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曼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連云港中醫藥分院,江蘇 連云港222007)
小丁,女,漢族,某校高職護理班學生,18歲。獨生子女,外貌乖巧,言談舉止相對比較緩慢。父母比較寵愛,特別是母親對她百依百順,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小丁喜歡把自己關在儲藏柜里,怎么拉也拉不出來,勸說也沒用。宿舍同學不知道她為什么這樣,又擔心又害怕,反映到班主任(班主任也是心理輔導老師)這里來。小丁自身無求助欲望。
班主任讓同學陪同小丁到咨詢室,小丁始終不說話。持續了半個小時,小丁還是不吭聲。班主任放棄了咨詢,對小丁說:“陪我去學校植物園散散步吧?”小丁沒有拒絕,隨班主任來到綠樹蔥蔥的植物園。在林間小道上,除了輕輕的腳步聲和小鳥的歡唱,一切都靜悄悄。小丁好像有所放松。班主任輕言細語地問:“你怎么了,最近遇到什么事情了?”小丁才開口說她不喜歡人多,也不喜歡新宿舍。原來是因為學生宿舍搬家,重新分配了宿舍,她難以適應新的人和環境,新的朋友圈子又沒形成,老的朋友圈子隔得較遠,她難以面對,就把自己藏在柜子里,這樣心靈能安寧一會。
根據Zung抑郁自評量表評價得分為69分,屬于中度抑郁。得分在50分以下為正常,50-59分提示輕度抑郁,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1]。
小丁的情況是宿舍同學提供的,信息準確。
屬于本身性格內向原因,加上新環境的改變,短暫時間內失去了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例如失去了原來熟悉的同學之間的友情,加上新環境新同學好奇不理解的言談舉止。屬于有因果的暫時性抑郁。
診斷為環境改變引起的中度抑郁。
1)與與精神病鑒別: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該生有自知力。精神活動內在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定。
2)與抑郁性神經癥鑒別:抑郁性神經癥持續時間長,病程至少2年,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時間心境低落,如有正常歇期,每次最長不超過兩月。而該生是暫時出現抑郁情況,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經癥。
根據小丁的抑郁癥狀性質,在充分尊重求助者,并與之平等商量后得到以下目標:
具體目標:擺脫新環境引起的不良情緒,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像以前一樣獲得新的友情。
終極目標:學會應對改變。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充分實現自己的潛能。
鑒于小丁學過醫學基礎與營養相關知識,建議小丁每天吃1-2個雞蛋,吃一些堅果類、蔬菜和水果,每天睡前喝牛奶,做到不偏食,改變以前饑一頓飽一頓的懶散習慣,保證營養全面,每天堅持。短期目標:堅持一個月;終極目標:養成飲食合理的好習慣,健康一生。
隨意聊和合理情緒法。隨意聊天,可以放松彼此的心情。創造輕松的環境。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這種療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通過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求治者減少或消除他們已有的情緒障礙。
引起小丁暫時抑郁的原因是新環境的更換,內心產生恐懼,這也源于她的父母從小太嬌慣寵愛,她一直是單方面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愛護,她沒有學會主動和別人交往和付出。
干預時間:每周2次,共3周,其中營養和心理干預交替,每次1小時左右。
(1)建立信任關系;(2)了解情況收集信息;(3)做心理測試;(4)確定主要問題與原因;(5)協商討論解決方案。
(1)加深干預關系,介紹合理情緒療法;(2)幫助小丁克服恐懼心理,認識自己不合理信念;(3)分析問題,選擇適當的干預技術,幫助小丁恢復自信改變認知。
(1)檢查評估小丁的進步以及前面的各項小目標;(2)幫助小丁加深合理的自我分析;(3)幫助小丁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樹立理性的信念,學會主動關心和付出。
小丁自我感覺比以前開朗,根據Zung抑郁自評量表評價得分為48分,達到正常分數。
宿舍同學反映小丁性格變得活躍一些,主動和同學交談,并很主動地幫助同學做一些小事,和同學互動比以往自然很多,不再把自己藏在柜子里。
父母親反饋,小丁回家后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主動關心母親。不再是依賴母親做所有事情。
國內外諸多資料顯示,抑郁癥學生與家庭背景和父母教養的態度無關,亦不是因后天環境造成,抑郁癥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經機能發展,生化機能發展,遺傳因素或腦部受損所致。可能導致抑郁癥的成因包括:(1)遺傳因素:孿生兄弟與姐妹常會出現類似癥狀;(2)受疾病感染:可能與母親懷孕期間感染了風疹,導致先天風疹綜合征,胎兒的腦部發育受損而導致抑郁癥;(3)此外,營養不良性疾病亦會造成腦細胞功能失調,影響腦神經傳遞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抑郁癥[2-3]。營養不良性原因包括:其一,母親孕期缺乏某些營養素;其二,是孩子出生新生兒期母親喂養過程中缺乏某些營養素;其三,孩子從新生兒期到青春期發育期間,缺乏某些必須營養素。這三者都會影響神經發育,導致有抑郁傾向或者加重抑郁的可能。因此,采用一定心理和營養結合的干預措施,能對承受能力下降導致的抑郁有一定的療效,可以進一步探討。
[1]陳幼貞,黃希庭,袁宏.一種混合型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J].心理學報,2010,42(11):1040-1049.
[2]張芝,王健,葛列眾.前瞻記憶的理論模型綜述[J].應用心理學,2006,12(1):91-94.
[3]劉偉,王麗娟.前瞻記憶的實驗方法述評[J].心理科學,2008,31(4):9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