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少吾,陳紫鋼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湖北 宜昌443400)
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區,是三峽工程所在地。森林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該市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林業用地面積141.2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66.4%,有林地面積100.8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7.7%,現有活立木蓄積量3250.3萬m3,不含灌森林覆蓋率達48.5%,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兩項指標居全省地市州之首。森林旅游資源是該市的四大優勢資源之一,森林公園是該市開展森林旅游的主力軍。
全市現有森林公園8個,其中國家級6個,即宜昌市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五峰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長陽清江國家森林公園、興山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當陽玉泉寺國家森林公園、三峽壩區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2個,即宜昌市金銀崗森林公園、宜都宋山森林公園。8個森林公園總面積達3.3萬hm2,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8萬hm2,有林地面積2.25萬hm2,活立木蓄積量128.99萬m3,林業用地綠化率高達93%以上,森林覆蓋率達78.7%。
這些森林公園以著名的長江三峽為軸心,不僅溝壑縱橫,山巒疊嶂,植被豐富,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自然景色迷人,而且還有保存完好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有亞熱帶、北緣原生地帶性植物,更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初步調查,森林公園內生長有維管植物160科724屬1737種(含變種,亞種)。其中蕨類20科32屬51種;種子植物140科692屬1686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68種。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有29目88科414余種。其中有大鯢、金絲猴、雕、紅腹錦雞、白獐等國家保護動物21種。
2010年森林公園共投入資金150多萬元用于旅游宣傳,目前不僅可以看到文、聽到音,還能從電視上看到形,有些公園還拍了電視專題片,同時積極參加全國、全省的旅游博覽會。通過廣泛宣傳,不僅大大增加了宜昌市森林公園的知名度,而且慕名而來的旅游者也大有增加。森林公園還通過各種渠道共籌措資金1300多萬元,用于改善旅游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基礎設施的改善,從而使森林公園實現旅游收入3000萬元,占森林公園總收入的40%,比去年同期增長40%,接待旅客10萬人次。
在建設森林公園和發展森林旅游方面盡管政府部門和經營單位都作了一定努力,但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森林旅游認識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對森林旅游林業產業中的地位認識不足;二是對森林旅游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三是對森林旅游在宜昌旅游業中的地位認識不足。因此從政府機構到林業部門內部,人們對森林資源的經營上仍沒跳出“只見樹干 (木材),不見樹,不見森林”的舊觀念,對林業開發利用除木材以外的資源 (如:葉、花、枝果、根、樹皮、樹汁液)領導不力,科學研究投入不足,更不用說將森林旅游當成林業經營的一項支柱性產業來重點研究開發。因此導致宜昌森林公園發展普遍存在游客運載工具不足,接待設施簡陋,交通道路建設差,水、電、通訊不配套,接待能力低等問題。長期以來,作為“綠色旅游”的森林旅游得不到政府優惠政策支持和投資傾斜,現有規模、設施建設滯后,與應有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不相稱。
許多地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由于缺乏上級宏觀指導、監督,因此在森林公園建設中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建設人力物力的損失浪費和城市化傾向。在建設中不注意保護環境,在生活廢料排放上及基礎設施建設質量上的問題也有所顯露。建設中沒有做到在資源和特色上做文章,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明確目標、統籌規劃。
近代林學只注重調查森林蓄積量、森林面積的林分情況,基本上不調查森林環境資源(含光、熱、水、氣、土、人文等),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以及由這些資源有機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體景觀資源來為合理開發森林旅游作依據。
