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輝
(山東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7)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78次“創新”,“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等等。
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說過“不創新,就滅亡”,創新魔法師李響說過“創新是企業持續壯大的唯一出路”。足見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飛機維修業處于航空產業鏈的末端,同時隨著未來航空業的對外開放,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市場需要飛機維修企業進行創新,才能夠實現持續發展。
同時,飛機維修企業通過創新,也可以享受政府的財稅政策,比如:可以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政府各類資金項目、各類中心建設、各類資金項目、研發經費的加計扣除等,可以得到政府的扶持、財稅優惠等。還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擴大企業影響力,提高企業的品牌建設,更好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贏得更大發展空間,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的民航飛機基本上都是國外進口的,我們目前的飛機維修例行工作包括航線維護、定檢維修以及一些附件維修,幾乎都是按照廠家編寫、經民航局批準的資料進行的,幾乎都是“拿來”就用的,很少需要自己去創新,好像也沒必要去創新。在民航維修界,創新的難度是很大的,在政策制度等層面也是很難操作的。
目前,航空維修業為了保證安全、質量等,強調“按卡作業”,強調“按照規章走,差錯不會有”,這在目前我們的現實維修工作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的飛機例行檢查、測試、改裝等都是別人(國外廠家)設計好的,幾乎沒有錯誤,我們只要能夠讀懂英語,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做下去,只要結果符合手冊要求,就能夠確保該系統等工作正常。但這樣也在一定情況下僵化了我們的思維,部分維修人員沒有求變意識,缺乏創新精神。其實飛機維修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也是不斷進步的,尤其是伴隨著我們國家大飛機的研制,我們航空業人士將逐漸會有機會參與一些國際先進的維修理論、實踐、工具、標準、改裝、體系等研究工作。這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員參與,目前在這方面國內欠缺。
在實際工作中,飛機維修業的創新是很有潛力可挖的,比如在產品創新、生產工藝創新、市場營銷創新、企業文化創新、企業管理創新、企業戰略創新、模式創新、流程創新、標準創新、觀念創新、風氣創新、結構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下面舉些例子:
1)產品創新
國內飛機維修業是沒有能力制造整機的,但是可以制造很多飛機的零部件,各類零部件都是有技術標準的,只要我們生產的零部件能夠滿足標準,在經過局方和廠家批準,申請到PMA后,就可以進行出售,可以進行一些產品的升級等創新設計制造,這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目前國內有不少為國外飛機配套的零部件供應商,如果飛機維修業涉足制造業是有優勢的。服務也是一種產品。飛機維修企業的新機型、新項目、新能力等開發也屬于產品創新范疇。
2)生產工藝創新
飛機維修企業在維修過程中,有很多簡單的零部件需要制造,其中的一些制造工藝是可以通過創新,自主研發的,比如無損檢測、陽極化、電鍍等等。
3)流程創新
飛機維修的目的是通過維修等工作恢復飛機的適航性。一架飛機的維修包括日常航線維修、定期檢修、附件維修等。比如飛機維修企業的定期檢修流程再造創新:
飛機定檢流程一般為:在前期商定好飛機維修工作包、工時、周期、時間后,飛機進場,一般稍微大點定檢都有上千份工作單(飛機維修一般按照A、C、D檢或者P檢、改裝等劃分,會根據工作量不同,周期也不同。此處按照C、D檢),會有好幾個部門,幾十甚至上百人參與工作,主要包括生產部門的具體施工,技術部門的技術支持,生產計劃控制部門的統籌計劃安排,航材部門航材保障,設施管理部門工具設備等支持、安全質量管理部門、商務部門協調等。在此過程中合理的流程再造和創新管理,會節省很多人員、物料等成本。尤其是如果結合“兩化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進行管理和協調,將對傳統的飛機維修業帶來革命性的進步和改變。在國外部分維修廠家已經實現了維修全程信息化:從飛機維修計劃安排-維修工卡編寫-維修工卡評估-維修周期工時報價確定-飛機進場-每日工作安排(人員、設備、工具、航材、工卡、資料、耗材等等)-維修現場施工檢查簽卡-工卡資料存檔-飛機出場飛行,全部過程實現信息化、無紙化辦公。
在民航規章中寫到“維修單位可以使用與有關適航性資料要求或者推薦的工具設備具有同樣功能的替代工具設備,但使用前應當向民航總局或者民航地區管理局證實其等效性并獲得批準或者認可”。所以我們在設備和工具上也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創新的,我們可以自主研發一些自己的合適的工具設備,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節省大量資金等(工具設備很多都是國外進口的)。
排故工作,在飛機日常維護中,排故工作占相當大的比重(根據機型、機齡、人員、環境、航材等不同,比重也不同,有的機型航線排故工作占航線維護工作總體工作量的40%以上,在定檢中比重較小,但是此類故障一般比較難以排除,航線一般最終歸結為部件,定檢涉及的太多,一般比較復雜隱蔽),排故的思路、方法等創新就彌足珍貴。好的創新方法,可以迅速解決問題排除故障,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
在飛機的改裝、加裝工作中,創新空間更加巨大,隨著中國民航局DMDOR體系的建設,現在我們國內已經有不少維修企業開始申請認證,并開始涉足飛機系統的設計加裝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創新的機會和空間,比如客艙娛樂系統、客艙無線上網系統等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研發。
4)標準創新
此項工作目前來看難度最大,目前民航業幾乎全部采用國際標準(多位美國標準),包括目前我們大飛機也是采用美國FAA標準。中國民航也有國內行業標準,不過直接針對飛機產品的相對較少。標準體系建設比較落后,制定標準的人員較少。但是隨著我們國家的日日強大,民航工業的崛起,我們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參與標準的制定。
還有其他創新類型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因為我們以前簡單的“拿來主義”影響太深,片面的強調“按卡作業”,維修人員片面的理解“按卡作業”,造成現在飛機維修業的員工們的創新思維受到深深地桎梏,大多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狀態,沒人去深入研究,更談不上創新。這具體反映在中國這樣大的飛機維修領域,每年的創新成果少得可憐,被廠家和局方認可的少之又少,被國際認可的幾乎沒有。
