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雪
(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濱海旅游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旅游活動方式之一[1]。21世紀是海洋經濟活躍發展時期,濱海旅游也是沿海國家競相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2]。在這種背景下來看待我國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很有必要。我國濱海旅游憑借優越的海岸帶旅游資源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海洋產業的經濟增長點[3]。為了濱海旅游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應及時發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的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濱海旅游憑借著18000km的大陸海岸線,14000km的海島海岸線和6500余個島嶼這些優良的海岸帶旅游資源迅速發展起來,其規模和數量上的發展都讓人欣喜[3]。濱海旅游大大地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2]。
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的12個國家旅游度假區有11個分布在沿海省份。1995年沿海地區接待海外旅游者總數為117萬人,占全國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數的67.7%。1995年13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超1億美元的省、市、直轄市中有9個分布在沿海地區[2]。1997年主要沿海城市旅游涉外飯店1545家,床位總數55.93萬張,旅游從業人員42.97萬人。199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87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55.33億美元,占全國海洋總產值的14.7%,海洋旅游業增加值196億元,占全國海洋總產值的13.2%,占 GDP的0.2%。1998年,濱海旅游業占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14.35%。濱海旅游業正成為除海洋水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之外的第三大海洋產業,成為海洋產業的經濟增長點[3]。2002年我國濱海旅游業發展很快,其收入占海洋產業總產值25%,躍居海洋產業第二位,第一大海洋產業——海洋漁業收入占海洋產業比重下降至總產值的28%。海洋交通運輸業退居海洋產業第三位,占16%[4]。2006年我國濱海旅游收入占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25.16%,成為海洋第一大產業[5]。
濱海旅游業在旅游業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海洋產業的支柱。在濱海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各種原因產生了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有以下方面。
造成濱海旅游環境污染破壞有自然和人為的原因,人為原因是引起濱海旅游環境退化的重要方面,如在濱海旅游發展過程中沒有協調好濱海旅游與其他產業的發展和相關部門管理不善,使得濱海旅游環境遭受到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的污染[1];船舶運輸、石油開采等污染海域水體,侵害海洋生物或濱海岸地帶植被的生長[6];圍墾筑堤破壞生態環境、紅樹林遭到嚴重破壞等現象[7],導致旅游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濱海旅游的發展。
在濱海旅游發展過程中,由于旅游消費規模的擴張、不文明的旅游行為、過度地使用與不及時地維護等引起了旅游景觀和設施的破壞[6]。
濱海旅游區的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存在矛盾,如新建筑物與舊風景區不協調;盲目開發,造成旅游建設性破壞、資源破壞和旅游景觀的消失;人造景觀主題雷同,項目重復建設等,是濱海旅游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此外,海洋旅游資源供需失衡與濱海旅游需求與日見長的趨勢的矛盾也是制約濱海旅游發展的一個問題[6]。
我國濱海旅游業的經營方式總體上比較粗放,呈現“小作坊”的經營方式,這種經營使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分散特點,沒能在不同的濱海旅游區域上形成整合發展,且同地域不同性質的旅游業之間的有效的整合力度也不夠。我國旅游業還有多頭領導、行業分割的特點,增加了管理的繁復性,難以及時有效管治。各土地利用單位缺乏協調和溝通,在許多旅游區域存在著不合理使用的部分岸段和景區,致使不少質量一流的海濱岸段和海域被工廠、養殖場等占用,旅游資源和環境不能發揮其最佳功能。
我國的部分旅行社組織松散,內部管理不夠嚴格,整體服務人員的就業素質和服務水平普遍較低,景區內提供的旅游設施不夠完善,設施和資源的修繕不及時,不能很好地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特別是在旅游高峰期的時候,這個問題也特別突出。只有嚴格要求企業自身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才能提供給旅游市場滿意的旅游產品[6]。
濱海旅游開發建設缺少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濱海地區的總體建設規劃不合理,相鄰城市間較少合作,各自經營。這樣容易形成濱海旅游在空間上無序的競爭和產品粗放與低效開發,也容易形成濱海旅游產品的重復,最后導致濱海旅游活動內容的單一乏味。
目前大多數濱海旅游還只是單純的觀光游覽,產品結構還較簡單。海濱旅游各項建設還不完善,運動娛樂設施比較欠缺,不能滿足濱海旅游的市場需求。濱海旅游的消費市場仍待于拓展[6]。
全國沿海地帶的旅游業還未形成有機的區域結構網絡,各地旅游業的發展很不平衡,沿海旅游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廈門等大中型城市,其他沿海城市發展水平較低。沿海地帶旅游業發展不平衡,還表現為旅游線和旅游點的過冷過熱及冷熱不均,同時由于季節的影響,各個濱海旅游區也存在著濱海旅游季節性的冷熱不均,一般具有“夏熱冬冷”的特點。由于旅游資源開發區域發展不平衡,產生旅游區資源過度開發利用與資源閑置并存的問題。對比重要城市岸段海灘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遠離城市的許多品質優越的旅游沙礫質海灘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導致資源閑置浪費。
濱海旅游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例如旅游景區開發的規范,旅游景區的管理條例、旅游環境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限制旅游者不文明的行為的法規還不完善。由于缺乏法律的規范,存在著一些旅游景區的不合理無序的開發,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也存在著破壞景區內旅游資源和景區內公共環境的行為,一些相關的經營者也不能很好地提供良好的服務,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有待于法律的健全與約束,從而引導發展旅游和旅游過程中的各種行為。
在濱海旅游度假區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濱海旅游度假區城市化和文化內涵缺乏等問題。城市化問題是由于短期經濟利益的驅使及旅游規劃的缺失等所引起的,存在旅游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產業結構依然以旅游業為主、城市功能不全、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相對不完善、土地功能分區不規范,旅游用地、住宅建筑用地等混雜在一起等問題,使度假區內建筑密度高、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削弱了環境質量,導致度假區的衰弱[8]。關于濱海旅游度假區的文化內涵問題,主要是文化主題不明顯,沒有新意。
旅游業的發展對海島環境產生的影響很大。由于我國海島法律法規的缺失、多頭管理、海島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等原因,島嶼資源開發建設不規范,海島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海島的生態系統和人文環境有隔離發展與脆弱性特點。發展海島旅游,各項旅游設施和建筑的建設,大量外來旅游者的涌入和各種旅游行為的作用,嚴重影響海島原本的環境地貌,威脅海島的生態平衡。海島旅游的發展,不同地域文化相互沖擊,對人文社會環境的另一個不好的影響是可能存在旅游犯罪的問題。
濱海旅游對繁榮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具有重要作用,應該注意穩定發展好各地的濱海旅游。及時發現濱海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舉措,使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
[1]柴壽升,嚴冬平.濱海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思索[J].海岸工程,2002,21(1):63~67.
[2]李 平,董志文.濱海旅游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海岸工程,1999,18(2):38~41.
[3]王 琳.濱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透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2):106~109.
[4]劉洪濱,劉 康.山東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4~17.
[5]鄭 青.保護海島旅游資源,倡導海島旅游低碳發展方式[J].海洋信息,2011(3):14~16.
[6]王躍偉.我國濱海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海洋信息,2010(3):9~13.
[7]吳燕華,徐傳興,陳桂麗,等.泉州濱海濕地生態旅游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2):271.
[8]張廣海,徐玉潔.中國濱海旅游度假區城市化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青島石老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