附屬設施權屬爭議
木材水運企業在1998年底整體轉制后,主要從事“天然林保護”工程,原有的沿江生產生活點房很多已不能有效利用,有的留守職工看守,有的租賃給當地政府或請人看守,由于長時間企業沒有收回利用,當地政府在沒有征得企業同意的情況下,將原企業用地重新劃撥給當地企事業單位,致使在水電站建設征地時對實物指標調查登記過程中,將權屬登記到目前使用人的頭上,造成了權屬爭議。如2011年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征地實物指標調查登記時,將原雅水局位于云南省的東川漂木管理站所有實物指標登記到了東川區海事處的名下,造成的權屬爭議至今未能徹底解決。
2.3.2 造林地權屬問題
木材水運企業轉制實施“天保”工程后,按照國家下達的生產任務,沿雅礱江、金沙江河谷實施了30余萬畝的人工造林,大多數是生態公益林,也有部分是與地方合作造林的經濟林,企業都沒能擁有林權,水電站建設征地影響的林地調查登記又以林權為準,無法登記到林企名下,今后的林地征用補償也歸林權所有人,林業企業卻無法獲得相應補償,林企的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將無法獲得相應資金支持。如烏東德水電站建設征地所涉及林企與地方合作造林地4590畝,2011年實物指標調查時都登記在當地林權人頭上,林企與地方面臨造林地今后的補償爭議。
由于水運企業沿江分布點多面廣,大多地處偏遠村、社,交通極不方便,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差,在移民補償方式上應多考慮集中遷建,與當地政府和水電開發業主多溝通協商,將企業發展和職工利益有機結合,選擇最適當的遷建地點,最好是在縣城或是縣城周邊,將所涉及移民搬遷各場、段集中遷建一處,交由當地政府和開發業主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這樣不僅能充分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也能保證林企有一個較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可以有效避免林企職工因自行安置差異引起的內部矛盾,有效解決因異地遷建土地劃撥困難的問題。
(1)水運企業由于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及沿江水電站的相繼開發建設影響,沿江水運資產閑置較多,管理困難,租賃或請人看守時間過長,很多房屋資產年久失修,對方在使用過程中,在沒有通知權屬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了改擴建或維修,發生權屬爭議,在爭議過程中企業往往處于下風。鑒于此類問題,要有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認真查找相關原始資料,據理力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通過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友好協商,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努力達成共識,必要時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爭議,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
(2)對于林企產業調整后與地方村組的合作造林地,在林改時雖然當地村組辦理了林權,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相關法律規定,按照合作造林雙方簽署的合同約定,如果合作造林地因水電站建設征地影響,林企作為入股投資方有權獲得相應股份比例的補償。因此,林企應積極與當地林業、移民等相關部門聯系,提供合作造林合同等相關資料,爭取林業主管部門支持,避免因林地權屬問題引發的補償爭議,按照合作造林合同約定的利益分配比例獲得相應的補償,減少林企在產業建設過程中因水電建設征地造成的損失。
水電站建設征地移民搬遷補償標準特別是對林企能否成功實施異地遷建至關重要,各項補償單價應能夠按國家建設現行標準要求建成房屋及配套相應附屬設施設備后,并略有盈余,才能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目標。在水電移民補償標準偏低的情況下,林企應積極向國家、省相關主管部門專題報告林企在水電移民搬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爭取到林企在水電移民搬遷的一些特殊補助政策,彌補因現行水電站建設征地移民搬遷補償標準偏低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以便林企在移民搬遷過程中獲得發展空間。
原木材水運企業沿江水運工程和生產生活房屋等水運資產在獲取因水電站建設補償資金后,應首先確保林企職工和家屬的順利安置,使其在搬遷后的生產生活環境大為改善,同時也要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抓住水電站建設征地補償這一契機,使原有的林企水運資產獲得足額補償,以便成功實施林企的產業轉移和升級,打造好林企發展平臺,改變林企職工收入偏低的現狀,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1]姜英漢.移民搬遷扶貧應做好“三轉移”實現“三化”[J].老區建設,2012(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