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
(江蘇省環保聯合會,江蘇 南京210036)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效,污染形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當前我國環境形勢總體上仍十分嚴峻,環境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更加重視環境保護,2011年3月全國人大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把環境保護擺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1]。
本文就如何以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來提升我國的環境保護水平作粗淺的分析。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2]。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生態文明以生態系統為中心,以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為對象,以各個系統相互協調共生為基礎,以生態系統承載力為依據,以人類持續發展為總目標,具有全面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由此可見,生態文明理論既是目前環境保護的各種理論的高度總結,又是今后深化發展環保理論的思想源泉。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思想或人類哲學深處的不正確的自然觀和人地關系觀。環境管理就是通過對人們自身思想觀念和行為進行調整,以求達到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它是人類有意識的自我約束,主要通過行政、經濟、法律、科學技術和宣傳教育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來實現[3]。
就我國環境管理實踐而言,面對經濟全球化,市場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環境競爭力方面卻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需要政府重新思考和選擇新的環境政策模式,激發企業的環境競爭意識,幫助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環境競爭優勢,這一切僅靠傳統的環境管理方法是不行的。此外,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的興起,客觀上也要求進行環境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創新,為其提供更加科學、規范的管理。
不同的環境管理手段實施的背景、效果、適用的范圍與時間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各地需根據實際情況,通過適當的管理手段有效、快速地改善環境。
目前,環境形勢嚴峻,環境管理也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環境管理手段的多樣性和創新是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必然要求。在各種管理創新手段中,應特別關注環境信息公開、環境績效管理,以及加強環保隊伍的建設。
環境信息公開實質上是解決政府、企業、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政府來說,可公開環境因素基本狀況、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活動信息、政府改善環境所采取的措施等,從而提升政府績效,履行政府職能;對企業而言,可公開政府要求公開的信息,如污染物排放及其環境影響等、企業自愿公開的信息,如環境戰略、能源消耗等內容,從而達到遵紀守法要求、宣傳自身形象的目的;對公眾來說,公開新聞媒體的曝光、NGO的調查報告、網絡宣傳內容等,可以得到對稱信息,從而使自身權益得到保障。環境信息公開尤其體現了公民、社團的參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精神。
環境績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種組織的環境績效為目標,來調度管理各項環保管理工作, 可以結合科研院所,深入研究主要污染物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系,如在太湖流域研究入湖河流綜合整治與太湖水質改善的關系等,著力把污染減排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合理確定可行且有效的減排目標,進一步摸索建立科學的環境績效評價制度。只有將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的各種相應關系研究清楚,才能更科學地指導我們的各項環保管理工作,這是生態文明理論的具象化體現。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環保隊伍,要按照政治素質高、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政治素質、增強業務能力、轉變工作作風,使環保隊伍建設走在全國機關隊伍建設的前列。一切環保工作最終必然要落實到各個“環保人”身上,只有用生態文明理論加強隊伍建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為我們的環境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人員保障。
環境規劃是指人類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4]。
當前我國環境規劃基本任務是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堅持污染防治和保護生態環境并重,實施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建立和完善綜合決策、監管和共管、環境投入和公眾參與4項制度。
在環境規劃創新方面,我們應以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積極開展各項工作。比如,可以大力推進生態省(市、縣)、生態村的建設,進一步完善生態省(市、縣)考核的有關指標體系,制定相關管理和考核驗收辦法;以生態示范創建為載體,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全面提高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環境質量。
生態工業園區則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形態和載體,也是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實踐探索表明,以生產環節為主要突破口,循序漸進、示范帶動,是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可行途徑。同時,通過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在更大的區域內和更高的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對于更好地促進節能減排具有積極作用[5]。因此,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抓好示范試點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循環經濟在園區層面得到落實。
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它豐富了環保工作的理論依據,拓展了環保工作的外延,促進了環保工作的開展,同時還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自身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莊嚴宣言。因此,只有堅持以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提高環境保護和環境規劃水平,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1]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R].北京: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11.
[2]廖福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25.
[3]葉文虎.環境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郭懷成,尚金城,張天柱.環境規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袁守啟,閆 杰.青島市加快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