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宇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學生志愿服務又是高校深入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志愿者服務對于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鍛煉社交能力以及優良品德的養成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普遍較強,他們內心崇尚自我激勵、完善,以構建符合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獨立、健全的人格。傳統的灌輸、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把服務社會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1]志愿服務雖然不計報酬,但收獲了心靈的凈化,提升了社會、集體和他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價,這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在奉獻中肯定自我價值、在社會進步中成材的大好機會。大學生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的過程了解社會、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可以通過親身體驗磨練自己的意志品格、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挫折,從中可以學會應對并解決各種困難的方法,不斷調整情緒,保持良好心態,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志愿服務活動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符合廣大大學生的特點,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這也是許多大學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2]
志愿服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提高志愿者學習鉆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了理論知識的實踐平臺,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提高了自身專業技能水平,強化了對專業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在開展活動過程中,志愿組織通常依據學生的專業特長分配崗位,使服務質量得到了保證,也利于形成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知識的良性循環。[1]
大學生志愿者可以通過志愿服務,擴展個人人際關系和社會資源,使自身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站穩腳跟。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和其他志愿者的接觸和交流,可以逐漸構建起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網絡。隨著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次數的增多,人際關系網絡也將不斷擴大,從而可以從人際關系網絡中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志愿者和服務對象是互利互惠的關系,彼此容易產生信任,同時,志愿者的身份也容易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與幫助,從而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有助于未來的發展。
在我國,由于志愿者活動開展較晚以及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對組織活動的本能的抵觸,使得社會公益活動難以深人人心,難以激發起全民的互助意識。志愿活動開展缺乏相關的立法規范,企業對于志愿者自身的價值也缺少認同,在招聘畢業生過程中,往往把黨員、學生干部經歷作為能力鑒定的重要指標,而從事志愿服務的經歷則得不到重視。[3]同時,青年自身對志愿服務的概念還不是十分明確,沒有同慈善事業、學雷鋒活動區分開來。高校中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不夠,許多學校認為志愿服務只是團委的專項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引導。由于學校、社會公眾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存在偏差,志愿服務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不能到位,無法滿足志愿者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也無法提升志愿者的工作熱情,阻礙了志愿服務的發展。
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體制主要是自上而下、逐層領導。即由上級團委組織領導,由各院系的志愿者組織、基層志愿者小組、志愿者協會等構成。[4]在這種組織體制下,志愿組織不具備獨立組織管理的職能,不能發揮“第三部門”作用。志愿活動的開展通常由上級共青團組織首先提出方案,以文件形式傳達到基層組織貫徹落實,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且在執行的過程中容易因協調與溝通不暢,對活動開展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為服務對象與志愿組織聯系對接帶來不便。
活動內容單一,流于形式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在共青團的領導下開展,項目相對集中在一些傳統的領域,如環境保護、扶貧開發、文明勸導、社區服務、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等。而大部分志愿服務科技含量低,運用所學知識少,大學生專業特長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活動形式較單一,活動內容創新不夠,這些都制約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和層次提升。
志愿服務是一項神圣的事業,它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但是,如今的志愿者活動過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志愿服務本身的意義,讓人產生誤解和抵觸。一些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甚至是為了應付檢查和完成任務,這種形式主義的活動不僅不能帶給學生做志愿者的快樂,而且還容易挫傷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的熱情。服務周期短和形式化勢必嚴重影響志愿服務的成效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青年志愿服務事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必須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教育,營造群眾重視、社會支持、踴躍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同時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和指導,加強志愿服務理念的培訓,使大學生對志愿服務事業產生高度認同。
要建立和完善長期的、多層次、多形式的激勵表彰機制,嚴格考評認證體系,根據志愿者參與志愿工作時間與成效進行表彰,使志愿者創造的價值得到社會的肯定。學校要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大學生成才和就業緊密聯系,以社會認可的獎勵對學生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行為給予鼓勵和支持,這樣志愿活動才能得到社會民眾的全面響應。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項非營利的社會事業,相關活動的開展依賴于校團組織,因受財力、物力諸多制約,使得志愿服務組織的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學生能力得不到鍛煉,很難對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起到激勵作用。高校志愿者組織應加強與社會機構以及其他民間志愿團體合作與交流,尋求社會資源,建立“政府-社會-高校”的協同機制,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使志愿者的愛心撒滿社會的每個角落。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必須與時俱進,志愿服務創新勢在必行。在傳統項目的開展上,應開拓思路,結合信息技術翻新形式。同時,在服務內容上,積極創新開辟新的服務領域,為志愿服務注入活力,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對能較好體現自身優勢和特色的項目,高校志愿組織應當致力于將其打造為品牌活動。通過品牌活動,我們能更好的傳遞志愿精神,引領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壯大志愿者的隊伍。
[1]王蕾,趙彥莉,穆娜.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意義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0(8):20.
[2]張應軍,曹臘梅.以開展活動為載體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懷化學院學報,2009(9).
[3]韓晶.當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障礙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4]何艷.論新時期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現狀與趨勢[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