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張 良,陳惠明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局,浙江 遂昌 323300)
香榧屬紅豆杉科榧屬植物,原產我國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山區,它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的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云南等省。目前,大部分地區仍為野生或半野生狀態,而在浙江省諸暨等地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香榧屬常綠喬木,經濟壽命長,一次種植,長期受益,盛果期長,千百年盛產不衰。香榧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名果,口感較佳,藥食兩用,市場競爭力強,發展空間潛力大,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香榧樹姿壯美,細葉婆裟,四季常青,是優良的觀賞樹種和生態樹種。因此,發展香榧產業,是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實現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是一項綠色環保的資源增值型產業,不僅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香榧自然分布在海拔200~800m之間,性喜溫暖、濕潤,在日照少、直射光不強、峰嶺連綿的環境生長良好。忌強烈日光,不耐旱澇。幼樹需要庇蔭,否則易受強光危害,成年樹則要求光照充足、通風條件良好的環境,以利花芽分化和風媒傳粉,適宜在山坡地零星栽種或旱糧間作套種。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pH值范圍為4.5~8.3,無論是黏土、沙土,還是巖石裸露的石縫里都能扎根生長。但土層深厚、肥沃、濕潤、透氣性好的微酸性到中性的沙質壤土更能促進其速生豐產。諸暨當地調查資料表明,楓橋香榧適生高產的立地環境條件是,其垂直分布為海拔250~650m,氣候條件為年平均氣溫13.5~15.5℃,造林地為向陽緩坡地,全年積溫為4200~4800℃,果實膨大期(5~8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3~25℃,積溫為2850~3550℃。按照香榧的適生條件,遂昌的廣大山區鄉鎮均可選擇性地種植,而且遂昌的大部分鄉鎮均自然分布有天然榧樹,且生長良好,樹齡幾十年至幾百年,進一步說明遂昌具有種植發展香榧產業的良好自然條件。遂昌縣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浙江諸暨引進香榧進行試種,目前有種植基地2000多畝,生長情況良好。通過觀察,一般在種植5年左右開始開花,7~8年少量結果投產,10年左右可以有一定的產量,15年左右進入豐產期,結果性狀和果實品質均表現良好,與原產地及有關資料報道無明顯差異。筆者于2004~2006年的調查表明,10年生樹株產干籽可達到1kg以上,15年生樹株產干籽可達到2kg以上,最高已經達到5kg以上,經濟效益極為明顯。這進一步證明了在遂昌香榧種植的適應性和可行性。
香榧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名果,也是世界頂級珍貴干果。它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的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云南等10多個省,其中香榧栽培面積以浙江省最大、商品產量最高,全省約有50多個縣(市)有榧樹分布,但真正具有商品價值的細榧(又名香榧、真香榧)主要集中在浙江會稽山脈的諸暨、紹興、嵊州、東陽等4縣(市),而以諸暨為最。因此,香榧是浙江省最具特色、最具市場競爭優勢、最具發展潛力的名特優林產品。遂昌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并具有香榧適生的氣候條件,可以成為做強做大浙江省香榧特色產業的生力軍。同時,香榧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較高的藥用價值,是一種綠色、健康的森林食品,符合當前的消費潮流。近年來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市場空間大,價格節節攀升,經濟效益顯著。在遂昌栽培,效益十分顯著,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1)遂昌擁有與香榧原產地同樣適生條件的廣大山區,具有豐富的山地資源。同時,原來就有榧樹分布,當地具有對榧樹的管理經驗。
(2)香榧產品是一種綠色、健康的森林食品,符合當前的消費潮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具有經濟壽命長、經濟效益高、病蟲害少、易于管理的優勢。
(3)發展香榧產業是代替香菇產業的理想途徑。多年來,香菇產業一直是遂昌山區產業的主導,在取得較高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破壞了生態平衡。隨著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可利用木質森林資源逐年減少,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廣大山區群眾急需尋找替代產業。發展香榧產業是替代香菇產業的理想途徑,既可減少山區群眾對木質資源的直接依賴,又能增加資源,利于生態保護,更能持續穩定地增加山區群眾的收入,是一項綠色環保的資源增值型產業,符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態發展戰略,必將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4)香榧培育技術日益成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諸暨等原產地先后開展香榧育苗嫁接造林、香榧人工授粉新技術及其應用、香榧促花保果配套豐產技術、香榧容器育苗等多次技術創新。近年來,各地又開展了香榧造林技術攻關和總結,有效地提高了香榧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為香榧快速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遂昌縣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浙江諸暨引進香榧進行試種,2003年開始了香榧本土化育苗試驗,并取得了成功,為遂昌縣發展香榧種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遂昌發展香榧種植,技術上有保證。
(1)投產時間長、投入較大。采用嫁接苗造林,第5或第6年開始結果,一般20年進入盛果期,經營管理水平好的,15年后進入盛果期。前期投入較大,產生效益時間較遲。
(2)在早期的引種造林過程中,造林戶沒有完全掌握香榧的生態學特性和香榧栽培技術要點,又缺乏與技術部門的有效聯系,加上2003~2004年的持續高溫干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造林失敗。這使山區群眾認為,香榧難以栽培,出現畏難情緒。
(1)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統一對加快發展香榧產業的認識,切實加強對香榧產業的領導,建立政、技結合的領導班子,成立香榧產業領導小組,設立香榧產業辦公室,負責規劃、調度、協調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重點鄉鎮,特別是香榧主導區要建立常設機構,明確專人負責具體工作任務的落實。
(2)提高科技含量。加快香榧產業發展,科技是關鍵。建立一支精干的科研、科技推廣隊伍,加強香榧栽培、管理的技術攻關,及時、有效地解決香榧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加強科普宣傳,大力推廣、普及香榧栽培管理先進適用技術,保障香榧推廣的技術支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廣模式。在種植過程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全面實施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進行規范化、模式化的栽培管理,實行標準化生產,注重從源頭上抓好產品質量。推行品牌帶動戰略,大力發展深加工企業,建立生態、綠色、安全的產品品牌,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香榧產業合作社,做好信息的溝通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3)建立財政扶持資金。充分發揮財政扶持資金的“乘數”效應和“燈塔”效應,從財政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作為香榧產業發展基金,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對發展香榧產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個人,對發展香榧有特殊成績的鄉村、個人,對發展香榧有特殊貢獻的科技人員,對創建綠色品牌、名牌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鼓勵香榧深加工企業的發展,重點在香榧產業化上做文章,拓寬銷售渠道,有效解決種植戶市場銷售的問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通過財政的扶持,重點幫助困難群眾和種植大戶發展香榧產業。對經濟困難的農戶可用財政扶持資金購買一定量的樹苗,提供給農戶進行種植。對超過一定數量的大戶,給予適當的補助,鼓勵其發展規模經濟。
[1]黎章矩.浙江香榧生產歷史、現狀與發展[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21(4).
[2]楊萬安,徐士金,周加全.景寧縣發展香榧產業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