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成都理工大學 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12年9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共3340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42億 m3/d[1]。但是伴隨污水廠的建設及運行產生了大量剩余污泥,按照1萬t水可以產生5t含水率80%濕泥計算,我國污泥的日產量可達到7.1萬t,年濕泥產量(按365d計算)為2591.5萬t。污泥中不僅含有氮、磷、鉀、有機物等植物營養成分,還含有重金屬離子、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等有毒有害物質[2]。污泥若未經妥善處理,極易對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如何有效地處理處置污泥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污泥處置方法有填埋、焚燒、土地利用等,但是這些方法存在二次污染、占地面積大、投資運行費用較高等問題。蚯蚓是腐食性動物,消化道可分泌出蛋白酶、脂肪分解酶和纖維分解酶等酶類,能將植物營養素和有機質轉化為有機復合肥和高蛋白,蚓糞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微生物種群且有除臭、脫色功能[3]。利用蚯蚓處理剩余污泥,可為實現污泥的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目標提供可能。
蚯蚓作為土壤中的分解者,其環境適應能力強,能夠很好地分解土壤有機物,利用蚯蚓處理污泥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技術。由于不同屬的蚯蚓有不同的形態和生理特征,選擇合適的蚓種,可以有效地提高蚯蚓的利用率和剩余污泥的處理效率。蚯蚓在分類上屬于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目前,全世界已記錄的蚯蚓種數超過3000種,我國蚯蚓品種有160多種[4]。一般選擇適應性強、耐受性好、繁殖迅速、食性雜、易于飼養的蚯蚓作為污泥處理的蚓種,目前國內外對赤子愛勝蚓處理剩余污泥的研究較多。陳學民等[5]比較了微小雙胸蚓和赤子愛勝蚓2種表居型蚯蚓對城市生活污泥的處理效果,結果表明:2種蚯蚓對污泥的礦化、降解及減量能力基本一致,均可作為污泥處理的蚓種。
通過研究蚯蚓在處理污泥過程中生長繁殖狀況的變化,把握其適宜的生長繁殖條件,可以有效地利用蚯蚓,從而提高蚯蚓的污泥分解處理能力。馬莉等[6]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污泥與牛糞的混合物對蚯蚓生長繁殖的影響,發現污泥所占比例較大的處理中蚯蚓生長較好,增重較多,污泥與牛糞的配比為4∶1時,蚯蚓的體重為17.55±0.30g,達到最大值;污泥所占比例較小的處理則較利于蚯蚓繁殖,配比為1∶1時,總產繭量為538.5±28.3個達到最多。這說明污泥可以為蚯蚓提供其生長繁殖的營養元素,但對其繁殖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蚯蚓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適應污泥環境,可以用于污泥的處理。
溫度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同時也影響新陳代謝的強度以及呼吸、消化、生長發育、繁殖等生理機能。蚯蚓一般在5~30℃溫度范圍內活動,最適溫度為20℃左右,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蚯蚓的生長和繁殖。韓雅莉[7]研究了溫度對蚯蚓呼吸強度的影響,結果表明赤子愛勝蚓在10~30℃內,呼吸強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呈現增強趨勢,在30℃以上呼吸強度急劇下降,且在20~25℃范圍內呼吸強度變化最大。
污泥中含有適宜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如氮、磷、鉀等。污泥中的營養物質,特別是氮和磷,如果不進行任何處理直接農用,可引起植物和土壤的毒性反應,且有抑制土壤中微生物新陳代謝的作用。處理后污泥中氮、磷、鉀元素含量的變化分析,是衡量能否實現資源化和污泥農用的重要指標。劉玉齊[8]用赤子愛勝蚓直接處理城市生活污泥發現,處理后的污泥中氮、磷、鉀含量分別提高了37.4%、5.1%和15.9%,利于作物的生長。
經蚯蚓處理后的污泥,其EC值(0.46~2.13s/m)增加,C/N值(8.9~4.7)、pH 值(7.70~7.05)、VS值(58.24%~42.33%)及 TOC值(323.60~235.17g/kg)均顯著下降[7]。有研究者認為EC值增加是由于蚯蚓和體內的微生物活動,使有機物分解后釋放出的礦物鹽(如磷、銨、鉀)等所致。正常的EC值范圍在1~4s/m之間,EC值過高會使植物受到損傷或根系死亡。據對國內不同類型土壤經蚯蚓活動形成的團聚體pH值測定,北方堿性或微堿性土壤pH值一般都略有下降的趨勢,而微酸性土壤的pH值大部分都略有提高[9]。蚯蚓的分解作用使處理后的污泥更接近于中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動。
