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羞莎,賴慶奎
(西南林業大學 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現今,一些地方重視發展經濟建設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農村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形勢越來越嚴峻,突出表現在點源與面源的污染加重,湖泊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以及不合理的資源開發與破壞等。我國是農業大國,只有讓農村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我國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而環境問題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近年來嚴重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在經濟和抗災能力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和痛苦更顯巨大,這也預示著村落環境治理行動迫在眉睫。如何綜合治理農村的環境問題,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已經成為全人類重要的研究課題和現實工作的必然選擇。
本調查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參與式調查方法收集項目示范村村民關于綜合治理該村環境的相關意見,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按照世行貸款村落環境治理項目支持原則與范圍,提供符合當地實際的解決策略和發展項目。確保示范村最后施工治理的項目內容不僅能通過可行性研究,更是能用最少的投資得到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最大的回報。如環境治理項目在示范村實施成功,將結合不同村落實際情況對項目進行調整并在普者黑湖區全面推廣,改善整個普者黑村落環境狀況。
普者黑湖泊水環境綜合治理是利用世行貸款云南城市環境建設項目的重要子項目,旨在控制和減少危及湖泊脆弱生態系統的點源和面源污染,保護和恢復普者黑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改善湖泊水質和生態景觀,促進普者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施村落環境綜合治理,具體有以下目標:第一,保護和改善普者黑水質,保障湖周居民和游客飲用水安全;第二,保護和改善普者黑的生態環境和旅游景觀,改善當地居民的人居環境,促進普者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保護和恢復普者黑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普者黑生態系統環境承載力。
普者黑村落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城西北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景觀價值。中心景區主要有普者黑湖、荷花湖等總面積近1333hm2的大小湖泊16個,水質長年清澈見底,乘人工小木船觀光游覽,猶在畫中行。全縣耕地面積3.9萬hm2,其中:水田7067hm2,旱地3.2萬hm2,林業用地30.3萬hm2。境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林木有76科197種,藥類650種,菌類17種。丘北的礦產資源豐富,分布范圍廣,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183mm,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都很豐富,這也為水力發電提供良好的資源條件。“十五”期間,全縣建成和完善各類水利工程10109件,新增灌溉面積1293hm2,改善灌溉面積5707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26萬hm2,解決了5.98萬人、1.97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增加蓄水庫容1641萬m3,全縣水利化程度達36.6%。
普者黑的自然生態資源豐富,但由于村民對其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普者黑湖區乃至整個村落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村民自身生活環境受到直接影響還阻礙了普者黑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很有開發價值的旅游業也受到了阻礙。因此,普者黑湖泊村落環境綜合治理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對普者黑湖泊村落居民生產生活及社會經濟現狀調查,運用參與式資源調查評估方法進行調查評估,重點將對示范村落環境及其對村民生計發展以及普者黑湖泊的影響等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按照世行貸款村落環境治理項目支持原則與范圍,提供符合當地實際的解決策略和發展項目。
社區參與式調查是在農民的參與下,運用剖析式調查、個體訪談、半結構訪談、關鍵性小組討論等調查方法來研究農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需求,同時與農民一起尋找某些問題的解決途徑[1]。開展農民參與式調查,可從問題產生的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有利于問題快速有效地得到解決。
本次社區參與式調查具體運用形式有:第一,召開社區村民代表大會,主要內容包括:告知普者黑湖區村落環境整治項目的目的、意義與緊迫性;村民生計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整治的關系;調查訪談的主要內容、采用的方式方法、時間安排以及需要村民的參與與配合等等。第二,采取半結構訪談、參與式觀察等調查方式,運用隨機和組織專題討論形式,開展農戶個人、關鍵人員以及小組訪談,廣泛收集示范村村民意愿及意見,涉及內容包括:村落環境現狀、主要環境問題與主要污染源、目前采取的相關措施與對策的實施狀況、村民對環境治理的意愿及想法、村民目前采取的主要舉措及實施效果等等[2]。第三,采取小組和個人討論交流方式,收集、討論和篩選出各種整治和控制環境污染的方法、方案。
