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慧芬,劉鳳姬,葉衛紅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局,浙江 遂昌 323300))
浙江省遂昌縣地處浙西南山區,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隸屬麗水市。全縣總面積2539km2,其中山地面積346.7萬畝,占總面積的91%;森林覆蓋率達82.3%。氣候與環境條件適宜多種作物種植,農作物種類繁多,其中水稻、小麥、大豆、蠶豌豆等糧食作物年復種面積21萬畝;四季豆、蘿卜、辣椒等蔬菜作物年復種面積9萬畝;茶葉種植面積10萬畝;花卉苗木等種植面積2萬畝。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葉、油茶、竹筍、高山蔬菜、畜禽等五大主導產業和雜糧、菊米、烤薯、稻米、蘑菇等五大特色產業。
遂昌縣地質構造屬浙閩隆起區,在地質內外應力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以中、低山為主,丘陵、崗地和帶狀山谷平地、小塊盆地相間其中的復雜地貌結構。縣域地勢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境內山脈屬武夷山系仙霞嶺的分支,仙霞嶺山脈自龍泉和福建省蒲城縣入境,由西南至東北縱貫全境。境內千米以上山峰有703座,最高峰為位于南部的九龍山,海拔1724.2m,為浙江省第4高峰。境內山高坡陡,全縣陡坡面積占總面積的83.5%,特殊的地理條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總體格局。
全縣共有7個土類,13個亞類,30個土屬,53個土種。受氣候、地形、成土母質、水文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土類的空間分布有規律性。7個土類分布情況如下:紅壤、黃壤、紫色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水稻土。
遂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因境內山地面積大,地形復雜,又具有明顯的山區性氣候特征。多年平均溫度13.4~17.2℃,年平均>10℃,無霜期196~228d。年平均降水1515~1878mm,年平均日照1346.5~1847.8h,日照率30%~42%。由于山體阻隔,光照強度差異很大。
遂昌境內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地帶,區系成分復雜,還保存有小面積古老孑遺植物與林相較好的原始狀態的森林植被,并有種類繁多的草本植物,除少數為引種栽培外,絕大多數為自然分布種。全縣林業用地面積3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7%,森林覆蓋率達82.3%,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浙西南“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第13位。
20世紀70年代初,遂昌縣開始規模發展茶園。1974年被列為全國100個茶葉生產基地縣之一,1984年被列為全國八大眉茶出口基地縣之一。龍谷麗人茶色、香、味、形俱佳,獲國內外名茶評比金獎十多次、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稱號、浙江名牌產品,2004年遂昌被林業部命名為“中國龍谷麗人名茶之鄉”,2005年4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稱號,2004和2006年兩次被省農業廳授予“全省初制茶廠優化改造先進縣”,2007年“龍谷麗人”被認定為浙江省著名商標。遂昌2007被省政府認定為浙江省特色優勢茶葉強縣,2009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產茶縣,2010年被認定為中國名茶之鄉。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涉茶人員約6.2萬人,占農業人口的32.3%,不少農戶以茶為主業,靠種茶、制茶、經營茶葉走上了致富路,茶葉產業已成為全縣優勢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就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遂昌縣高山蔬菜生產圍繞以市場為導向,以“穩定面積、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為工作重點,實現技術標準化、布局區域化、產品無害化的生產格局。充分利用山區優越的生態條件,加快建成一批標準化、專業化的生產基地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思路,通過大力開展和實施“浙江省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等項目建設。2012年全縣商品化生態蔬菜面積達到4.1萬畝,總產值1.24億元。在遂昌縣各蔬菜產區內集中連片的山地蔬菜,已經成為夏秋季節獨特的風景線和廣大農民的綠色銀行。
圍繞“突出養殖方式轉變、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安全監管,著力實施畜牧上山,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的指導思想,加快推進“畜牧進山、養殖上山”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戰略。根據《遂昌縣原生態農產品培育行動計劃》總體目標和要求,2009年遂昌縣開始對原生態雞、豬、牛、羊進行培育,相繼有8個千頭萬羽養殖場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全縣茶葉、山地蔬菜、果樹、毛竹等種植面積大,雞糞收集率、利用率高達95%以上。
