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茹
(赤峰市翁牛特旗離休老干部醫療服務中心,內蒙古 赤峰024000)
1 2例不典型川崎病臨床表現
牛芳茹
(赤峰市翁牛特旗離休老干部醫療服務中心,內蒙古 赤峰024000)
對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間收治的12例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表現進行總結和分析。結果發病年齡多為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男孩發病率高于女孩,臨床表現多為發熱大于5天并伴咳嗽,均有冠狀動脈損害。結論:不典型川崎病亦多發于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早期進行冠狀動脈超聲檢查利于早期診斷。
不典型川崎病;臨床表現;兒科
2010年3月~2013年3月間赤峰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2例病例,其中男8例,女4例,男女之比2:1,年齡分布為6個月至5歲,其中6個月至3歲10例,3歲至5歲2例。
不典型川崎病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班推薦的川崎病診斷標準[1]。并除外EB病毒,肺炎支原體,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12例患兒均送檢血常規,尿常規,CRP,ESR,心肌酶,肝功生化,做心電圖,心臟超聲,X線檢查。
2.1 赤峰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2例患兒中均表現為持續發熱大于5天并伴咳嗽,發熱多為中等度發熱,咳嗽不劇烈,僅2例有雙眼球結膜充血,2例頸部淋巴結腫大大于1.5cm,1例有楊梅舌。全部病例均有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擴張標準參照參考文獻[2-3]。血沉及CRP均增高,白細胞升高4例,占33.3%;血紅蛋白88~100g/l,10例,占83.3%;血小板升高8例,占66.75%。X線表現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
2.2 治療:所有病例均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用量為1g/kg,5~6小時輸入,每日1次,共2日。同時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11例患兒在IVGG后當日體溫下降,第2日體溫正常。1例患兒IVGG后第3天體溫一過性38℃,未用退熱藥自行降至正常。咳嗽癥狀亦隨之好轉消失,IVGG在發熱6~8天使用,住院10~12天復查心臟超聲9例正常,3例出院1個月正常。阿司匹林于熱退后3日減為5~10mg/kg.d口服至冠狀動脈正常,總療程6~8周。
川崎病(KD)又名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是全身血管炎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熱性發疹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但發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區域性及明顯季節性,年齡分布4歲以下者占80~85%,死亡率0.5%左右,復發率占2~3%,同胞發病率占1~2%。大量流行病學及臨床觀察表明,川崎病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而且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TSST),鏈球菌致熱外毒素(SPE)等微生物毒素類超抗原和細菌熱休克蛋白(HSP)65抗原模擬宿主自身抗原的致病作用可能在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病程早期為全身微血管炎,約5日表現為冠狀動脈內膜炎,10日左右波及全層動脈,約12日部分病例在急性期形成冠脈瘤,急性期后可有冠狀動脈瘤血栓形成,內膜異常增厚,鈣化,血漿成分侵潤,肉芽增生,繼而機化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閉塞或血管再疏通。為小兒時期并發心血管并發癥的主要疾病,10天內未經及時治療者冠狀動脈病變達25%~40%。典型川崎病不難診斷,川崎病(KD)如本組病例大部分僅表現發熱,咳嗽,而無川崎病(KD)的手足硬性水腫,不定行皮疹,口唇潮紅等典型表現,如無臨床經驗很難確診,容易誤診漏診,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故臨床有持續發熱不退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特別是發熱大于1周者應警惕不典型川崎病KD[4],早期給予心臟超聲檢查,檢驗血ESR,CRP,血常規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并發癥。在治療過程中有IVGG不反映(是指發病3~9天內大劑量IVGG后發熱仍持續48小時以及CRP、WBC等檢查未顯著改善者)應重復IVGG;糖皮質激素;烏司他丁;抗細胞因子療法等治療。總之首次IVGG不反應者占15.4%,重復使用仍不反應者為7.5%,預后不良。
為提高對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認識,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早期進行冠狀動脈超聲檢查利于早期診斷。
[1]全國小兒心血管學習班講座講義.川崎病和心血管并發癥[M].5版.日本川崎病研究班,2002,2.
[2]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11-213.
[3]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98-704.
[4]劉躍梅.江西省贛南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教授[N].大眾衛生報,2003-12-25.
注:
①病例來源:赤峰市第二醫院檔案室.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