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茂
(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 特鋼分公司,內蒙古 包頭014010)
特鋼分公司連軋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85 萬t, 主要軋鋼設備有Φ850×1 二輥可逆式開坯機機,Φ700×3 平立交替中軋機組,Φ550×4平立交替精軋機組,主要生產φ50~φ250mm 規格的圓鋼,主要品種有碳素結構鋼、合金結構鋼、齒輪鋼等。 長期以來,φ50~φ80 圓鋼生產中事故較多,彎鋼較多,產品質量不穩定,導致生產效率低,成材率低,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也嚴重影響各項經濟指標的提高。 因此決定對φ50~φ80 圓鋼生產工藝進行改進。
(1)上料輥道轉速慢、輥身短、影響裝爐速度,從而減少小時產量。
(2)裝爐料坯之間間隙過大,造成空步距的產生,影響加熱爐的生產率。
首先軋輥軸承座與瓦胎由于長期使用嚴重磨損,導致其配合間隙過大,軋制時容易產生扭鋼。其次,軋輥軸承座與軋輥牌坊滑板之間由于長期使用嚴重磨損,導致其配合間隙過大。 這都容易產生扭鋼。
(1)連軋區域φ550 軋機由于使用年限長,導致軋機彈跳大、穩定性差,造成產品尺寸不穩定。
(2)成品經常出現耳子、錯牙等質量問題。
(3)生產工藝不穩定。
(1)橫移小車體擺臂容易松動,推鋼時導致彎鋼產生。
(2)橫移輥道比蓋板高,并且蓋板高低不平,有焊肉,容易產生刮傷及彎鋼。
(3)橫移蓋板西側輥道邊子高低不平,上鋼時,鋼坯如果推的靠西,過鋼時容易造成刮傷。
(1)輥道高度不一致,輥道軸承碎,更換不及時,容易造成輥道抱死,導致鋼運行速度減慢,影響小時產量。
(2)2m 鋸后輥道與輥道邊子之間間隙過大,在輸送小規格圓鋼過程中,容易造成卡鋼。
(3)我廠軋制的品種規格多、定尺長度變化較多,每次使用移動鋸,都需要移動鋸口,而下一個品種或定尺又無法使用,每次都需要變動制作鋸口,這樣又費時又費力,而且還耽誤生產時間。
通過對相關制約因素進行改進,挖掘設備的潛力,從而提高小圓的作業率的目的。
(1)將上料輥道整體改造,電機功率加大提高滾道轉速,輥子加長,軸頭加粗,基礎找平,大大提高了上料輥道的承載能力和轉速。 從而提高了軋制小規格圓鋼的原料坯裝爐速度。
(2)在加熱爐爐尾兩根動梁上加斜鐵。減少了裝爐料坯的空步距,增加爐內有效裝鋼量,進而提高了加熱爐生產效率。
(1)規圓工藝的應用。 連軋由原來7 架軋機出成品改為6 架軋機出成品,7V 車改為規圓孔型。 規圓孔型應用之后,φ50~φ80 圓鋼錯牙、耳子等質量問題明顯減少,調整時間大幅度縮減,增加了有效生產時間,使班產及一次合格率都得到明顯提高。
(2)我廠原來的成品孔型設計時槽口為圓弧連接,現改為直線連接。 增加孔型槽口寬度,增加軋件在孔型中的寬展空間,減少錯牙、耳子的產生,提高了成材率。
(3)導衛的適配。 將連軋4H、6H 軋機進口導衛由原來的滑動導衛改為滾動導衛,加強導衛的扶持作用,減少刮傷、扭轉等缺陷[1]。從而減少調整時間,提高了小時產量。 同時也提高了一次合格率。
(1)對橫移小車車體進行小改小革,統一在車體上焊上擋板。這樣在推鋼時就不會產生彎鋼,使生產順暢。
(2)橫移蓋板增加滑道,橫移輥道比蓋板高,并且蓋板高低不平,有焊肉,容易產生刮傷及彎鋼。 在連軋機后輥道與熱鋸前輥道之間焊接滑道,以上問題得到解決。
(3)橫移蓋板西側輥道邊子高低不平,上鋼時鋼坯如果推的靠西,走鋼時容易造成刮傷。 在橫移蓋板西側輥道邊子上加導輪,減少刮傷的產生,使鋼坯在輥道上運行通暢。
(1)改造移動鋸鋸口
將移動鋸鋸口改造為多個鋸口并列,為移動鋸設立多個不同位置的鋸口。改造后增加了移動鋸的使用效率。既適應了生產的需要,又節約了時間,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2)切頭漏斗改造
原有2m 固定鋸下料口窄小且坡度不夠大, 隨著產量的不斷增加,熱鋸切頭很容易堵塞下料口,既影響小時產量又增加職工勞動強度。 把原有下料口加寬加大,坡度變陡,鋼板加厚,利用切頭的慣性掉入切頭槽。 減少多余勞動時間,從而增加了小時產量。
(3)定尺碰頭
我廠軋制鋼球料,定尺比較短,定尺機走到頭,定尺調不出來。 我們做了一個活動的小碰頭,在軋制短料時放上去,這樣定尺就能順利的調出來了。解決了我廠定尺機的不足,保證定尺長度,滿足了我廠軋制的需求。
(4)弧形鋼板的安裝
在軋制小圓時,軋制速度快,而且多支鋼同時切,這樣在鋼運輸過程中容易分開,在兩米鋸后容易掉到輥子和輥道邊子之間,造成卡鋼,影響產量。 在輥道邊子和輥子之間焊一塊與輥子一樣弧度的弧形鐵板。 解決了輥子和輥道邊子的卡鋼問題,減少了事故時間,提高了產量。
工藝優化以及設備改進后,經過生產實踐,達到了預計效果。近半年來,生產順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工藝過程穩定,成品尺寸良好,產品質量大大改觀;同時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大幅度降低,各項成本消耗指標降低,改造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φ50~φ80 圓鋼產量和質量均得到提高, 產品的一次合格率從2013 年一季度94.3%提高到現在的95.78%。滿足了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翁宇慶.軋鋼新技術3000 問[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