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鵬
(河南省三門峽市環境監測站,河南 三門峽472000)
近幾年,我國已先后發生多起重金屬和類金屬砷環境污染事件,這些環境污染事件,嚴重影響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尤其對正處于發育期的少年兒童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重金屬污染也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做出過重要批示。2011年,國務院批復了全國重金屬“十二五”污染防治規劃,對重金屬污染防治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以采礦、冶煉行業為支柱產業的河南豫西地區三門峽市的重金屬污染也逐漸顯現,國家將靈寶市和義馬市列入全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已成為三門峽市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門峽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全市已發現的礦種有66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50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37種。黃金、鋁、煤炭是三門峽市三大優勢礦產資源,黃金、鋁土礦等17種礦儲量居河南省首位,鉬、鉛、銀等9種礦儲量居河南省第2位,是河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貴金屬、有色金屬及能源礦產基地。因此,有色金屬冶煉已成為三門峽市的支柱產業之一。
目前,三門峽市的涉重金屬行業包括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主要產業是黃金冶煉、鉛冶煉、銻鉬采選,其中黃金年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粗鉛冶煉和電解鉛產能達30萬t/年。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
根據三門峽市的重金屬污染區域分布可以看出,三門峽市的重金屬污染主要集中在靈寶市和義馬市。靈寶市涉重金屬行業主要是黃金采選、冶煉和粗鉛冶煉與加工;義馬市涉重金屬行業主要是鉻鹽制造業。
(1)歷史遺留問題較多。20世紀80年代以來,靈寶市境內黃金采選業和鉛冶煉工業發展很快,小選金、小煉鉛企業眾多,這些企業采用的全部是落后生產工藝,污染物排放量很大,同時遺棄大量的冶煉廢渣。目前,雖然已經全部關閉取締,但造成的污染仍然存在,特別是排放的大量廢渣仍堆存于環境中,遺留的汞、鉛污染和河道底泥污染短期內較難解決。
(2)排放重金屬污染物的企業較多。三門峽市是黃金冶煉、鉛冶煉大戶,排放重金屬污染物的企業較多,主要分布在靈寶市。全市79家國家重點重金屬防控企業中靈寶市占73家,這些企業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中均含有微量的重金屬,即使達標排放,在環境中積累到一定程度也會產生污染。
(3)重金屬污染隱患較多。三門峽市尾礦庫較多,尾礦庫中堆場的大部分為冶煉廢渣,含有重金屬污染物;受經濟利益驅動,黃金“三小”時有反彈,而且生產地點更為隱蔽;一些含重金屬廢渣堆放不規范,對地下水有潛在影響;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影響依然存在。這些環境隱患,如不從嚴控制,就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三門峽市是重有色金屬生產與加工大市,黃金生產、鉛冶煉加工由來已久,礦山開采和工業生產已持續多年,已經成為三門峽市的支柱產業,短期內難以轉產和調整到位,以上涉重金屬行業仍將持續一個時期。由于三門峽市涉重金屬企業較多,即使這些企業含重金屬污染物的廢水、廢氣、固廢得到有效治理和處置,仍將有少量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之中。另外,過去一些無組織堆放的廢渣也會通過降水淋溶等途徑將重金屬污染物釋放到環境中。因此,重金屬污染無論從歷史的積累、排放的現狀和將來的發展來看,在今后較長時期仍將繼續存在,污染整治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重金屬污染已經成為該市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務。
(1)整治難度大。一些重金屬整治項目難度很大,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實際上是一項綜合治理工程,既包括企業的污染治理,也有河道底泥、沿岸廢渣、受污染土壤整治,而且有的沒有責任主體,難度很大;義馬市鉻渣污染土壤修復難度很大。
(2)資金缺口大。目前,受經濟危機影響,許多企業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低谷,有的企業已經停產,用于重金屬污染治理的資金難以籌措,直接影響到重金屬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
(3)時間周期長。一些整治項目受技術、資金的影響,短期內難以實施,同時,整治工作也需要一個過程,決不是一蹴而就。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資源型城市所面臨的資源及環境的瓶頸約束將會更加凸顯。因此,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是當務之急。
(1)開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對于曾經為經濟增長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后仍有良好發展前景,但目前的檔次水平難以適應市場需要的傳統產業和產品,如冶金、化工、煤炭等產業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產品和規模結構優化升級,使之繼續適應市場需求。
(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是應用高新技術研究成果,開發朝陽產業和產品,加快發展低污染、高產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3)堅決關閉、取締落后生產工藝和企業。對于污染大、資源和能源浪費嚴重、質量低劣的產業和產品,堅決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加以淘汰和壓縮。對那些產品沒有市場,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掠奪式經營的中小企業,要利用結構調整的機遇,堅決淘汰。
(1)分階段分區域編制《三門峽市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對全市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
