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華
(四川省美姑縣巴普林場,四川 美姑616450)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幅員面積2573km2,36個鄉鎮,291個村,14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98萬人,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是一個集少、邊、山、窮的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和典型的彝族聚居縣。
該縣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總面積達144235.7hm2,占幅員面積的56.06%,全縣有林地面積74804.6hm2,占林地的51.89%;灌木林地50833.7hm2,占林地的35.22%;疏林地1260.2hm2,占林地的0.87%;未成林造林地2206.6hm2,占林地的1.53%;無林地16065.8hm2,占林地的11.33%。全縣有林地覆蓋率29.8%,森林覆蓋率50.01%。活立木蓄積量786.98萬m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資源分布廣、蓄積多,天然林面積達4.05萬hm2,占有林地面積的63%。近幾年來,美姑縣林業以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三大工程建設為契機,以創建林業大縣為目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林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2012年實現了連續33年無森林火災的目標,農民人均從林業中的收入達850元。
該縣現有耕地面積2.473萬hm2,其中大于25°的坡耕地1.466萬hm2。沙化耕地0.297萬hm2(其中嚴重沙化耕地0.1萬hm2)。
盡管美姑縣林業產業發展已取得較好成效,但由于起步較晚、投入不足、機制不活等原因,“大資源、小產業”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不能適應該縣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其主要問題如下。
(1)抓林業產業認識不到位,重生態建設,輕產業發展。沒有深刻理解“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內涵和辯證關系,沒有把林業產業發展擺在突出的位置來抓,林業產業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中,工業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林業產業發展滯后,林業對農民增收和GDP貢獻率較低。一方面,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兩大工程實施以來,林業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林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大效益的比例結構也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占全縣55.48%的林地資源沒有相應的GDP貢獻率,農民從林業中獲得的收入也只占農民純收入的30%。
(3)發展水平不高,社會效益低。從資源看,全縣商品林近40%為低產低效林,核桃、花椒等經濟林管理粗放,單株產量低且大小年嚴重,產量不穩,無加工企業,附加值低,社會貢獻率低。
(4)機制不活,管理粗放。基地建設與林農缺乏良性互動機制,利益聯系不緊密。無林業專合組織,林地林木流轉盲目無序,沒有建立評估機構和交易平臺。
(5)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投入機制。美姑縣林業產業的投入目前只依靠向上爭取的項目投資,沒有形成政府、企業、農戶、金融等全面多方面投入機制。
(6)管護管理不到位。沒有形成“三分造,七分管”的意識,重造輕管,造林后不進行施肥、除草、松土、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使造林成效難以盡早實現。
(1)林業資源豐富。美姑縣地形多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宜林荒山1.33萬hm2,適宜大量發展木質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濟林和生物質能源。
(2)發展潛力巨大。美姑縣林業產業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優勢比較明顯,是綜合效益好的生態經濟型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木材和林產品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同時,生態旅游已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主要形式,生態產品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短缺的產品之一。美姑獨特的山水不僅孕育著世界珍寶——大熊貓,還有保存完好的彝族畢摩文化更顯古老、神秘。神奇的人為景觀和獨特的自然景觀極具開發生態旅游的潛力。此外,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適應節能減排和確保糧食安全,發展非糧生物質能源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3)發展機遇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將是美姑縣林業產業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發展林業產業作為“三農”的重要內容,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年來首次以中央名義召開了林業工作會議,確立了林業的“四個地位”,賦予了林業“四大使命”。“四個地位”是: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即: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經。省委、省政府在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中,將發展林業產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開創農村改革、建立現代農業的基礎和載體。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林農和社會各界造林、護林積極性,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向林業流動,推進林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為林業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工作思路,堅持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助農增收為目標,突出重點,區域布局,大力推進特色戰略,逐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具有美姑特色的林業發展新路子,提升林業產業競爭力,加快林業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滿足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需求,為美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以創建林業大縣為總目標,通過深化改革,強化保護,合理利用,依托三大工程,進一步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形成完備的生態體系和發達的產業體系,實現生態和諧,山川秀美,林茂糧豐畜旺。
(1)在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區,以大力發展經濟林和速生豐產林為主,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建立核桃、花椒、油桐、蠟蟲等四大經濟林基地和楊樹、榿木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
(2)在海拔2000~2500m的二半山區,以發展核桃等經濟林木和楊樹、樺木、華山松、云南松等速生林以及馬桑等薪炭林為主。
(3)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寒山區,以建設生態防護林為主,結合天保工程,大力營造冷杉、云杉、日本落葉松等生態防護林,并加強封山育林,有效保護森林資源。
4.4.1 林業生態建設
(1)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在保護管理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開展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0.73萬hm2,森林撫育0.67萬hm2,封山育林2.13萬hm2,森林管護14.67萬hm2。
(2)退耕還林工程:在繼續鞏固完善0.61萬hm2退耕還林和0.62萬hm2配套荒山造林、0.1萬hm2封山育林的基礎上,積極爭取退耕還林計劃,完成1.33萬hm2退耕還林,把該縣25°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3)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除加強對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外,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全縣野生動植物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4.2 林業產業建設
(1)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項目。①核桃基地:建設核桃基地3.33萬hm2,新建核桃基地3.2萬hm2,低產林改造0.13萬hm2。②花椒基地:建設花椒基地0.33萬hm2,新建花椒基地0.2萬hm2,低產林改造0.13萬hm2。③蠟蟲基地:低產林改造蠟蟲基地0.03萬hm2。
(2)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項目。新建楊樹、榿木等速生豐產林基地0.667萬hm2。
(3)森林生態旅游。以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為基礎,開發椅子河壩、畢古攔龍、大風頂、黃茅梗等景區。
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以美姑為代表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能通過林業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促進林農脫貧致富,達到富民興縣的目標。
[1] 涼山林果業科普叢書編委會.核桃栽培技術[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2] 爾日呷鐵,海來魯也.美姑縣無公害核桃生產實用技術手冊[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