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尚新,奚衛紅,朱子瑞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局,浙江 遂昌 323300)
遂昌縣地處錢塘江和甌江的源頭,是全省“綠色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全縣生態建設全面加強,以休閑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經濟快速興起,實現跨越發展的條件進一步成熟。
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基本指向,以保護自然生態為根本前提,以發展生態經濟為主要抓手,創新發展理念和模式,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增強生態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不斷增進生態文明觀念,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聯動提高的新路,成為遂昌在全國率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域。發揮流域自然生態和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產業,聯動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綠色加工等,打造以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觀為依托,休閑、運動、觀光等有機融合的休閑度假天堂,成為遂昌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的新興區域。
從流域“水系源頭區域”和“經濟后發區域”的雙重屬性出發,必須在發展中聯動推進生態優化和生活改善。把生態優化作為流域發展的根本前提,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推進實施一批環境基礎設施工程,推廣應用若干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為生態保護提供有力支撐。把生活改善作為流域發展的根本指向,大力發展以休閑旅游為龍頭的生態經濟,推進人口內聚外遷,加快庫區下山脫貧進度,為生態保護提供長遠保障,實現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目標。
從流域的資源特色和比較優勢出發,必須在發展中把休閑旅游置于主導地位,堅持“高端定位、品質開發”,聚力發展休閑度假、溫泉養生、水上運動、峽谷觀光等核心產品,使之成為流域經濟長遠發展的支柱。發揮休閑旅游的“提攜效應”,聯動開發生態農業,積極推廣現代農業模式,著力擴大綠色農產品生產,進而形成主導特色鮮明、整體優勢突出、生態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架構,引領流域經濟加速崛起,在科學發展中促進生態保護。
從流域發展基礎薄弱,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匱乏,但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富集,市場空間極度廣闊的現實狀況出發,必須在發展中確立“資源對接資本”的基本取向。依托特色資源構筑合作平臺,通過接軌發達地區,全面擴大對外開放,主動參與更大范圍的區域分工,實現自身優勢資源與市場強勢資本的高效對接,為流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要樹立“積累區域財富”的基本理念,通過設置準入門檻、加強規劃引導,實現資源高效開發、永續利用,為流域發展保持不竭源泉。
從經濟后發區域的一般經驗出發,必須把實施重大項目、開發重點區域作為流域發展的重要路徑。要堅持重大項目優先、重點區域優先,進一步突出其帶動和示范作用。強化重大項目帶動,著力生成、引進、實施一批效益顯著、環境友好、關聯性強、帶動面廣的發展項目,高端開發、品質經營優勢資源,增進流域經濟活力和后勁。聚力重點區域開發,加快主要景區(點)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開發水平,帶動流域經濟整體優化和協同發展。
出境水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其他區域達到相關要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4.5%以上,林木綠化率穩定在85.3%以上,森林活木蓄積量達512.1萬m3以上,公益林達到105.59萬畝;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3%和90%,城鎮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率分別達到50%和90%。以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為主體的生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旅游總收入突破35億元,旅游總人數突破800萬人次,建成國家5A級休閑旅游區;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基本實現流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
旅游總收入突破10億元,旅游總人數突破250萬人次,建成長三角一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實現農業總產值6.24億元以上,農業“三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比重達50%以上,生態效益型農業基本確立;綠色加工業產值達1.5億元。
發揮湖山、金竹區塊“遂昌油庫”優勢,推進油茶山改造,重點發展精制茶油和茶餅綜合利用,加強油茶品牌建設,提高油茶附加值。
依托湖山“浙江省板栗之鄉”的品牌,以湖山、金竹等鄉鎮為重點,引導板栗等水干果種植,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加快建設特色林竹基地,發展林竹加工企業,延伸木、筍、竹產業鏈,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做好王村口區塊的竹林資源培育,實現竹林經營從粗放經營向分類經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全面提高竹林管理水平。做好筍、竹產品的加工利用和市場營銷,實現筍竹加工利用從低水平向較高水平跨越。改造高能耗、低檔次生產技術和工藝,開發不同性能和用途的竹炭、竹醋液產品系列,建立竹炭產業集聚區,大力開發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
積極開發優良鄉土樹種,利用山地立體氣候,發展蘭花、瑞香、東方百合等名貴花卉以及樹樁盆景、微型盆景、樹根雕等,為林業建設和城市綠化提供優質種苗。依托蔡源厚樸基地,組織制定《中藥材生產管理規范》(GAP)規范標準,建立GAP生產基地,發展原料藥生產。
實施烏溪江干流兩側山地森林植被改造、灘林濕地保護,通過林相改造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改變目前烏溪江干流兩側林相單一、植被覆蓋率低、森林植物景觀效果較差的問題,建設烏溪江干流彩色生態景觀帶,使之成為“浙江綠谷”的標志性品牌。
以改善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提高生態功能為目的,采取封、育、造、補相結合的營林措施,改善林分結構,逐步擴大闊葉樹比例,形成物種多樣的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結構,提高生態公益林的整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對低效生態公益林,特別是交通干線、水庫周邊的生態公益林,通過人工補植鄉土闊葉樹,形成針闊混成林,改變單一林相,提高生態功能和景觀價值。
把烏溪江流域生態保護與發展作為推進“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建設的工作重點,列入縣委、縣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充分運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向國內外宣傳烏溪江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使之成為遂昌產業發展和招商選資的新亮點。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環保法制宣傳和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性和參與生態經濟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烏溪江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突出本規劃在烏溪江流域生態保護與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在本規劃基礎上,加快有關鄉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及相關分支規劃的編制和修訂,形成調控流域保護與發展的完備規劃體系。實施過程中的局部規劃調整,必須經過充分論證,才能對原規劃作出必要的完善和調整。
加大對資源保護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解決因保護森林、水資源而造成的財政減收,提高財政轉移額度,推進當地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通過水電、旅游、礦山等生態效益直接受益單位,多種渠道籌集補償資金,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充分發揮政府調控作用,加大流域統籌發展力度,建立“異地開發生態補償試驗區”,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和保障措施,以異地發展所取得的利稅返回形式支持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積極探索“造血型”的生態補償機制,使資源保護區的受補償者充分發揮其發展經濟的潛能,形成造血機能與自我發展機制。
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技術創新為途徑,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強化科技攻關,突破重點工程建設技術瓶頸;加速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標準、質量和專利工作,提高質量和效益;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
采取政府、集體、個人以及引進外資等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方式籌集生態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資金。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生態環保資金,用于重點工程建設。對于經濟效益明顯的項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納外埠、外資、民營等社會資金。對于社會及生態效益明顯的項目,采用政府、部門、集體、個人及外資相結合的辦法,廣辟資金渠道,保證生態建設的順利開展。采取優惠的投資導向政策,大力引進縣外資金,鼓勵投資重大生態建設、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生態旅游和景觀房產開發項目等。
[1]樓土明.自然生態保護區發展策略及實施措施[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6.
[2]鄭明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措施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