因為民航業是相對比較封閉的,一般局限在民航系統內,而我國民航相對與國外是比較落后的(這幾年才有大飛機項目,落后國外好幾十年),在《民用航空器維修單位合格審定規定》(CCAR-145R3)中并沒有創新要求,所以目前幾乎所有維修企業都沒有設立創新組織機構。
介于以上創新意識和組織兩點分析,所以目前飛機維修企業幾乎都沒有建立相應的創新管理規章制度。
基于以上幾點,造成了民航維修業內的創新人才匱乏。平時對于創新沒有宣傳和鼓勵,甚至起到消極負面作用,對于維修人員只是片面強調“按卡作業”,在這里不是說強調這不對,對于具體維修操作人員來說這是嚴格要履行的,但創新意識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些單卡也是人寫的,也會根據科技進步等更新的。我們應該要求有一部分人去深入了解“為什么”,了解其來龍去脈,進行徹底消化吸收,爭取在此基礎再創新。
目前國內的維修企業,沒有哪個公司的企業文化體現了創新的意識。因為這么多年的行業壁壘、行業內部的文化氛圍、以及行業的培訓體系和機制,造成了現在民航業內創新文化的缺失嚴重,嚴重制約國內民航業的發展,已經跟不上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步伐。
現在國家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企業也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做好宣傳工作,宣傳到企業每個角落每個環節,把創新寫入企業文化,爭取以此為契機,引入各種新的理念,解放思想,發動各類創新,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做好保障。
要想把企業創新落到實處,就必須有相應的組織結構去擔負這個責任。我們要集中優秀人才,成立獨立部門進行各類創新的研發工作,積極申請政府各類中心、項目、資質、榮譽等認證,通過各類申請認證工作可以找到自身差距,找準工作方向和目標任務,同時可以獲得政府支持。
要想把創新持續推進,不僅是停留在口號層面,就必須建立各類創新管理規章制度,尤其是要融入績效管理體系,寫入每個部門、每位員工的KPI指標體系內,才能逐漸把創新思維慢慢地植入員工的思想里,從而體現在行動中。
各類創新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創新,所以要想做好飛機維修創新,即必須做好飛機維修人員的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所以我們企業要選對人、選好人,然后進行相關強化培訓。
任何工作都離不了資金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像波音、空客、蘋果、微軟、谷歌等企業,每年投入的創新費用相當高,我們企業也要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創新發展,能夠發現、抓住和培養企業的核心人員和核心競爭力,加快企業的進步。
《“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中提到“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強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生產裝備數字化應用示范,提升集散控制、數字控制等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集成創新能力”、“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和標準化建設。支持以企業為核心的專利戰略聯盟和技術標準聯盟建設,掌握一批主導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和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標準,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發展制高點”。
2013年國家工信部發布的“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基本方針”中提到“堅持軍民結合。統籌軍、民用航空工業發展,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的科研生產體系,大力推進軍地資源開放共享,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軍民融合式航空工業發展體系”?,F在我國航天和軍用飛機等一些技術還是非常先進的,人員的業務水平也是很高的,但是并沒有好好和民用相結合,如果企業能夠通過合法渠道,把軍用技術等向民用航空輻射和轉移,相信民航業包括民航維修業將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進步。
2013年國家工信部發布的“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基本方針”中提到“堅持創新驅動。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攻克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制約發展的基礎瓶頸,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F在國家正處于升級轉型階段,各類鼓勵方法、政策不斷出臺,尤其是隨著現在國家大飛機項目的上馬,相應的配套產業逐漸崛起,各地在爭相開展航空城、航空產業園等建設,以及未來中國低空的開放,公務機行業的迅速發展,通用航空的迅速發展等,目前我國民航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春天,航空維修業一定要抓住機遇,在創新上做足文章,實現飛機維修業可持續發展。
民用航空器的適航性是指該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及子系統整體性能和操縱性特性在預期運行環境和使用條件下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要求航空器應始終處于保持符合其型號設計和始終處于安全運行的狀態。
飛機維修:是指對民用航空器或者民用航空器部件所進行的任何檢測、修理、排故、定期檢修、翻修和改裝工作。
[1]《民用航空器維修單位合格審定規定》(CCAR-145R3)已經2005年8月22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局務會議通過,自2005年12月31日起施行[S].
[2]《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21-R4)已經2009年11月4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局務會議通過,自2010年3月10日起施行[S].
[3]黨的十八大報告[R].
[4]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S].
[5]“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