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天平
(安徽省太和縣環境保護局,安徽 太和236601)
每年午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禁燒農作物秸稈。除交通沿線的重點監控區域外,對于黃淮流域的秸稈,農民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往往是付之一炬。環保部使用衛星對火點進行監控,地方政府對禁燒秸稈工作曾動用環保、林業、消防、公安等部門,以故意縱火對當事農民處以拘留,基層政府所有干部包保到村到地塊,死看硬守,縣市級政府派出督察組明查暗訪等,仍收效甚微。秸稈禁燒為何事倍功半,出力不討農民的好呢?本文試作分析。
江南是我國的魚米之鄉,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此地水稻雖然是夏秋兩熟,但由于水稻田地有水,又需多次和田以使泥土滋潤,水稻秸稈被埋入泥土中。又因水稻種植是插秧,所以水稻秸稈對下茬作物生長有利,不會出現焚燒秸稈情況。
東北的黑土地每年一熟,秋收后田地曬垡,殘留的秸稈被風雨侵蝕成肥料,也不會出現焚燒秸稈情況。
黃淮流域每年兩熟,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等旱作物為主。午收后過高的麥茬若不除去,直接影響下茬作物大豆的播種。農諺:“逍遙的買賣,緊緊的莊稼”,搶收搶種被黃淮流域的農民用到極致。小麥收割完成后就燃起一把火,燒掉殘留的秸稈,匆匆播種下大豆。
為何以前的幾千年間沒有出現焚燒秸稈的情況呢?新中國建立前,乃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住茅屋,養牲畜,種植的農作物產量低,秸稈也少。農民收了小麥還要把秸稈收得干干凈凈,好的秸稈以修繕房屋,差的秸稈被當作牛馬的飼料,殘留在田間的麥茬被連根拔出,作為燃料做飯取暖。
當前,我國農村早已擺脫溫飽,農民過上了舒心的日子。過去作為勞動工具的牛馬被拖拉機取代,不再需要秸稈作飼料;紅磚青瓦或樓房取代了先前的草棚茅屋,不再需要麥草修繕房屋;農民用上了電、煤炭、液化氣,不再需要秸稈作燃料。所以,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秸稈暫時無用。
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給我國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民的辛勤勞作解決了我國人口的吃飯問題。但是,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大幅提高,過去一個麥季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結束,如今使用了聯合收割機只要2d就結束了午收工作,下茬播種也只需2~3d的時間。搶種和農民急著進城務工在時間上也要求須迅速除去殘存的秸稈。
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產生的,是適應當時的生產環境的。農民為了得到公平的承包地,好地、差地、中等地都要承包一些。這就造成了承包戶的地塊小且分散,這在改革開放初期牛耕人刨的情況下還不顯缺點。當前,農業科技進步,興修水利和肥料的充足已使所有的地塊成為良田。讓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戶為地塊較小、分散、無規模的土地去購買大型收種設備,顯得沒有必要。這就是當前跨區域的收種大軍存在的原因。農民使用流動的收割機,又處于搶收狀態,麥茬高度就沒法控制。若要降低麥茬高度,收割機就多費油、費工費時,又易損毀收割刀具,收割機就不能保證正常使用。農民只好先顆粒歸倉再說,不管麥茬高矮、是否有利下茬播種。
地方政府為禁燒秸稈,鼓勵農民購買秸稈打捆機、秸稈粉碎機、深耕還田機等并給予補貼,農民卻不屑一顧。因為按政府的辦法只會增加耕種成本,火燒是最簡單最廉價的處理方法。
收購秸稈也被地方政府嘗試,但是不理想。因為麥茬較高,收割下來的秸稈就少,再收集起來、運輸到收購點,除費工費時外,賣的錢連運費都不夠。農民都是精明的經濟家,他們可不愿做出力又賠本的買賣。
加快土地流轉,盡快使農村耕種規模化是禁燒秸稈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加速城鎮化的瓶頸。
農村耕種規模化后,新農場主就會把農業作為一個產業經營,自己會購買大型收種設備,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在收割時,使用自己的收割機適時收割,在政府的要求下,還會盡量降低麥茬高度,以利下茬作物播種。避免目前因爭搶收割機,只顧麥粒,不顧其他的情況出現;也使原來土地上的農民無后顧之憂,安心在城市工作,加快城鎮化進程;農作物秸稈也會以農業副產品被新農場主集中收集,供給下游行業使用。
[1]劉天奇,等.環境保護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2]潘寶林.環境地學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3]安徽省農業廳.農業經濟與管理[R].合肥:安徽省農業廳,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