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必瓊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213164)
作為高校學生管理體系中的基礎環節, 班級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 由于高職生源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尤為復雜。班集體是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生人格錘煉的亞環境。[1]因此做好班級建設對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和人才培養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在隱性課程理論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活動課程為中心,從主題班會、學團活動、社團活動三個方面對高職院校班級建設進行初步探索, 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安全和諧的學習成長環境, 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根據《國際教育百科全書》,隱性課程是指形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個要素,這些要素在學校課程手冊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它們被看作是一部分隱藏的、無意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得到承認的學校生活經驗,但又經常地有效地對學生發揮著影響。[2]國內學者認為隱性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 具體就是要使將德育工作融入到學校的各種活動之中,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在安全和諧的環境下更好地成長。 法紅旗(2012)認為隱性課程對人的個性品質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是實施德育教育和個性教育的一種方式。[3]李大健(2008)提出高校隱性課程育人的總的要求應設法使教育過程自然化和情境化, 即要求高校德育的信息輸出,應融于高校的一切活動之中。[4]金蘭(2010)對學科課程教學活動外的隱性課程進行了分類, 其中提及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的概念, 認為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存在于社團活動、黨團活動、主題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中,包括組織者運用的理念、策略,活動過程中學生本人的感悟等。[5]
綜上, 高校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主題活動不僅是個性化教育的體現, 更是思政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途徑之一。
由于高職生源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尤為復雜。 班級建設作為高校學生管理體系中的基礎環節, 是高職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陸為群(2007)的研究表明用隱性課程理論指導高職班級建設工作為樹立良好和諧的班風起到較好的作用。[6]
在班級中開展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不僅可幫助后進生, 還有利于發現出班上的突出人才,對班級的思想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有一定積極的作用。一方面, 部分基礎較弱的,缺乏自覺性,逆反心理教強的后進生很難配合思政類顯性課程的教學活動,而通過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團學活動、主題班會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這類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 既可以潛移默化的對其進行德育, 又可以從中發掘出他們的特長,樹立學習的信心。 另一方面, 在活動中, 能力突出和有特長的學生會脫穎而出, 成為將來干部隊伍的后備力量。以學生為活動主體, 學生工作者(班主任)為輔的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的展開對自然地科學地引導學生的知識、感情、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以下將從主題班會、學團活動、社團活動三方面論述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在班級建設中的作用。
班級建設是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政工作的重要環節。 戴迎峰(2006)提出高校班級建設應從加強四信三觀教育和改進“三會”形式和方法開始,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廖錦春(2008)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提出應從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班風建設、學風建設等五種途徑加強班級建設。[7]然而無論是從意識形態教育入手,還是從多種途徑加強班級建設,都應使班級建設與各種有序的活動結合起來,將其真正融入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時,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從而使班級建設具有動態性、延續性和參與性。 以下以主題班會、學團活動、社團活動三種主要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其融入到班級制度、干部隊伍、思想和文化建設中去,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安全和諧的學習成長環境, 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主題班會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主要是根據學院的要求,就某個主題思想在班級中進行學習交流。 主題班會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涉及到評優宣優、安全、節約為榮、珍惜生命和嚴肅考風等與學生緊密相關的話題,以分組討論、宿舍代表發言、個別學生演講、專業導師點撥和心得體會等方式展開。特別是如宣優推優、安全和嚴肅考風的主題班會已成為各個學期的常規主題班會,這有利于促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其次,主題班會可由班委或者宿舍輪流負責組織召開,從而充分地發揮每個同學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增進同學間的交流。 主題班會活動因其鮮明的思想性與廣泛的參與性是高職思政工作隱性課程中的基礎,一方面有利于貫徹落實學院相關制度、隨時洞察學生的思想狀態,另一方面也鍛煉了班干部的組織能力并提高了班級凝聚力,對班級的制度建設、思想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高職院校的團學活動多由院系團總支和學生會組織進行, 除了具備與主題班會相似的思想性和參與性,多數還有實踐性、專業性和職業性的特點,是學生課外實踐和學以致用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思政工作隱性課程中的核心。 如院團委組織學生參加地方性志愿者活動,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又如個別院校院團委等部門聯合組織的職業技能大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也更加激勵其對專業技能的研究;而每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企業調研”、“三下鄉”到“走進社區”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專業前沿和社會民情,為將來的就業創業做好鋪墊。然而,學生通常對于團學活動的認識不足,認為僅僅是流于形式,這需要相關學生工作者對其進行科學的引導,班級團支部做好宣傳,使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其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職業道德素質, 真正發揮其作為高職思政工作隱性課程核心的作用,將其在團學活動中的收獲與大家分享,進一步加深其在班級思想和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高職的社團活動是指高職院學生在自愿基礎上自由結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群眾組織。 團結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發揮他們在某方面的特長,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 與前兩種隱性課程不同,高職院的社團活動種類繁多,通常有學術科技類、文化藝術類、服務實踐類、體育競技類等,更具廣泛性和創新性,呈現出多元化特點。 每個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加入某個社團,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與其他的社團成員學習交流,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此外,社團活動通過學生自行組織策劃活動,促進其智能的全面發展。總之,豐富的社團活動既能發揮學生的特長,又培養了其團隊合作的精神,特別是鍛煉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極大地重塑學生的自信心,是高職院思政工作隱性課程的延伸,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綜上,高職活動課程中的隱性課程,如主題班會,團學活動和社團活動等,作為教學課程中隱性課程的有益補充,既保證了高職思政工作的順利進行,又促進了高職的個性化、職業化教育。這些活動的有序開展不僅為學生提供更安全和諧的學習成長環境, 也更好地促進學生了的全面發展,因此,作為學生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應該在強調專業學習的同時,鼓勵并正確引導班級同學積極參加主題班會,團學活動和社團活動等活動類隱性課程,使之成為培養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合作、提高自我和相互學習的有益平臺,為班級的制度、干部隊伍、思想和文化建設提供經驗。
[1]戴迎峰.班級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再認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26):179-181.
[2]符文忠.高校德育與隱性課程的建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6(5):74-78.
[3]法紅旗.高校德育不可忽視隱性課程的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2):7.
[4]李大健.論高校隱性課程的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8(11):64.
[5]金蘭.談高校隱性課程的開發[J].教育與職業,2010(36):149.
[6]陸為群.高校隱陛課程與學校建設研究述評[J].河南社會科學,2007(6):132.
[7]廖錦春.高職院校加強班級建設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8(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