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吳小鶴,鄭 潔,劉昌金,吳文昌
(1.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湖北 紅安 438400;2.湖北省紅安縣林業局,湖北 紅安 438400)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自身生存不僅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同時還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質,導致水質惡化和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從而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濕地的物理、生物、化學組成部分交互作用,具有調節洪水、降低洪峰、補充地下含水層、改善水質等作用,對維護水資源的水質和安全、正常發揮水資源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位于湖北省紅安縣境內的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是一座城市濕地公園,更是紅安縣的一座生命泉,是典型的庫塘濕地。
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紅安縣縣城西北部,緊靠城區。濕地公園的范圍包括水庫水面及周邊的生態公益林、近自然林、宜林地和水庫水面灘涂濕地。地理坐標為北緯31°17′02″~31°22′38″,東經114°32′09″~114°35′45″。濕地公園東西寬約10km,南北長約12km,規劃總面積1903.37hm2,其中濕地面積1590.69hm2。
據統計,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內共有維管植物96科、205屬、318種,其中濕地草本植物27科、35屬、55種;有脊椎動物24目、39科、86種,水鳥資源較為豐富,有鳥類14目、24科、47種。
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5個功能區: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在規劃中將92.24%的濕地公園面積作為保育和恢復區域,7.76%作為科普宣教、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務區域。既有效保護了水源地,豐富了生物多樣性,維持了金沙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又合理地解決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
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是紅安縣城區的重要飲用水源之一。金沙湖對下游33個自然村、省道陽福公路、下游45萬畝農田的防洪安全、16萬畝農田的灌溉、20萬人口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意義重大。
湖區濕地面積萎縮,濕地喪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水資源面臨危機。湖區濕地筑壩圍堰,圍湖養漁截斷了上游匯水區內水源的自然流入,影響了湖區的蓄水和水質。湖區濕地生物多樣性衰退趨勢明顯,許多重要濕地部分或者全部喪失作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功能,給生物安全帶來威脅。主要有以下污染源。
(1)人居污染。在湖區周邊涉及對湖區環境有影響的有22個村場,共有109個村民小組,住戶4839戶,人口21052人,4個鎮有7個行政村洪水線下農民違規建房,共89戶居住在洪水線內,一遇洪災,被淹受災,餐飲業6處,桌臺數33張,共占地面12畝。經環保部門專業測算,每年排污量(按干物質計算)為1229437kg/年,每天的生活污水一遇下雨,就流入湖內。
(2)養殖污染。經濕地公園調查核實,湖區周邊共有圍湖養漁98處,有畜禽養殖122戶,養殖占地面積150.5畝,存欄畜禽37133頭(只)。經環保部門專業測算,化學需氧量(COD)2644166kg/年,氨氮(NH3-N)112800kg/年。
(3)采礦污染。二程、華河2個鄉鎮的2個行政村所在地有廠礦業2處,6個井口,占地1410畝,開礦破壞了植被,礦渣填埋了濕地,洗礦污染了湖水。
(4)加工污染。2個鄉鎮的3個行政村所在地有各類加工制造業共6處,共占地面積107畝,其中,苕粉加工廠1處,占地面積15畝,年產苕粉60t,靠水生產苕粉,污水直排湖內;與金沙湖一壩之隔的紅信化工廠生產時排放的廢水、廢煙,以及泄漏的液氨,都是直接污染源。
(5)圍堰養魚。沿湖邊及湖區一級支流圍堰養魚,壩堤連環,壩內筑壩,共98處,面積2908畝,叉溝叉河攔河筑壩,阻斷金沙湖支流匯聚,破壞生物棲息繁衍場所,壩內魚池黑水漆漆,洪水季節,堰滿溢洪,污染水源。
飲用水安全的前提是什么?是先要有水吃,因此涵養水源、防止水資源流失顯得愈發重要。再次是防止水源污染,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潔凈的飲用水源。
4.1.1 水禽棲息地建設
在李家洼、董家灣建設2處水禽棲息地,建設面積10hm2,其中水域面積7.6hm2,陸地面積2.4hm2,建設措施為包括以下方面。
(1)水生植物種植:在水深1~2m區域種植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菹草、竹葉眼子菜等,使用種草數量為400kg/hm2;在水深1m以上水域種植蓮、香蒲、茭草、蘆葦、芡實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水生植物種植面積7.6hm2。
(2)宜林地造林:鳥類棲息地范圍現有部分宜林地,面積1.6hm2。擬在這部分宜林地種植闊葉樹。接近水域地段栽植柳樹、池杉和烏桕,其他地段栽植樟樹、槐樹、榆樹和漿果類植物,如李樹、桃樹、枇杷等。種植采取隨機混交的方式,栽植密度為111~167株/畝。
(3)現有林補植:鳥類棲息地范圍現有部分稀疏林地,面積0.8hm2。擬在這部分稀疏林地中補植和原樹種相同的樹種或較為耐陰的樹種,如樟樹、胡桃、水青岡等,每隔1.5m補植1株,在林地空地中主要補植棗樹、桃樹、枇杷等漿果樹種。補植后,每畝保存株數為167株左右。
4.1.2 保護管理站建設
保護管理站是濕地公園最基礎、最重要的管護機構,尤其是濕地公園開放后,人為活動將大量增加,加強濕地公園保護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根據金沙湖濕地公園管理范圍和保護管理的需要,擬建立4個管理站,建設位置分別在濕地公園恢復重建區的三里崗林場、祈家塘、宣教展示區的白石咀以及管理服務區處,每個管理站建設房屋1處,建筑面積均為80m2,共計320m2,磚混結構。
