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杰,蘭張麗,覃惠莉
(廣西柳州市林業局,廣西 柳州545001)
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環境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種植和養殖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構建和諧穩定的復合林農業系統,或開展其他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以取得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發展林業生產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1]。其內涵是發展農林復合經營,以生產多種木質與非木質產品為經濟形態。林下經濟的外延還應包括利用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開展諸如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觀光采摘等多項活動,以滿足社會需求而發展的林業經濟。
根據以上定義,林下經濟還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林下經濟是指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景觀資源,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生產經營。狹義林下經濟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開展林下種植、養殖等主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林下經濟主要有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和林下旅游4大類型。目前在柳州市主要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林下種植是指根據不同林分間光照強度不同及各種作物的不同需光特性,利用林下空間種植相對耐蔭的經濟作物。
(1)林菌模式。利用林蔭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以林地廢棄枝條為部分營養來源,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香菇、靈芝等食用菌。
(2)林藥模式。在毛竹、杉木等林地空間內種植草珊瑚、小葉紫珠等中草藥。
(3)林花模式。在林下種植蘭花等花卉。
(4)林油模式。利用尚未郁閉的幼林地種植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
(5)林果模式。在林下種植西瓜等水果。
林下養殖包括林畜養殖、林禽養殖以及林下特種養殖等[2],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養殖的家畜、家禽種類,進行合理養殖的一種循環經濟模式。
(1)林畜模式。林下養殖肉牛、生態土豬、山羊等。
(2)林禽模式。林下放養土雞、林下肉鴨旱養等。
(3)林下特種養殖。林下養殖梅花鹿等。
林下產品加工是指利用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林下產品的初加工。
(1)山野菜采集加工模式。竹筍、蕨菜等原生態食用植物的采集加工。
(2)工藝編織模式。編織竹藤工藝品、家具等。
林下旅游是指林下經濟與生態旅游經濟有效結合衍生出來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1)生態農莊模式。利用鄰近城市的一定地域森林風光,在林地上建生態農莊,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等服務。
(2)森林生態旅游模式。依托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發展森林觀光旅游。
3.1.1 區位優勢
柳州市位于廣西中部,是廣西的工業重鎮。廣西東臨粵港澳臺等經濟發達地區,南接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各國等高速發展區域,西靠云貴川,北抵長江中下游,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處于我國南方開發區(華南經濟圈)與大西南待開發區(西南經濟圈)的交匯帶,是經濟高梯度地區和經濟低梯度地區的連接地帶,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柳州市特殊的區位優勢為林下產品市場的空間擴張和對外貿易造就了便利的條件。
3.1.2 地理優勢
柳州市南部屬桂中盆地丘陵地帶,北部屬云貴高原與湘桂低山丘陵過渡地帶,境內主要河流有柳江、融江、貝江、龍江等西江水系一、二級支流,著名的元寶山海拔2081m,為廣西的第2高峰。氣候屬中亞熱帶類型,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全境氣候溫和,夏長冬短,熱量豐富,雨水充足,濕度較大,土壤發育完整、肥沃而富含有機質,酸堿度適中,年均氣溫為20.6℃,年均降雨量為1425mm,年均蒸發量為1419mm,十分適宜發展林下經濟。
3.1.3 資源優勢
柳州市林業用地面積128.76萬hm2,占總面積的68.7%;森林面積為117.11萬hm2(含灌木林),森林覆蓋率達到62.6%,森林資源總量排在廣西全區第4。林地面積廣闊的優勢決定了林下經濟產業在發展中具有較大的選擇性和發展空間。
3.1.4 政策優勢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林下經濟,2012年中央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柳州市人民政府自2010年開始全面布置林下經濟發展工作。2012年,柳州市制定了《發展林下經濟“百萬林農千元增收”工程實施方案》,作為該市“十二五”期間林下經濟的指導性文件。2012年自治區財政安排了6000萬元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全區的示范項目建設,柳州市也已計劃在2013年度安排200萬元用于市級林下經濟示范項目建設。市轄各縣成立了林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相應安排資金扶持。
至2012年9月30日,柳州市當年完成林下經濟產值13.22億元,其中林下種植完成1.42億元,林下養殖完成7.75億元,森林旅游完成2.22億元,林下產品加工完成1.83億元。目前比較成功、在一定范圍內起到明顯示范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杉木林下種植靈芝示范。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懷寶鎮等地。在地形平緩、立地條件較好的杉木林地種植野生靈芝菌,不僅生產成本低,而且產品質量好,產量高,利潤大,同時有效促進了林木生長。現已發展到133.3hm2,年產值3000多萬元。
(2)毛竹林下種植草珊瑚示范。位于鹿寨縣拉溝鄉,融安縣雅瑤鄉、大將鎮、板欖鎮、大坡鄉等地。充分利用毛竹林下適宜的光照和濕度條件套種草珊瑚,同時通過對草珊瑚的施肥、澆水、松土,促進了毛竹的生長,實現了以種養林的良性循環。
(3)蜜桔林下種植食用菌示范。位于柳城縣太平鎮。利用蜜桔林下的空地和良好遮蔭可直接擺放栽培袋種植香菇、姬菇和金針菇等,實現經濟林的立體綜合開發。
(4)桉樹林下放養土豬示范。位于鹿寨縣鹿寨鎮。以良種豬改良本地黑豬,在林地套種紅薯,薯藤作為豬的主要食料,實行“生豬滿山跑”的全生態野外放養。生豬價格可達普通生豬的6倍以上。
(5)桉樹林下肉鴨旱養示范。位于柳北區。完全改變了有水才能養鴨的傳統肉鴨飼養模式,中央電視臺第七套節目《致富經》欄目曾作過報導。
