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溪
(徐州市物價局檢查分局,江蘇徐州221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機動車數量迅猛增長,由此而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率也越來越高。 其中,疲勞駕駛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因疲勞駕車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總起數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占交通事故死亡率的83%。因此,杜絕、減少疲勞駕車對改變道路交通秩序,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率,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有著重大的意義。
所謂疲勞駕駛,是指駕駛員在駕駛車輛中,由于精神和身體上的原因,出現生理機能或心理機能的失調導致駕駛機能低落不能保證安全行駛的行為。
疲勞狀態在不同時間、不同個體、不同情境下,疲勞產生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駕駛員疲勞的表現形式,可以通過駕駛員的自我感覺或主觀體驗來反映:一是,腦供氧不足打哈欠,頭腦昏沉困倦,閉眼時間延長甚至打瞌睡。 二是,無力感。 駕駛員感到體力減弱、操作無力,方向、換擋等操作主動性下降。三是,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視覺模糊、視野變窄、聽力下降,感覺器官的功能發生衰退或紊亂,對外界信息反映遲鈍,容易造成判斷失誤。 四是,操作能力下降。 動作呆板不協調不到位,容易出現操作失誤。
引起駕駛員疲勞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
2.1 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勞
有關專家認為15%的交通事故是由于睡眠不足引起的,而其中一半的交通事故是司機由于睡眠不足6 小時而引起的。駕駛員睡眠不足的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如晚上娛樂過度、外界干擾、患病及超長時間駕駛車輛等。
2.2 長時間駕駛車輛引起的疲勞
駕駛車輛與其他體力勞動相比,不是很重,但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 要對前后左右周圍各種不斷變化的道路和交通情況進行觀察、判斷,不能有瞬間的疏忽和松懈。 另外,長時間駕駛車輛,坐在一個固定座位上,做幾個重復單調的規定動作,從而在精神上產生困倦,身體上出現視線模糊、腰酸背疼、反應遲鈍、動作呆板的現象。
2.3 駕駛員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服用安眠、鎮痛等藥物后,會使人困倦昏沉。駕駛員飲酒后開車因酒精的作用會出現頭重腳輕、手足無力、視力減弱、昏昏欲睡的現象。
2.4 在寬直、平整的道路上長時間行駛,操作簡單,視野單調以及人體生物鐘的影響如中午飯后的1-2 小時內,凌晨的幾個小時都會出現視覺模糊、昏昏如睡的疲勞現象。
疲勞駕駛將導致駕駛員喪失安全駕駛的能力,由此引發不應該發生的交通事故。甚至造成車毀人亡的慘劇。機動車是高速運載工具,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與其他車輛、行人會產生無數的焦點和矛盾,這些焦點和矛盾需要駕駛員及時發現,正確判斷,合理操作,才能確保交通秩序的正常和車輛行駛的安全。 駕駛員駕駛車輛時應保持精力旺盛,身體良好,具有安全駕駛的能力。
根據疲勞產生的原因,消除疲勞和預防疲勞:一是,要保證充足睡眠。 睡眠是人體機能休養生息、恢復體力、減少和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駕駛員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節制不良的娛樂活動,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 二是,應控制駕車時間。駕駛員連續駕車的時間不能太長。根據身體狀況,駕車兩到三小時應注意休息一下,消除肢體疲勞。長途駕駛時,要按規定保證至少兩個駕駛員輪換駕駛。 三是,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能爆飲爆食,行車前或途中就餐不能喝酒,飯后不要立即駕車應注意稍事休息。四是,駕駛員應有自我保護意識,作為駕駛員自己本身,最清楚和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身體狀況不佳時應注意休息,不能勉強駕車。服用藥品要注意其副作用和禁忌。 平時要注重身體素質的鍛煉,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體育活動,強壯體質為預防疲勞打下基礎。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 條第二款明確規定:“過度疲勞影響安全駕駛的,不得駕駛機動車”。但是由于對疲勞駕駛的測定手段目前尚不完善,一些先進的測定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有一定困難。 疲勞駕駛尚不能明確界定,使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對它的預防管理具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目前只能采取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特定時間的巡邏監控、強化高速公路入口的管理等方法,而沒有十分有效的預防措施。 所以對疲勞駕駛的預防歸根結底還在于駕駛員本身,只有駕駛員自己嚴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規,提高個人職業道德修養,時刻保持“安全第一”的駕駛觀念,具備自我提醒、自我警示、自我調節和自我緩解、自我解除的能力,才能自覺抵制疲勞駕車行為,確保行車安全。
各級交通管理部門可廣為借鑒其他國家、地區治理疲勞駕駛的先進方法、手段,制定詳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條文,有效明確疲勞駕駛的界定,加大檢查力度和處罰;有關部門和機構應加快研制相關的測定儀器和實用化設備,像治理酒后駕駛一樣科學的治理疲勞駕駛。
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駕駛員群體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測定疲勞駕駛的手段與方法的發展和完善,駕駛員疲勞駕駛問題會有效得到治理和杜絕。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M].2007.
[2]劉風波.汽車駕駛與交通安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9.
[3]鄭安文,苑紅偉,等.道路交通安全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
[4]杜林有.提高駕駛員職業道德素質的對策[J].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