菊米是浙江遂昌特產,山區珍品。因制干的野菊色黃白如米狀,故稱“遂昌菊米”。據《增廣本草綱目》記載:“處州出一種山中野菊,土人采其蕊而干之,如半粒綠豆大,甚香而輕圓黃亮,云:敗毒、散疔、祛風、清火、明目為第一,產遂昌縣石練山。”“遂昌菊米”、“石練”、“遂白”商標獲得浙江省著名商標,其中遂昌菊米商標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證明商標。“石練菊米”先后獲得茶博會、農博會金獎,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原生態食品雙認證。2002年遂昌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菊米之鄉”,遂昌縣浙江省菊米專業商標品牌基地,被列為浙江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菊米產業已成為遂昌縣農民增收新的亮點。
(1)市場推廣力度不夠。原生態產品的生命在于市場,沒有市場持續足量的消化、容納,原生態產品就沒有生命力。多樣化的市場營銷渠道和靈活的產品銷售手段是保證農民利益和原生態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遂昌的生態農產品市場營銷手段比較落后,缺乏龍頭企業的介入,除了黃泥嶺土雞、七山頭土豬等部分原生態農產品實現統一定購或定點銷售外,大部分鮮活農產品和特色產品如野蜂蜜等仍在普通市場銷售,不能體現原生態價值和原生態特色,影響了農戶擴大規模的意愿。
(2)特色產業規模過小。沒有規模就難以形成商品,更沒有競爭力,現在徐岙村只養了200多頭豬,黃泥嶺村也只有幾千只雞,這么一點產量是很難形成商品的,即使宣傳廣告上去了,也會因產量太低難以達成交易。少量的產品還會導致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等大幅度提高,對農戶脫貧增收也不能起到大的作用。
(3)技術支撐不成體系。由常規農業生產轉向較大規模的原生態農業生產,絕不僅僅是施用化肥、農藥與否的問題。整個農業生產技術與生產理念及經營管理方式都要發生根本性變化。原生態農業的土壤培肥、病蟲草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技術,符合原生態食品認證要求的產品貯藏與保鮮技術,產品深加工技術等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原生態生產的理論、標準和技術均存在一個技術積累、開發和整理消化的過程。
(4)高素質人才缺乏。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農村人才缺乏,農村勞動力大量向縣城轉移,對原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1)突顯環境優勢,加大宣傳力度。遂昌縣環境質量評價指數在浙江省高居第6位,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山地資源、立體的氣候條件和天然的“綠色氧吧”對于發展原生態產業極為有利,通過政府推介會、網絡、電視等手段樹立“錢甌之源,江南綠海”形象,圍繞“清潔水源、潔凈空氣”大力宣傳遂昌原生態食品,以生態理念發揮生態優勢,以生態優勢生產原生態產品,以原生態產品樹立生態形象,吸引消費眼球,開拓消費市場。
(2)突破農業薄弱環節,搭建三大平臺。加大技術咨詢力度,組織實施重點種養殖項目,以原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依托,加快建設核心示范、環境友好、設施精良、生產標準、高產高效的原生態種養殖基地;加強宣傳,特別是對農戶進行原生態農業理念的宣傳,使其轉變觀念,嚴格按照原生態標準進行生產;成立原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協會,打破行政界限,統一組織生產;引進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原生態生產技術培訓與咨詢,探索適合當地的小農戶認證模式,引導、發揮農村持證經紀人作用,統一原生態生產標準,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市場價格,完善原生態農業服務體系。
(3)抓住發展機遇,促進產業化進程。通過招商引資和重點扶持,培育精誠茶葉有限公司、石練菊米有限公司、勿忘我種業有限公司、烏溪江漁業有限公司等原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企業內部積極開展原生態食品加工咨詢培訓,建立企業誠信質量制度,培育原生態食品公司文化和著名品牌,帶動原生態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包裝、銷售,輻射全縣以及周邊地區原生態農業加速發展。政府在加快能力建設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搭建產業發展平臺、項目實施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制定原生態食品產業扶持政策,培育原生態食品貿易公司,舉辦政府推介會,樹立遂昌著名原生態食品品牌;媒體加大宣傳,報道宣傳重視品質、以質取勝的企業典型,保障遂昌原生態食品的信譽。
(4)直面各種挑戰,開拓產業發展新局面。著力營造原生態食品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通過加強引導、政策扶持、社會支持、考核評價等有力措施,狠抓人才集聚、資本集聚、科技創新集聚、載體集聚,實現集約化發展;著力增強原生態食品產業的滲透力與拓展競爭力,增加其在旅游休閑業等領域的滲透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在現有良好基礎上,充分發揮旅游城市優勢和環境資源優勢,不斷提升國內外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1]遂昌縣人民政府 .遂昌縣原生態產業發展實施意見[R].遂昌:遂昌縣人民政府,2010.
[2]彭新平.竹溪原生態貢米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R].竹溪:竹溪縣農業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