(6)林下土雞放養示范。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融安縣大坡鄉、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等地。利用林地有油茶林、毛竹林、杉木林等,以本地土雞為飼養品種。
(1)缺乏科學、系統、深層次的研究,科技力量薄弱。林下經濟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缺少各方面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系統深入的研究,對區域分布的合理性、種養密度的科學性缺少可操作的科學和技術規范。在林下種養過程中,尤其是在養殖方面,農戶大多數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模式比較單一,缺少高附加值的經營模式。群眾對科學種養技術掌握不夠,缺乏科技支撐,致使種養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2)規模小,分散經營,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由于仍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農村沒有成立專業合作社,更沒有專業的行業協會。農民經營過程中以“單打獨斗”為主,難以形成規模。由于缺乏專業的行業協會,養殖和種植戶的市場信息不靈通,在種養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在產品經營中,大多數只能坐等外地經銷商上門收購或市場零售,效益得不到較好保障。
(3)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品牌意識不強。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農民,外聯國內外市場。龍頭企業的經濟勢力越強、牽動能力越大,其開拓市場、引導產業開發、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越強。但目前柳州市林下經濟龍頭企業數量很少,創品牌意識不強,較大程度上影響著林下經濟的發展。
(4)缺乏品種研究,種苗供應不足。目前不管是林下種植還是林下養殖,其種苗供應基本還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由于林下種養殖都是發展“土”貨,農民一般就用本地品種繁育種苗,缺少品種的馴化和提純,影響產量和經濟收入。種苗供給不足也制約了林下種養殖的發展。
(5)政府補貼項目經費難以統籌使用。財政給予的林下經濟項目補助資金以直補農民為主,而資金一旦分散,難以形成拳頭效應,不利于發展壯大。
(1)確定合理的林下種養密度。合理的林下種植養殖有助于林地小環境的穩定,促進林木苗木的生長。合理的林下放牧和養殖有助于林地小環境的穩定,適度的放牧還可以有效增加林下物種的總數,提高林下物種豐富度。林下養殖有利于減少林下凋落物的現存量,有的將凋落物破碎后使之容易分解或者被踏入土壤。畜禽適度的踐踏能夠埋實種子,有利于種子吸水萌發和出苗,適度放牧有利于增加土壤種子庫物種多樣性[3]。如果盲目發展林下經濟則會對森林資源、林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表現為:林下種植在坡度較大區域會加大水土流失,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與農藥會造成污染,種植過程中對林地進行清理會造成樹木幼苗受損。在林下放牧和養殖,畜禽的啃食和踐踏能夠導致林下植被特別是幼樹的機械損傷,可直接導致林地表層土壤結構和土壤含水量等方面的變化[4]。在林下種植作物,應當根據林內環境合理確定種植地點和密度,除了改善林分衛生狀況的清理外盡量不砍伐林木;林下養殖應根據區域性林地特點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區域,根據生態環境承載量科學確定林下養殖區域的密度上限和養殖總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2)壯大龍頭企業,扶持帶動農戶。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集中力量,引進和培育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大力扶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努力營造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支持企業以產權為紐帶,開展多形式的資產重組。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林產品、林下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對具備發展潛力、符合貸款條件的成長性企業,金融機構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給予貸款支持,財政部門應給予相應的貸款貼息,培育和扶持一批林下經濟產業化龍頭企業。
(3)打造綠色品牌,提升競爭優勢。市場競爭力是產業發展的前提,品牌則是市場競爭力的基礎。要實現林下經濟大發展,必須實施品牌戰略。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林下經濟產品最顯著的特色就是“綠色有機無公害”[5],這是其區別傳統種養業的最大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必須打造綠色優勢品牌。
(4)在一定區域內實行統一供種苗。組織科研力量或是企業對本地的品種進行改良,由專門的企業進行種苗的工廠化生產。比如融水的“靈芝谷”改良元寶山野生赤芝、鹿寨“六老山生態豬場”以陸川豬與本地土黑豬雜交,等等。政府應加大對此類企業的政策扶持,使之能在一定區域內統一向農民提供優良種苗。
(5)引導企業、合作社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尤其是林下養殖,必須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集成林地養殖管理技術、輔料添加技術、生長速度調控技術、上市前肥育技術、疫病防控技術、牧草配套生產技術、配套棚舍建設技術、生態安全飼料生產技術,等等。制定林下養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實施產品標準化生產。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打造優良品牌。
(6)加強產業鏈開發研究。林下產業涉及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等諸多環節,故而林下產業面臨的競爭不只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競爭[1]。政府應組織多部門專家開展林下產業鏈和市場發育等方面的研究,鼓勵社會資金在林下產品精深加工方向的投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拉長和拓展林下產業鏈,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1] 翟明普.關于林下經濟若干問題的思考[J].林產工業,2011(3):47~52.
[2] 劉美麗.林下經濟模式及綜合效益[J].林業實用技術,2007(4):37~38.
[3] 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3):21~24.
[4] 謝德體.發展林下經濟要重視林地生態環境保護[J].中國產業,2011(4):26.
[5] 羅金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發展林下經濟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1,1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