(2)結合三門峽市重金屬污染現狀,編制涉重金屬行業發展規劃、靈寶市鉛行業防治與污染防治規劃、義馬市鉻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等,對涉重金屬行業的發展和污染防治進行全面規劃。通過編制一系列的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明確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整治的工作任務,提出目標要求,通過限期淘汰落后產業、限期治理、技術示范、清潔生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基礎能力建設等各項重金屬污染整治工作的細化安排,為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以點源治理為重點,全面加強重金屬污染源治理。加強點源治理是解決現有污染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完善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工藝和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工藝技術、技術裝備、運行管理等關鍵環節,要求企業在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處理,改造現有治污設施,進行提標升級,建設涉重金屬風險單元圍堰和事故應急池,加強廢水回用和再生利用。
(2)以總量控制為核心,開展重金屬污染物容量研究工作。積極開展河流重金屬污染物容量研究工作,在容量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重點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將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分解、分配到河流和重點污染源,對于超總量排污的重金屬企業,按照總量控制原則實施深度治理。
(3)以綜合整治為抓手,全面解決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問題。在全面完成義馬市鉻渣無害化處置的基礎上,開展含鉻污染物、污染土壤無害化處理和植物修復工程;開展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綜合治理工程,清理河道底泥及沿岸堆存廢渣,改善河流水質;整頓礦山開采秩序,清理歷史遺留廢渣,建設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設施,妥善解決固體廢物污染問題。
在建立健全環境監管機制上爭取一些新突破,切實增強環境執法實效,有效防控重金屬污染。
(1)完善監管機制。建立涉重金屬企業定期監察和專人監管制度,實施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進一步加大涉重金屬企業和重點防控單元環境監管力度,在正常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增加涉重金屬企業環境監察人員和檢查頻次,對環境違法企業實施“掛牌督辦”或列入環保“黑名單”。逐步建立重大環境問題警示約談制度,市政府約談存在環境問題較多的縣(市、區)主要領導,促進重大環境問題解決,確保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環境安全。
(2)完善監測機制。市、縣兩級環保部門建設重金屬污染自動監控平臺,在重點流域建設水質自動監控站,實時監控重金屬污染狀況。所有涉重金屬企業都要建設重金屬污染因子在線監控設施。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環境質量責任目標與地方財政掛鉤辦法,對環境質量超標的縣(市)扣繳相應數額的縣級財政資金;將重金屬污染因子納入生態補償機制,扣繳生態補償金,執行財政轉移支付,用于水環境水質、水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以及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等。
(4)健全重金屬污染預警應急體系。在進一步完善全市重金屬污染預警應急體系的同時,重點建立健全重點防控區環境預警處置系統,加強重點區域、流域的環境預警體系建設,尤其要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河流重金屬污染預警體系建設,對重金屬超標的斷面及時將信息發布給各級政府領導和環保部門領導。建立健全重金屬環境風險源風險防控系統和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健全精干實用的環境應急處置隊伍。加強應急演練,最大限度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1)加強環保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基層環保力量,在重點鄉鎮設立環保分局或環保所;在重點企業派駐環境監察現場監督員,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環境監管;在市縣兩級建立環境應急專門機構,科學處置突發事件,維護環境安全。
(2)加強現場監察執法能力。配備必要的現場執法、應急重金屬監測儀器和取證設備,加強快速反應能力建設。大力提倡和推進監察手段的現代化,逐步改變重金屬污染監察手段單一、層次較低的現狀,向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3)提高環境執法隊伍業務素質。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企業生產工藝及污染治理專業知識、政策法規、標準等方面的培訓,提升環境監察人員對重金屬污染企業的現場監督執法能力。
(1)積極爭取國家資金的支持。積極申請國家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爭取國家財政支持。在這里也建議國家理順重金屬污染治理資金撥付途徑,專項資金應向重點防控區域給予傾斜,加大重點防控區域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2)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資金。一方面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市、縣兩級財政也安排相應資金,對重金屬污染治理予以支持,促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
(3)多方籌措社會資金。積極推進BOT、TOT等新型融資模式,激勵社會資金投入,促使社會資金參與重金屬污染項目治理、科研開發和環保產業發展,實現重金屬污染治理投資主體多元化。
(4)切實保證企業自有資金。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是污染的主體,必須承擔治理污染的主體責任,有治理任務的企業必須加大污染治理資金投入,保障重金屬污染治理取得實效。
[1]劉 光.我國中西部地區重金屬污染事件成因與對策的法治分析[R].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
[2]馮永強,白 涓.構建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N].中國環境報,2011-03-30.
[3]章 軻.環保部重拳治理重金屬污染[N].中國礦業報,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