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先
(伊犁犁能煤炭有限公司,新疆伊寧835000)
論如何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王俊先
(伊犁犁能煤炭有限公司,新疆伊寧835000)
煤礦行業是我國高危行業之一,煤礦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一旦發生煤礦安全事故,就會影響正常生產,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必須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以保障安全生產方針和原則的貫徹落實,確保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
煤礦;安全生產責任制;可持續發展
煤礦行業是我國高危行業之一,煤礦生產一旦發生事故,除了影響正常生產外,輕則造成巷道堵塞、人員受傷,重大安全事故(如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等)還會釀成群死群傷慘劇。我國黨和政府一貫重視并深切關注煤礦生產的安全問題,提出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明確了安全生產在煤礦企業發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還提出了“管理、裝備、培訓并重”的原則,進一步為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日常煤礦開采過程中,常常由于受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安全生產方針和原則不能得到有效貫徹落實,以致造成安全事故頻發。因此,必須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以保障安全生產方針和原則的貫徹落實,確保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關于宏觀體制:首先應明確國家安監總局在煤礦安全生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讓企業懂得國家監督體現了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高度重視和責任,安全生產強制性條例是實施安全生產的保障,并從根本上制約了企業和個人對安全管理的思想和行為。從近年來對私挖亂采和越界開采,以及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小煤礦的治理情況來看,盡快落實地方政府的煤礦安全監管職責至關重要,各級地方政府應認真落實煤礦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促進煤礦安全法制、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等各項要素盡快齊全和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也是安全生產管理的基本單元;只有每個企業重視安全,安全投入充實,安全管理到位,全國的安全生產才有保障。《安全生產法》規定:企業法人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進一步明確地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個人,企業也應把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每一位員工。(2)關于企業內部體制:安全管理職能需要設置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才能得以發揮,但實際往往是: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的單位安全管理機構健全,而未發生過安全事故的單位管理機構就很弱,甚至沒有。因此,務必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杜絕因事故而設安監機構的不正常現象。
煤礦企業領導務必明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各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一經建立起來,就必須讓每個部門、崗位和個人明確自己的安全責任并落到實處,在執行中不斷予以充實和健全。
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責任制各不相同,且不是獨立的,相互間存在緊密聯系;在企業內部,有上級對下級的管理,也有下級對上級的監督,還有職能部門的指導和監管。在對外關系上,有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煤礦安監局,國土資源局和煤炭行業管理部門之間的責任聯系,所以,必須以系統的觀點看待責任落實問題。責任體系的落實必須有相應的考核和獎罰措施作保證,否則責任制就會變成一紙空文。現實生活中因私人小窯越界亂采引發的重大安全隱患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主要就是煤礦安監局、國土資源局、地方政府等國家機關責任不明、監管不力造成的,必須盡快徹底解決。
安全裝備是安全生產的物質保障,煤礦建設和生產必須嚴格按照“三同時”要求進行落實。由于歷史原因造成裝備欠缺的,應盡快補充完善;安全裝備的設計和建設務必做到以下四點:(1)設計落實。礦井安全設施的設計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規范,符合煤礦生產建設規模需要,盡量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并嚴格進行審批。(2)施工落實。安全設施必須嚴格按設計圖紙和施工規范施工,加強施工質量管理,按規范嚴格驗收。(3)資金和物資落實。安全設施建設必須建立專項資金,及時采購物資,專項資金和物資不準挪作他用。(4)組織落實。國家《安全生產法》規定,企業法人是落實安全設施的負責人,必須認真組織協調職責,確保安全設施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在激烈竟爭的煤炭市場中,煤炭企業應重視建立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和控制機制,以利于及時辯識與煤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危害,為風險評價和控制提供信息,為持續改善煤礦職工安全健康管理提供衡量基準。煤礦行業具有特殊的風險特點,更有必要及時進行嚴格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從而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遏制煤礦安全事故多發的勢頭。煤礦行業的主要風險特點是:(1)生產空間狹小,在采掘、運輸或其他活動中都可能存在砸、扎、磕、碰、刺等危險因素。(2)受強制通風影響,礦井口通風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將對井下各項安全生產工作造成重大影響。(3)煤礦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高能量機械設備,作業人員密集,一旦機械能量失控,很容易發生重大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這些事故可能的類別是:瓦斯爆炸、煤塵爆炸、火災事故、透水事故、頂板和地壓事故、中毒窒息事故、機電事故,以及其它事故。(4)事故救援困難。由于礦井生產環境的特殊性,一旦發生事故,受災人員的逃生和救護人員的進入都會受空間和場所的限制而十分困難,再加上各種危險因素本身的復雜性和關聯性,極易發生連鎖反應事故。
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應覆蓋礦井全部的生產系統和輔助系統,包括采掘、通風、粉塵防治、煤與瓦斯突出、防火滅火、防治水災、提升運輸和空氣壓縮、爆破、電氣、救護等系統。在建立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控制機制時應按下述步驟進行:劃分作業活動、識別危害、確定風險并確定風險是否可以承受、制訂風險控制計劃、評審計劃的可行性和充分性等。這個階段必須考慮的因素主要有:應考慮常規和非常規活動,如井下設備檢修、裝置情況以及維護、裝置啟動或電源、通風設備關停期間的井下狀況等;應把人的失誤作為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要考慮作業場所和庫房內備用的物品、裝備的質量和過期老化的因素,尤其是在煤塵、瓦斯爆炸礦井使用過的各類用電設備、用電保護裝置和機械設備等。
控制措施大致有:安監人員培訓;礦井現場和庫房管理;貫徹落實《煤礦安全規程》中相關法律法規、制訂和完善本礦井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體系,并檢查落實情況;建立完善的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應急救援系統的響應機制;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現場安全管理是企業安全管理的關鍵和最終歸宿,其它各項機制的目的都要落實到現場管理中。煤礦職工是作業現場中安全工作最基本因素,他們有一定的經驗,可隨時發現和消除作業中出現安全隱患。
按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班組長擔負著現場生產和安全雙重任務,是現場管理中重要的領導者和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組織者。安全職能部門具有內部安全執法的權力,他們常到現場檢查,善于發現現場安全管理上的不足并督促改進工作;安全大檢查可以全面排除安全隱患,研究和解決重大隱患和安全問題,煤炭企業領導應堅持定期和不定期安全大檢查制度,防患于未然。
從某種意義上說,事故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建立完善的事故救援體系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盡快消除事故影響、恢復正常生產。為使預案適應變化著的生產實際,一般每半年應修改一次。還應加強對職工應急救援方面的培訓,使他們學會自救和互救。
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