為了實現對環境資源的高效和持續管理,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更為靈活的、關注社區參與的、適合于社區基本情況的管理方式[3]。隨著公民社會能力、網絡化和溝通結構的擴展,參與式治理將成為地方政府環境管理創新的路徑選擇。公眾參與一般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機制直接使公眾介入決策的過程[4],是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促使事物的相關利益群體積極地、全面地介入事物過程(決策、實施、監督、管理和利益分享等過程)的一種方式方法。用公眾參與方式來綜合治理環境是一種重新反思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的新的思考方式[5],其目標指向為:公民能夠自我扶助,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更快更準地發現和解決當地環境問題。公眾參與性的治理是保證成功的有效途徑和工具[6]。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對于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構成的威脅都是導致人們對于社區環境的利用和管理的關注的主要緣由。
強調參與式治理來自于政府治理的既有背景。在國際社會上,新公共行政學者們展開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判,并從關注公平和價值角度出發,倡導更多公民參與公共管理過程[7]。這也主要因為,在20世紀30-6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八大公害事件的產生對西方的工業化發展產生了極大震動。因此,西方學者提出將公民環境權作為基本人權——生存權的派生權利理論。通過各方努力,環境權被許多國家寫入環境法律之中,公眾參與的原則也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比如1969年美國制定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中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環境權利和義務。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著重強調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8,9]。至此,公眾參與的原則成為了各國政府、社會團體和環保主義者的共識。國際社會認識到,只有通過善治為目標的治理結構改革,使大量民眾和自治組織參與到社會管理過程中來,才能使政府變得高效,才能使政府和民眾更貼近一些[10]。因此,對于全世界重點關注的環境治理問題而言也是一樣,更是需要運用到此方法,才能取得更高的環境效益。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國際上凡成功的流域治理都與有效的公眾參與密不可分。如世界流域管理的典范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流域管理項目在1987年啟動了全國性的“關愛土地計劃”,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公眾參與流域管理的項目,其經驗表明,各個利益群體,尤其是社區民眾對流域治理和管理的高度參與至關重要[11]。德國在流域管理中采取的是“流域立體管理”辦法,把流域分段,由民營的非政府組織組成流域治理聯合會,對各段水域進行綜合管理,這一措施是德國流域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12]。英國 Kennet上游河段在流域管理中解決沖突最為有效的辦法之一也是擴大公眾的參與程度[13]。
斯威士蘭一個治理退化土地的社區教業項目,利用訪談、問卷等參與式方法治理土地退化。2002~2003年期間,負責該項目的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工作,在Engcayini地區投放了74份農戶問卷以獲得當地農戶的生計、土地利用狀況和環境優先權方面的信息,包括過去50年間社區生存環境變化的類型以及其對農戶生計和福利的影響方式。同時也對在土地恢復項目中工作的46個雇傭工進行了訪談。問題主要集中在項目怎樣實施參與式管理,怎樣才能達到社會和環境收益的目標,以及他們和他們的家庭怎樣才能從項目參與中獲利。之后。研究主要是對含有項目管理委員會的核心組進行調查,以及對來自非政府組織主席和代表們進行一系列半結構式訪談[14]。最后該項目在當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與影響。
目前,國外對于參與式環境治理不僅理論基礎成熟,大量的實踐也論證了這一理論的可行性,將社區參與式引用于環境治理當中,雖說表面看似方法新穎、獨特,實際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
將參與式治理應用到社區環境治理中來,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興起來的一種治理類型,也是在環境問題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的背景下產生的[15]。公眾參與是我國近年來環境治理中的熱門話題,尤其是近年來環保事故頻出和極端天氣頻現后,社會各界對于公眾參與我國環境治理寄予厚望,而學界對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尤其推崇[16]。國內學者對公眾參與環境治理通常從以下兩個視角進行研究:絕大部分學者通過借鑒國外的公眾參與情況,指出通過加強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將有助于改進我國的環境狀況[17,18]。另一部分學者則從環境權的視角指出,我國應該賦予公民相應的環境權利[19,20]。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還處于對公眾參與案例介紹或做較為粗淺的分析,除法學理論外,基于其他理論基礎的探討性研究還較為缺乏。考慮到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地照搬國外治理理論和模型運用于我國的環境治理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各項環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作為我國環境保護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得到逐步確立。從1979~2008年,我國頒布一系列法規、條例來制定和完善公眾參與在環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至此我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原則已經基本確立。但是,目前我國參與式在環境治理中作用發揮并不充分,仍需根據當地的不同情況做進一步改善。
參與式發展模式已經隨著國外大型發展機構在我國開展各類項目而漸漸在我國推廣開來。參與式治理模式不僅符合世界行政決策發展的大趨勢,而且對中國而言,更具有工具性、教育、心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意義。社區參與式環境治理發展趨勢從居民自發的無組織模式到組織化模式[21]。
4.3.1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自發性模式
