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蕊 易春秋 陳 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青島校區,山東 青島 266041)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是科學發展觀的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化,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合。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29次提到生態,12次提到生態文明,報告將生態的內涵從過去的生物生態、污染生態上升到現今的人的生態、系統生態,上升到生產關系、消費行為、體制機制、上層建筑和思想意識高度,上升到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穿針引線、合縱連橫的高度,這標志著中華民族生態振興轉折點的到來。海洋是地球和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發展海洋經濟是世界的潮流,是我國的強國戰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海洋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的狀況對整個人類的生活質量乃至生存狀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生態文明”第一次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國內對有關生態文明研究可謂風生水起、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其中對“生態文明”的內涵的界定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總結世界主要海洋國家和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歷程,統籌謀劃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戰略抉擇,充分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十八大報告宣示要“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列并舉。這不僅是一種新的提法、一種新的表述,更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念的成熟與完善。這種成熟、完善的治國理念,必將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走向和諧幸福,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深入實施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大力推進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快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海洋服務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文化產業,積極培育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進一步推進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升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在海洋產業中的比重,加速海洋高技術產業集聚、輻射和擴散。
深入開展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探索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在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積極探索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科學制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發展規劃,保障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資金需求。盡快制定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評估辦法,加強對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科學引領和規范實施。
開展重點沿海地區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削減主要污染物入海總量。大力推進各類海洋保護區選劃、建設與規范化管理,嚴格保護典型性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提高濱海濕地、海島植被覆蓋率。加強海洋行政監察執法工作,堅決打擊各類海洋違法違規開發活動。
繼承和發展傳統海洋文化精華,發展具有新時代特征的現代海洋文化,謀求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的海洋文化觀。深入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重點建設海洋保護區、海洋公園等海洋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提高公眾投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努力形成關心、珍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海洋生態文明理念。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必須緊緊抓住海洋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為實現海洋經濟協調發展、海洋產業合理布局、海洋生態和諧美好注入強勁動力。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海洋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在開發利用海洋的過程中,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充分尊重海洋的自然規律,以海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不斷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和綜合利用效率,促進人與海洋的長期和諧共處,最終實現海洋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但隨著海洋開發的力度不斷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這樣的形勢下,抓緊調整海洋經濟結構,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形成節約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和有效保護海洋環境的發展方式,就成為實現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期盼的客觀需求。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群眾對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進一步美化生活環境有了新要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切實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盡快扭轉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努力構建和諧的人海關系,使海洋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藍色家園。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升海洋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改善海洋環境質量為主攻方向,推動形成節約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和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海洋生態文明意識,力爭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上取得新進展,在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要堅持陸海統籌的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陸海統籌的海洋發展戰略。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陸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陸域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海洋經濟的拓展和提升,兩者之間互為依托、相互促進。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堅持陸海統籌,努力在海域與陸域開發上做到定位、規劃、布局、資源、環境、防災等六個方面相互銜接。堅決防止人為割裂陸海間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和功能定位的內在聯系,不計代價地盲目開發海洋。
二是要堅持“五個用海”的總體要求。堅持規劃用海,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區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堅持集約用海、堅持生態用海、堅持科技用海、堅持依法用海,進一步完善海洋開發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依法審批用海,堅決查處違法用海、違規批海。
三是要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工作方針。一方面,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現實決定了必須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用發展的辦法去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仍然較大,海洋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求得短期的發展。因此,必須統籌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系,將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方針貫穿于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