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茜
(四川 成都 635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無形財產的知識產權也得到發展,知識產權在人們的財產構成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如今,離婚案件中夫妻財產分割的焦點往往集中于對知識產權的分割,因為知識產權能夠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利益,如知識產權的所有人可以通過部分或全部轉讓知識產權的財產權而獲得轉讓費,還可通過授權許可他人使用,獲得授權許可費等。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財產的特殊權利,知識產權有著自身的許多特殊性。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具有財產權和人身權雙重性質。筆者認為知識產權的特殊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知識產權的人身權是以一方個人的名義所有,是知識產權人專有的,并不因為婚姻關系而發生共有;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中部分的財產權帶有人身屬性,是知識產權人所專有的,在實際案件中難以分割。
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包括既得財產權與期待權。既得財產納入夫妻共同財產爭議不大,但期待權所轉化的利益是否屬于共同財產,理論上爭議較大。
從我國司法實踐情況觀察,實踐中主要有三個難點問題:一是,財產期待權的歸屬,換句話說即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知識產權,還未實現的經濟利益;二是,婚前創作的智力成果而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經濟利益的歸屬;三是,具有很高知名度并能帶來巨額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1]
我國新《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知識產權的收益是夫妻共同財產。[2]這樣的規定難免顯得過于原則。知識產權財產期待權的歸屬沒有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中指出:“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歸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另一方予以適當照顧。”[3]這條規定考慮到夫妻之間利益的平衡,有所進步,但鑒于原有立法規定的欠缺,這樣的解釋也顯得有點避重就輕,法官自由裁量空間過大,標準不統一。[4]新《婚姻法解釋(二)》規定,知識產權的收益是指實際取得或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5]《婚姻法解釋(二)》相對于《若干意見》大大前進了一步,把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也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對待,在離婚時可以進行分割,但并沒將未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包含在知識產權的收益內,導致實務界和理論界對此產生了激烈的爭議。知識產權轉變為現實的財產性收益或可以明確的財產性收益需要相應的條件,有時間上的差異性,往往離婚時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所獲得的知識產權還沒有產生明確的,可以獲得的知識產權收益。但并不是說這樣的知識產權將來就不會產生財產性利益,只是時間的早晚,這樣的知識產權屬于期待性收益,是一種期待權。將該期待性收益歸屬夫妻一方所有,與我國新《婚姻法》的規定精神是相違背的。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間基于智力勞動所得的知識產權的經濟性收益,無論是既得的收益還是期待性收益,都應該和有形財產一樣,歸屬于夫妻雙方共同所有,才符合我國新婚姻法精神。[6]筆者認為夫妻一方婚內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尚未產生明確可以取得的知識產權收益,作為一種期待財產性利益,是因知識產權的獲得所產生的期待財產性利益,知識產權人對此享有期待權,一旦將來條件成熟時,就能取得現實的財產性收益。在夫妻離婚不把知識產權的收益期待權規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對于非知識產權人一方是不公平的。
知識產權保護的是智力成果的創造人,是法律賦予創作人對其智力成果享有的權利,包括人身權與財產權。人身權與知識產權是不可分割的,婚姻法應當明確知識產權歸創作方所有。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知識產權,考慮到在婚姻存續期間,以家庭整體投入而換取的個人權利,故知識產權的收益應當是夫妻雙方共同所有,包括既得權和期待權。
(1)對可以分割的知識產權進行折價分割。如夫妻共同共有的商標、商號以及專利,均可以考慮進行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然后由取得知識產權的一方給付對方一定折價款。當然,也并不妨礙在夫妻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在婚后仍保持共同共有的關系。
(2)行使財產期待權請求權。對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產生的知識產權收益的期待權,在離婚時無法確定具體的經濟價值的,可以允許夫妻雙方在離婚時暫時不予分割,但一方對另一方處分知識產權取得的收益享有請求權,該請求權的標的應當是收益扣除知識產權的維持費用后的余額。比如,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已經和出版社簽訂了合同,關于稿酬的約定也是明確具體的,如果離婚時還沒有實際拿到這筆稿酬,該稿酬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從出版物的特點來看,一部著作從出版到稿酬的支付,有一個時間差。雖然實際取得稿酬可能會在離婚后某個時間,但這并不能改變財產的歸屬,即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7]。
(3)建立法定補償制度。期待權保留容易在日后引起爭議,因此當事人可以選擇在離婚財產分割時一次性解決爭議。法定補償制度的建立則有利于解決這樣的難題,該制度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對另一方有隱性的付出或投資,或者夫妻共同財產,一方的財產轉化為一方的財產期待權時,一方有權要求受益方給予補償的制度。法定補償的具體金額,可以根據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計算,立法可以設定最高額限制。[8]當然也可由雙方當事人協商決定。
離婚時知識產權的分割帶來了很多理論與實踐問題,筆者沒有從知識產權基礎理論入手討論,而是直接采用“知識產權本身”這一概念,選取與實踐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展開分析。通過多角度的論證,肯定了知識產權的財產權本身可以成為夫妻共有財產,并對離婚時具體的認定與分割提出筆者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對知識產權法和婚姻法的完善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蔣月.婚姻家庭法前言導論[M].科學出版社,2007:191.
[2]婚姻法.(2001)第 17 條第(3)項規定[S].
[3]陳葦.婚內所得知識產權的財產期待權之歸屬探討[J].現代法學,2000.
[4]筆者以為,在夫妻財產制度中對知識產權的規定應當與知識產權的特殊性相適應,既考慮到配偶一方為婚姻所付出的成本,保護其合法的共有權利,又不妨礙另一方對知識產權合法的專有權利[P].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第十二條.知識產權的收益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者已將明確可以取得的收益.
[6]陳葦.婚內所得知識產權的財產期待權之歸屬探討[J].現代法學,2000.
[7]黃松有.婚姻家庭司法解釋實例釋解[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8]筆者以為,法定婚姻補償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平衡夫妻雙方的利益,保護利益受損方,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體現保護弱者的原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