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俊
(貴州省正安縣林業局,貴州 正安 563400)
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指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上喀斯特石山區土層薄,基巖出露淺,暴雨沖刷力強,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巖石逐漸凸現裸露,呈現“石漠化”現象。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為因素。據2005年石漠化現狀調查結果,在石漠化土地面積中,已石漠化面積為57271h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22.1%,占碳酸巖分布面積的24.4%,在石漠化面積57271hm2的土地中,輕度石漠化面積47294.9hm2,占總面積的18.2%;中度石漠化面積9119.6hm2,占總面積的3.5%;強度石漠化面積856.5hm2,占總面積的0.3%,是貴州省40個石漠化程度較重的縣之一。全縣19個鄉鎮都有石漠化土地。其中石漠化土地占土地總面積20%以上的鄉鎮有鳳儀、樂儉、安場、市坪、流渡、土坪、小雅、中觀、儉坪、格林、和溪等11個鄉鎮;低于15%的僅是班竹鄉。
“石漠化”的形成造成土層變薄,肥力下降,嚴重威脅糧食的生產,且由于水土資源不斷流失從而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保水土,就是保生存、保發展、保護我們的生命線。石漠化不僅給正安縣帶來了生命財產的損失,還嚴重影響、制約著正安縣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正安縣2008~2010年巖溶地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小流域共12條16992.18hm2,其中,桴焉鄉3條7574.5 hm2,瑞溪鎮6條3631.1hm2,碧峰鄉2條5263.98hm2,儉坪鄉1條522.6hm2。總的石漠化治理面積為4988.32hm2,其中桴焉鄉1290.8hm2,瑞 溪 鎮1040.6hm2,碧峰鄉2291.42hm2,儉坪鄉210.1hm2。治理總投資3372.92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30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372.92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封山育林1390.54hm2,人工造林2238.08hm2;林下種草574.66hm2,棚圈3100m2;蓄水池124口,小水窖60口,排灌引水渠7815m,沉沙池45口,田間便道17.19km2,機耕道4.44km2,輸水管道11.36km2,谷坊15座,小山塘治理5座,坡改梯46.6hm2,青貯窖1250m3,攔水堰1座。
為了遏制石漠化發展趨勢,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正安縣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
(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正安縣明確相關部門職責,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將石漠化防治工作作為各部門行政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并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地完成。
(2)加強法制,嚴格落實保護措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屬于政府投資公益性建設項目,防治工作要堅持防范為主,科學治理,依法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
(3)實行山、水、林、田、路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正安縣結合本地實際,從山上到山下,從坡面到溝谷,合理布設各項措施,使之形成相互聯系協調的綜合防護體系。
(4)設立專項,綜合治理。正安縣根據國家政策編制了石漠化防治專項工程,嚴格實行工程資金專戶儲存、專賬管理,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安全。
(5)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增加群眾收入。喀斯特石漠化與貧困是一對孿生兄弟,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要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切入點,針對種植結構單一、耕作粗放和群眾貧困的特點,把石漠化治理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密切結合,以增加群眾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野木瓜、方竹、核桃等具有市場優勢的經濟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態產業,以增加群眾的收入。
[1]金小麒.喀斯特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貴州環保科技,2000(1).
[2]余 瓊.貴州省甕安縣石漠化綜合治理現狀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16).
[3]喻 甦,但新球,吳協保.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模式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3(3).
[4]陳志穎.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系統理論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
[5]王德爐,朱守謙,黃寶龍.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內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