重金屬具有難遷移、易富集、危害大等特點,污泥中所含的重金屬是限制其農用的主要因素。蚯蚓體內黃色組織中的黃色細胞具有富集某些重金屬的作用[10]。目前已有較多的研究發現蚯蚓對重金屬鎘、銅、鉛、鋅、砷、汞等在單一污染及幾種金屬的復合污染情況下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徐軼群等[11]采用塑料溫棚內壟式堆積污泥培養蚯蚓,發現經蚯蚓處理后,重金屬Cr、Zn、Pb、Cd、Cu、Ni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研究指出,隨著重金屬污染程度的增加,蚯蚓體內重金屬元素富集量顯著增加,其富集量順序為Cd>Hg>As>Zn>Cu>Pb,其中Cd的富集濃度高達土壤含量的1~5倍[12]。
蔣麗萍等[13]報道了蚯蚓對Cd和Pb元素的富集;牛明芬等[14]通過研究蚯蚓處理垃圾及納污河流底泥,發現蚯蚓可選擇吸收并富集垃圾及底泥中的Cd,但對其他重金屬元素Pb、Cu、Zn等并沒有富集吸收現象。這些都說明蚯蚓對不同的重金屬有著不同的耐受能力。
蚯蚓處理污泥后能否農用,取決于蚓糞中重金屬的含量。戴文龍等[15]用ICP2AES法測定生態濾池中蚯蚓和蚓糞中的重金屬Zn、Cu、Pb、Cd、Cr的濃度時發現蚓糞中的各種重金屬的濃度均明顯高于蚯蚓體。這說明蚯蚓對這些重金屬并不能持續地吸收積累,當蚯蚓體內重金屬元素的濃度超過蚯蚓的耐受極限時,它就會通過排糞或其他方法排出體外。影響蚯蚓對重金屬富集作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體內酶的作用,不同重金屬可以從多方面干擾動物機體內的生理生化功能。
蚯蚓的污泥處理技術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費用低廉等特點。蚯蚓在對污泥進行分解處理后,體重有所增加,并獲得大量的蚓繭,這說明蚯蚓能夠適應處理污泥的環境,同時選擇合適的溫度也是至關重要的,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蚯蚓的各項生理機能,從而影響污泥處理效果;污泥經蚯蚓處理后,氮、磷、鉀含量增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元素,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明顯減少,從而為實現資源化、無害化目標提供可能。處理后的污泥其EC增加,且在適宜的范圍內,pH值接近中性,C/N、VS及TOC值均明顯下降,說明利用蚯蚓處理污泥效果明顯。但由于蚓糞中的重金屬含量仍然較高,如果農用可能引起植物和土壤的毒性反應,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甚至通過食物鏈富集作用危害人類,因此蚓糞還需要進一步處理。此外,還應加強探討蚯蚓污泥處理技術的各種影響因素,并加強蚯蚓對污泥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富集及去除評價。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012年第四季度建設和運行情況的通報[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3.
[2]蔣展鵬.環境工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林強,劉柱成,管冬興.蚯蚓在我國小城鎮污水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8,26(11):31~33.
[4]孫振鈞.蚯蚓反應器與廢棄物肥料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5]陳學民,黃 魁,伏小勇,倪少仁.2種表居型蚯蚓處理污泥的比較研究[J].環境科學,2010,31(5):1274~1279.
[6]馬 莉,賈 輝,殷秀琴,等.蚯蚓在處理活性污泥過程中的生長繁殖[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3(1):147~151.
[7]韓雅莉.溫度對大平二號赤子愛勝蚓呼吸的影響[J].動物學雜志,1993(4):3~5.
[8]劉玉奇.蚯蚓處理城市生活污泥的技術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2(2):105~106.
[9]黃福珍.蚯蚓[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52~56,107~110.
[10]李許明,李福燕,郭 彬,等.蚯蚓對土壤重金屬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3):3940~3941.
[11]徐軼群,周 璟,董秀華,等.蚯蚓活動對城市生活污泥重金屬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12):2431~2435.
[12]王振中,張友梅,胡覺蓮.土壤重金屬污染對蚯蚓影響的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4,14(2):236~243.
[13]蔣利萍,李 晶,宋明江,等.赤子愛勝蚓對鎘、鉛富集作用的初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6):43~45.
[14]牛明芬,崔玉珍.蚯蚓對垃圾與底泥中鎘的富集現象[J].農村生態環境,1997,13(3):53~54.
[15]戴文龍,俞廷康,韓潤平,等.ICP-AES法測定蚯蚓和蚓糞中的重金屬[J].光譜實驗室,2001,18(4):4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