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穎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財務處,江蘇 無錫 21412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等院校更依賴于大量的不同品種的固定資產作物質保障,如房屋及構筑物、教學及實驗實訓等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體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等。因此,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對保證高校的正常運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998年起執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涉及固定資產的內容已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影響了高校固定資產信息的真實性。主要存在的弊端有:
原制度中把固定資產的標準界定為: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能獨立使用的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含)的資產。實際操作中,一方面,隨著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物資雖達到500元標準,但屬于易耗品;另一方面,存在大批同類物資,其單位價值較低但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這兩種物資均被納入固定資產核算,加大了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量。
1)圖書作為高校固定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采購環節存在商業折扣的現象,按原制度核算時,以折扣后的金額作為固定資產支出列支,而以原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價值,這就使得業務支出與現金流嚴重脫節,造成資產與權益的不平衡。
2)原制度未明確固定資產的計價問題。通常情況下,固定資產的價值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損耗,企業單位按照權責發生制和收支配比的原則,用定期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來補償這種損耗,而高校會計普遍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來進行會計核算,對非經營性資產既不計提折舊,也不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其賬面價值一直以來反映的都是歷史成本,賬面價值遠遠夸大了資產的現行價值,不能真實反映學校的資產狀況。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的虛增,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對其更新資金需求的測算,同時,不提折舊也無法直接反映高校成本信息,不能達到補償固定資產的損耗價值的目的。
固定資產的處置分為:出售、報廢、毀損、對外投資、無償調出、對外捐贈等。由于多數高校的固定資產屬于國有資產,在原制度中,對處置資產尤其是單位價值較大的儀器設備等要求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繁雜的手續加上監管的缺失常常會導致資產使用和管理部門不愿意及時對一些不需用、已損毀或超過報廢年限的資產進行清理處置,虛增了固定資產價值。
在以往的會計核算中,高校的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是分離的,各有一套核算體系,各司其職,事業財務不設“在建工程”科目,只轉出自籌基建經費,只有當工程竣工決算后才能轉作固定資產,在項目交付使用資產前,不清楚工程項目資金動態流轉情況,缺乏有效監管。而基建財務收到撥款或事業轉入自籌資金后獨立地完成自己的資金收付過程,常常會造成基建項目已完工并使用多時,而財務賬上沒有反映,使得賬面資產小于實際資產,造成賬實不符的現象。
2013年1月1日,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同時開始施行,這意味著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規范化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新制度對原制度中早已不再適用于現行高校的辦學體制甚至威脅到高校的辦學質量的一些條文做了重大修訂。其中針對固定資產的修訂包括創新引入固定資產折舊;明確規定基建數據并入會計“大帳”;突出強化資產計價和入賬的管理等等,這些修訂使得固定資產核算能更真實地反映高校的資產信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提高了固定資產計價標準。
提高了分類固定資產計價標準,即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1500元以上,其他資產單位價值在1000元以上。另外,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固定資產定義,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于本單位的固定資產目錄、具體分類方法,作為進行固定資產核算的依據。固定資產分類標準的修訂大大提高了資產質量和會計信息質量。
2)明確了固定資產的計價方式。
新制度規定固定資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其實際成本入賬,因此,對于圖書類固定資產,可按照扣除商業折扣后的實際成交價入賬,這樣就使得資產的流入流出能同步得到體現。
對于為增加固定資產使用效能或延長其使用年限而發生的改建、擴建或修繕等后續支出,新制度要求先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完工交付使用時轉入固定資產成本。
另外,為了核算固定資產的增加、減少和攤銷,以真實反映學校的資產狀況,新制度還增加了“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取消使用“固定基金”科目。資產增加時,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實際出售、調出、捐出時,按照處置固定資產對應的非流動資產基金,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待處置資產損溢”科目。
引入折舊是這次制度修訂的最大亮點,將權責發生制原則融入到事業會計核算體系中,使高校經濟活動效果得到正確的反映。新制度將除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和檔案、動植物、名義金額計量資產以及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除外)、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按規定單獨估價入賬的土地外的固定資產均納入計提折舊的范圍。計提折舊有利于高校更精確地測算其更新資金的需求,對沒有經濟創收的部門,學??梢园春硕ǖ恼叟f額編制預算,對有創收的部門,學??梢砸杂嬏嵴叟f的方式參與創收部門收入的分配。
3)完善了資產處置的財務核算。
新制度要求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盤點,對于固定資產盤盈、盤虧或者報廢、毀損,應當及時查明原因,按規定報經批準后進行賬務處理。對盤盈的固定資產,按照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確定入賬價值,上述價格無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入賬,不再按照重置完全價值計價。增設“待處置資產損溢”科目,用于核算盤虧、毀損或者經批準允許報廢的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清理過程中的殘值收入及清理費。
4)將基建數據并入事業會計“大賬”。
新制度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事業單位已經發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種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擴建、修繕等)和設備安裝工程的實際成本。高?;窘ㄔO投資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外,至少按月在事業會計“大賬”中的“在建工程”科目進行核算。將基本建設納入高校事業會計核算,有利于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全面、完整反映高校預算執行情況,建立統一財務核算平臺,有利于防止資產流失和防范財務風險。
[1]楊朝瓊.關于高校固定資產核算引入權責發生制若干思考[J].財會月刊,2009(4):31-33.
[2]孫虹.試論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的趨同性[J].教育財會研究,2008(1).
[3]財政部,教育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試行)[S].1998.
[4]朱鴻眉.高校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一體化問題的探討[J].教育財會研究,2008(1).
[5]宋丹.論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研究,2010,11(10):127-129.
[6]財政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