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占磊
(山東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7)
伴隨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民航業由過去相對落后的狀態快速發展為世界民航大國,航空運力連續高速增加、運輸總量持續攀升,飛機數量和種類快速增長、飛機結構和設備的構成更加復雜,飛機維修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提升。伴隨業務系統的復雜化及管理標準的提高,原有的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業務的發展,為達到較高的工作效率,維修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數字化生產管理體系非常重要。信息化飛機維修生產管理系統有效縮短了生產流程,提升了維修效率,受到各航空維修單位的高度重視。
飛機維修生產體系以深度維修管理系統(BMS)為基礎,通過維修工作的工作單卡準備、流程建立、工卡分發到工卡完成后的回收統計、工作項目的關閉實現整個生產流程的閉環控制和管理。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通過航材管理模塊中(MCS)實現航材寄售,降低庫存成本和備件數量;多功能軟體查詢系統實現信息的充分共享,有效降低傳統溝通環節中的“信息失真”和“噪音”;利用遠程終端需求處置功能,工作人員在現場向供應部門遠程提交航材需求和“菜單式”訂貨管理,由航材管理人員進行航材的現場配送和“點對點”直接保障,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生產經營性分析方面,通過深度維修工作中投入人力成本和消耗成本的數據采集、計算和匯總,以供分析人員對于投入人力成本和單項目收益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進行人力成本的單機核算(JCS),實現項目收益狀況的實時性監控和成本控制。
信息化飛機維修生產體系相對于傳統的維修生產活動,具有以下方面的管理特點和優勢:
一直以來,民航維修業的維修工時以及工作效率是一個較為粗放的管理方式,人力投入多少以及工作量大小的不容易進行量化分析。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則可以非常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在工作區域都設有報工機,系統利用報工機對每份工作單卡的維修時間的跨度和參加工作的人員的數據進行采集,從而能夠自動計算出每份工卡投入的人力情況。
將工作投入的人力進行量化有非常多的優點。首先,將每一個車間的全月的投入生產的人力情況進行匯總,并與每一個車間的完成的工卡的理論工時總和進行比較,即可以得出每個車間的工時效率,從而對不同的車間進行對比,可以作為車間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次,可以參考人力投入和實際公司可用人力的對比,對于企業人力實際狀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認識,判斷企業目前人力緊張還是較為寬松;再者,通過對某項工作的實際投入人力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并與系統設定的理論工時進行對比,可以對理論工時進行校正,避免理論工時與實際需要投入工時誤差較大,由于理論工時直接關系到工作收益,從而使收益能夠保持合理的水平。
飛機維修企業是技術密集型企業,也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力成本占了整個企業運營成本的很大比例。人力資源如何進行合理配置,如何在深度維修工作開始以前就能夠對各專業根據實際工作量進行合理的人力安排,精簡、高效的完成所有的工作,是維修準備工作的重中之重。
維修工作準備時,要在系統內建立所有維修工作單卡的數據庫,其中包括了每份工作單卡的維修理論工時。根據周期內的工作任務量變化將整個深度維修周期劃分為不同的工作階段,每個階段內的每日工作量相對均衡,系統統計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工卡的工時,據此可以計算出每個階段每個專業的總工作量。利用此方法即可預先實現工作人員的初步規劃和調配。
在工作中每一天又會對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剩余工作量進行計算,并提交給人力控制員,人力控制員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動態的調整,從而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上做到人力配置的優化調整。
信息化生產管理系統最直觀的表現則是其 “鏈條式”標準化控制,從維修任務的建立,到維修任務實施、監控與統計,到維修工時與財務結算,生產維修任務復雜繁瑣,數據冗長,牽扯到企業的各部門,每一次的維修任務不管大與小都是五臟俱全,如果沒有強大的管理控制系統,稍有工作失誤就會出現遺漏,導致流程失控。環環相扣的生產管理系統利用其數據平臺,圍繞項目進行鏈條式控制,每個控制環節都必須完成后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實現了標準化的控制模式,保證了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工卡完成后,需要由工作人員完成工卡簽署并返回流程控制員,控制員利用掃描設備對工卡進行批量掃描,系統將這批卡定義為已經完成,并自動進行統計和分析,并與系統確定的工作項目進行對比。到工作結束時所有的工卡必須全部返回,否則就不能認為工作全部結束。系統自動統計和分析的環節的實現,提高了維修工作中文件處理的效率。
原來飛機檢查發現問題,需要工作者人工填寫處理工單,語言風格極不統一,不同的人對于同樣的問題描述不一樣,增大了對于問題后續研究的難度。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后,飛機檢查發現問題,只需要填寫固定格式的單據,然后進行系統錄入,完成后系統打印出工卡,由于單據的格式固定,語言風格也統一。而且固定格式單據的填寫也節省了工作人員填寫工單的大量工作量。
飛機維修業的維修依據是各種航空制造廠家的維修單卡及其手冊維修方案有效合理控制,和各個航空公司對其機隊維修的多樣化特殊化控制,因此工作單卡內容多樣化,其維修級別差異性,以及新機型的不斷加入,組成了最基本的數據庫信息;另外,隨著飛機飛行時間的增長,飛機的結構方面會出現一些疲勞裂紋或者腐蝕,系統方面的某些功能會出現一些衰退,從而影響飛行安全。深度維修檢查是發現這些缺陷和問題的很好的渠道,能夠通過深度維修檢查工作發現這些問題,并在維修期間進行糾正,對于保障飛機運行安全至關重要。通過對這一類發現的問題的信息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可以從中得出規律,從而能夠做到對于飛機的預防性維修,在飛機缺陷對飛行安全造成影響以前將缺陷進行糾正,從而提高了飛行安全水平。這些數據信息對于飛機維修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這些數據的有效存儲和管理則是維修產業數字化管理基礎。
開發對接程序,實現與客戶或外公司等資源共享。比如,由于航材領用每天有成百上千項次,采用以前的手工模式,需要浪費海關人員大量的人力物力整理出入庫資料,進行海關核銷。開發系統對接程序,將系統和海關系統對接,實現數據的無縫隙傳輸,自動通關。通過系統還可以面向全球進行寄售招標,減少資金占壓、消除惰性庫存、與國際主流物流管理接軌。
信息化飛機維修生產管理系統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縮短了維修工期,整體物流效率提高80%以上,實現流程管理的精確控制,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使得維修的生產評估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時間,生產準備時間縮短了一半時間等。
[1]民用航空器維修單位合格審定規定[S].(CCAR-145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