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金城學院管理系,江蘇 南京211156)
工業工程集管理科學和工程科學為一身,是一門主要研究工業系統的效率與發展的交叉學科。工業工程起源于對于時間和動作的研究,許多重要的技術和理論方法來源于生產(工作)實際,同時工業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必須運用于實際才能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工業工程的教學也應該專注于實踐教學,從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動手能力出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進行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的技能,這對于該專業的學科建設與發展非常重要。然而,相對于其他成熟專業,工業工程專業在我國還尚屬年輕,其課程體系和各教學環節的設置尚不十分完善,特別是實踐教學環節更是落后于對課堂理論教學的探索和發展。因此,目前研究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其教學模式,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根據我院實踐性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經過項目小組的討論,首先形成了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即:
第一,研究企業所需求的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第二,根據就業能力需求,建立能夠提升相應能力的課程群,利用系統工程分析方法,按照該課程群的修讀邏輯關系建立工業工程核心課程體系結構和培養計劃;
第三,按照核心課程群的課程設置,討論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成;按照企業經營過程,設計課程實驗體系,劃分課程實驗模塊;
第四,對全部研究過程進行總結分析,找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階段研究的重點。
大學生學習的基本目標就是就業,所以項目研究的起點圍繞就業展開,通過企業調研找到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所需求的能力框架。為了能夠科學地對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進行探索,首先根據訪談和問卷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同時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個步驟進行了研究[1]:
(1)通過文獻回顧,收集國內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經典模型及其維度和指標,并確定工業工程專業就業能力問卷,為探討我國高校畢業生可就業能力結構框架奠定理論基礎;
(2)針對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問卷,對應屆畢業生進行調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可就業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3)在企業中發放問卷,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業能力構成要素,構建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
研究結果顯示,工業工程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了知識、通用素質和專業素質三個方面,其中通用素質包括個人內在素質、分析與領導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專業素質包括物流和生產系統的分析能力。
合理的課程結構必須能夠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系統化的課程結構必須滿足課程之間的修讀關系,因此我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構建合理化、系統化的課程結構:
(1)通過工業工程畢業生的調研已經得到了該專業本科生就業能力的模型結構,在工業工程課程的設置上,將主要采用了標桿分析和模塊化建設的思想,從國內知名的設置工業工程專業的高校出發,通過前期對該專業就業市場的需求分析,對我院現有該專業課程體系提出調整建議。
(2)在課程的設置中,參照以上素質能力指標體系,從課程內容、授課形式、實踐環節三個方面來明確每一門課程在工業工程大學生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和貢獻,力求每一門課程都是必須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學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針對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進行了選擇。
(3)由于課程之間存在一定的修讀邏輯關系,所以系統化的課程結構應該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我們采用解釋結構模型構建了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2]。研究結果表示,該專業的課程分成兩大類型,一類是和工程技術相關,一類是和管理理論相關。第一階段專業課程為工程識圖、管理學、工業工程導論;第二階段專業課程為AUTOCAD,運籌學,基礎工業工程、數據庫管理系統。第三階段專業課程為:工程經濟學、物流管理、質量管理、生產運作管理、人因工程學;第四階段專業可稱為系統工程、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現代制造系統。
(4)最后不可忽視的是還要對課程體系的有效性進行合理評價。根據工業工程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結構,可以建立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計劃整體功能指標遞階層次結構圖,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計劃功能評估權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充分重視基礎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師資隊伍建設,為高校各專業制定和評價教學計劃提供了理論依據[3]。
實踐環節的構建既要達到工學實踐(實驗)數據要求的準確性,又要滿足管理學要求的柔性,而且還要能夠適應不斷推出的多學科交叉性、復雜性以及服務性;因此工業工程專業實踐體系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1)工業工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構成分析。通過文獻資料檢索、專家座談、到相關高校實地考察,我們發現我國各高校IE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一般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
(2)根據學生在該專業學習專業課程的基本順序,嘗試建立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利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將各個環節貫穿于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包括學生在校學習和寒暑假在內的整個四年時間,并把教學中各實踐教學環節聯系在一起,三階段分別為:認知階段、學習階段和運用階段。
(3)學習階段的工業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課程的教學實踐體系是以上三階段中最復雜的,因此我們根據企業建立及生產開發的流程,在企業管理的基礎上,首先理順了各門實踐性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實踐課程體系,使該體系真正能夠從企業實際管理活動出發,實現系統化[4]。
(4)對于各個模塊,都有各自不同的構成內容,并在該模塊內形成教學系統。由于工業工程專業的特殊性,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模塊是最為重要,且涉及課程最多,因此我們特別針對該模塊分析其內部各項實驗的系統關系。
(5)綜合課程設計則可以將以上實驗模塊群應用于某一個實際或者虛擬的企業,讓學生熟悉生產型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過程,并能夠從整體角度了解各種方法和技術在各管理階段的應用,我們以工業工程實驗所涉及的臺鉆為基礎設備,發散性的對實驗群的實驗內容進行了規劃,該課程設計中各項實驗內容都對應了該專業的核心課程。
本文針對工業工程專業的實踐性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究,采用了首先分析專業就業能力,其次建立專業課程結構,最后討論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模塊設計,以上步驟為實踐性教學改革提出了具有嘗試性的新思路。當然,實踐性教學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和社會需求以及專業發展相并行,這樣才能真正為實踐型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1]李國彥,朱雪春,盧榮花.基于企業視角的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探索[J].科技信息,2013(5):10-11.
[2]李國彥,盧榮花.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3(4):28-30.
[3]朱雪春,李國彥,施亮.基于就業能力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計劃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3(5):10-11.
[4]李國彥.從能力提升角度探討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設[J].科技視界,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