4.1.3 確標立界
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是原農民習慣了的生產和活動區域,周邊環境較為復雜。標牌、界碑(樁)設置的目的:一是為了確定金沙湖濕地公園的范圍及各功能分區的區域,避免發生糾紛和破壞;二是宣傳有關的法律、法規、提醒人們注意,控制人們的活動和行為,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三是宣傳普及有關科學知識;四是為人們提供線路指南、其他服務等。因此,保護區標牌、界碑(樁)的設置,對人們了解建立濕地公園的意義,普及有關科學知識,增強法制觀念,確立保護自然人人有責的思想意識都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2.1 退耕還濕工程
金沙湖濕地范圍中的耕地,有的分布在庫區常水位以上,有的分布在常水位以下,全部退耕還濕。在常水位68m以下的耕地恢復種植水生植物,如蘆葦、茭草、香蒲等,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在常水位68m以上、泄洪高程73m以下的退耕地恢復種植柳樹、刺楸、池杉和烏桕,每畝種植株數110株左右;在泄洪高程73m以上的退耕地,種植以喬木樹種為主的闊葉樹種,主要樹種為榆樹、椿樹、樟類、桃樹等,每畝種植株數170株。退耕還濕工程建設面積為30.5hm2。
4.2.2 退漁(養)還湖工程
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內魚池養魚和筑壩養魚的情況較為普遍,侵占了鳥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的棲息地、水生植物的生長地,對水體有一定的污染,與濕地公園保護、宣教等目的有沖突,因此,必須停止金沙湖濕地公園內的水產養殖生產,并在退漁還湖的地方種植水生植物,以提高濕地的生態功能。
退漁(養)還湖工程建設分魚池養魚和筑壩養魚兩種情況恢復植被。①魚池養魚:分布在宣教展示區內的魚池予以保留,在魚池內鋪設40cm的種植土,種植莕菜、蓮、香蒲等水生植物;在宣教展示區以外的魚池或保留或清理掉,清理掉的魚池種植香蒲、蘆葦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②筑壩養魚:停止養魚生產,在現有漁場中種植蘆葦、香蒲、香葉蘆竹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退漁(養)還湖工程建設面積共82.2hm2,其中魚池養魚還湖15.4hm2,筑壩養魚還湖66.8hm2。
4.2.3 近自然林恢復工程
根據金沙湖濕地公園林地現狀,對林中空地和較稀疏林地進行補植補播,近自然林恢復工程建設面積共205.2hm2,其中現有林面積 123.1hm2,新造林面積82.1hm2。補植補播林樹種宜選擇與原有樹種相同樹種或其他耐陰樹種,如樟樹、水青岡、楓香、花楸、枇杷等。林中空地中1.5m左右補植1株,補植補播后的林中空地和稀疏林地每公頃保存株數1500株以上。對管理不善和受病蟲害的低效林,采取撫育、施肥、病蟲害防治、清理枯倒木和病死枝等措施,林地稀疏地帶進行補植,林分特別差的林分進行重造。對于宜林地、采伐跡地和灌叢地,采取近自然林的措施進行恢復。
4.2.4 礦區植被恢復工程
金沙湖濕地公園范圍內有一處螢石礦3.41hm2,為露天開采形式,已廢棄多年。目前,礦區堆砌有較多的礦渣和尾礦,山體破壞嚴重,對金沙湖濕地環境有較大的影響,對水土保持、水庫安全和水源潔凈也有潛在的影響。因此,規劃對此礦區進行植被恢復,面積為3.41hm2。
4.2.5 濕生、水生植物環湖帶重建工程
據調查了解,金沙河最高洪水位為73.06m,出現頻率較大的水位為67~69m。金沙河水源豐富,即使是2010年洞庭湖、洪湖大型湖泊干涸,金沙河也沒有受到影響。金沙湖枯水位高程一般為65.5m,持續天數一般為10d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個月。其中水位情況根據需要,還可以利用煙寶地水庫通過煙金灌渠輸送進行調節,以滿足生產生活用水和有關方面的需要。根據水文條件和生態建設的需要,擬在金沙湖范圍海拔66~68m之間建設水生植物環湖帶,與現有林地和其他綠化工程相結合,形成深水→淺水→濕生植物→喬灌木的綠色環湖圈,將金沙湖構建成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
在海拔66~67m高程區段種植沉水植物菹草、金魚藻、微齒眼子菜、狗牙根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400kg/hm2;在海拔67~68m高程區種植香蒲、茭草、蘆葦、狗牙根等植物,使用種草數量為800kg/hm2;在海拔68~73.06m消落區種植柳樹、刺楸、池杉和烏桕。濕生、水生植物環湖帶工程建設總面積為179.7hm2,其中濕生植物環湖帶(68~73.06m)面積95.2hm2,水生植物環湖帶(66~68m)面積84.5hm2。
(1)金沙湖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不僅能夠達到涵養水源的目標,改善入湖水體生態環境和流經工程區的水體水質,還能改變原消落區面貌,提升景觀效果。
(2)通過高效復合植物生態系統加強對富營養污水的凈化作用,抑制藻類生長。不僅能夠有效脫氮除磷,消解農藥、抗生素等微量持久的有機污染物,還能減少自來水制備過程中的氯耗和礬耗,提供高于國家標準的健康飲用水。
(3)建議在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引入環境評價體系,從環保角度評價濕地公園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 ,使項目建設既能符合生態安全,又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
[1]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1-2018)[R].北京: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2011.
[2]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湖北金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R].武漢: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2013.
[3]蔡文潔.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探討[R].福州:福建省環境保護設計院,2009.
[4]王 蓉.論濕地與水資源保護[C]//.中南林學院法學院.2003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長沙:中南林學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