居民基于自身環境中的日常事務需要解決而自發形成的參與方式,這樣有助于解決重點或眼前問題,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但這種方式都是等到問題發生后才得以解決,對問題無預見性。
4.3.2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組織化模式
環境資源的公共性,環境利用的公共性,決定了環境治理與保護更加需要全體民眾的參與,但公民個體零散、自發的參與方式收效甚微,有組織的(如環保NGO)為公眾參與提供組織化的參與模式,這必將使得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更加理性化和規范化[22]。
經調查發現,村民對自己所在村落的環境治理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的,并不一定跟專家設計的可研方案一致。從表1、表2中可以看到普者黑某調查村村民對該村環境治理項目意愿與可研方案是有不同。這些不同之處也正是社區參與式和傳統式村落環境治理的不同。社區參與式能利用到最重要的本土資源,也就是本地村民對環境治理的理念、以人為本的宗旨來治理本村環境,這是順應大自然、發展可持續的良方。

表1 普者黑調查村村落環境治理可研設計
(1)利用參與式調查方法收集調查村民關于綜合治理該村環境的相關意見,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按照世行貸款村落環境治理項目支持原則與范圍,提供符合當地實際的解決策略和發展項目。
(2)控制和減少危及湖泊脆弱生態系統的點源和面源污染,保護和恢復普者黑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改善湖泊水質和生態景觀,促進普者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保護和改善普者黑水質,保障湖周居民和游客飲用水安全。
(4)保護和改善普者黑的生態環境和旅游景觀,改善當地居民的人居環境,促進普者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5)保護和恢復普者黑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普者黑生態系統環境承載力。
本研究涉及的知識面廣,不僅需當地政府和環境部門等相關部門的協助,還需當地調查對象的支持,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應根據調查內容、性質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對一些敏感話題應運用調查訪問技巧,避免收集不到重要資料,保證調查資料的真實性。
[1]朱恩林,王 山.參與式發展理論對農業項目的影響(續)——對IPM項目參與式發展模式和特點的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06(2).
[2]賴慶奎.社區林業[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郭 蘋.參與式環境治理模式-論云南城市環境建設項目中的公眾參與[J].水資源保護,2008,24(4):87~90.
[4]COPPOCK,W.R.D.SEWELL(ed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M].New York:Wiley,27~42.
[5]董 燕.完善治理模式,推進我國環境法治[J].節能環保,2006(8):20~22.
[6]馬 波.軟法視野下環境治理與公眾參與互動之展開[J].長春大學學報,2009(11):76~79.
[7]Friedmann.Retracking America:A Theory of Transactive planning[J].1973:484~485.
[8]李艷芳.論環境權及其與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關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95~101.
[9]方洪慶.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意義和途徑[J].環境保護,2000(12):8~9.
[10]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3.
[11]Murray Darling Basin,Ministerial Council Integrated Catchnent Manggenent in the Murray-Daring Basin 2001-2010 Delivering a sustainaable future.Caanberra Australia,2001.另見,Don Blackmore.墨累——達令河流域管理的關鍵:匯流區域一體化管理[J].中國水利,2003(11).
[12]張 靖,吳 蘋,田一平.德國水體區域和流域的環境管理[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5(7).
[13]P.B.Spillett A.F.Tagg Y.S.de Garis N.W.Lutt.以英國Kennet上游河段為例談流域管理與沖突[J].中國水利,2003(11).
[14]LindsayC.Stringer,ChaseaTwyman,David S.G.Thomas.運用參與式方法治理土地退化-以斯威士蘭為例[J].瑞典皇家科學院,2007,36(5):369~375.
[15]薛 瀾,董秀海.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環境治理公眾參與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48~54.
[16]趙光勇,陳鄧海.國內“參與式治理”研究綜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23(4):96~99.
[17]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1):20~32.
[18]李新民,李天威.中西方國家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對比[J].環境科學,1998,19(S1):57~60.
[19]李艷芳.論環境權及其與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關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95~101.
[20]徐祥民.對公民環境權論的幾點疑問[J].中國法學,2004,118(2):109~116.
[21]桑海鴻,吳仁海,陳國權.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有效性的分析[J].陜西環境,2001,8(2):30~32.
[22]楊建華.環保NGO-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組織化模式[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