由于沒將森林旅游看成是整個林業的支柱產業,僅僅認為是基層林場的替代產業,所以將森林旅游的宣傳促銷工作僅僅看成是基層林業企業的事,使之在此項工作組織層面上提不高。經營企業本身宣傳促銷意識也不強,導致力度不足,影響了宣傳促銷效果。近年來森林旅游市場經營盲目削價競爭,忽視售后服務,導致游客流失;法制意識淡薄,市場營銷中科技含量低,系統性不強,缺乏高質量、高品位的旅游營銷策略;追求短期銷售目標,缺乏符合市場需求設計科學具有鮮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更是成為制約全市森林旅游發展的瓶頸。
缺乏集團經營意識,沒組織自己的森林旅游旅行社和車隊,缺乏有代表性、有紀念價值的旅游商品,沒實行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娛樂及游覽項目,內容單一。
森林公園絕大多數由國有企業經營,又缺乏權威部門招商引資及優惠政策,社會觀念陳舊,再加上宣傳促銷組織層次較低,造成公園社會知名度不高,籌資渠道少,加上經營體制單一,內部管理缺少生機活力,經營機制不夠靈活,缺乏科學技術支撐和管理手段。
森林公園大都由原森工企業職工經營管理,由于長期以來林場對外交往少,信息閉塞、文化知識層次較低、旅游專業知識不足、計劃經濟觀念影響較深,人員素質差,不能適應面向全社會開放的新形勢,林場又缺乏培訓提高的條件,因而缺乏合格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導游人員,經濟效益不高,使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缺乏后勁,有些森林公園一流景觀,三流服務,游客反映強烈。當地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觀尚未得到開發利用,使森林旅游缺少了一項能有效吸引游客的觀光內容。
未將森林旅游開發列為宜昌市國民經濟和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并與幫助林區廣大職工脫貧致富一起部署。對森林和林業的社會屬性研究不夠,近代林業“見物不見人”,從根本上忽略了對滿足社會的人們的多種需求去組織林業生產的研究;忽略了如何調動林業的主體——廣大林業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忽視了把為人民謀效益,盡快引導廣大林區職工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林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因而至今仍未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資源這個優勢,來盡快解決宜昌市“重點林區重點窮”的問題。
現代林業不僅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林業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是指導林業經營部門充分利用森林綜合景觀資源優勢發展森林旅游,在不消耗森林資源的情況下獲取遠高于生產商品木材的經濟效益的指導方針,通過森林旅游的經營和宣傳,既能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又能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推動林業事業的發展,使原先屬于窮鄉僻壤的山區、林區人民盡快脫貧致富并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
為了促進森林公園建設,使生態旅游成為宜昌的旅游品牌和特色,并為發展森林旅游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建議政府和各主管部門制訂包括建立森林生態效益綜合補償制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投資傾斜政策、減免稅費優惠政策、發放專項建設貼息貸款政策、安排扶貧項目資金、優先對森林旅游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輿論及消費導向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各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經營單位應用好、用足各項政府優惠政策。
宜昌市森林風景資源十分豐富,且各具特色,但由于景觀質量上的區別及地理位置、交通和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不同,以及當地社會文化條件的影響,開發難易程度不同,所以宜昌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的發展必須講科學、重實效,做到積極而又穩妥。首先要組織人員詳細調查森林中動植物、微生物及包括光、熱、水、氣、土、人文在內的環境資源及其有機組合所形成的整體景觀資源,認真研究其質量、數量和分布情況,并對其進行綜合評價,確定資源價值大小和森林公園等級,堅持分類指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其次要考慮森林公園的地理位置和對外交通情況,根據游客要求,確定近期加快建設發展的重點景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工程,實施龍頭優先戰略,在政策上,資金上予以傾斜,抓住重點,帶動面上的發展,堅持重點開發,分步實施的原則。同時也要堅持由近及遠,先易后難,先緩后急的原則,促進全市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事業盡快走上全面發展的道路。
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發展規劃在編制上應做到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在建設中要將有利于對森林風景資源保護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首先應該認識到只有保護好風景環境、風景資源,建設好森林公園游覽設施,才能談得上發展旅游。森林公園建設目的在于方便游覽,必須在建設中以及在游人游覽中把對資源的破壞降到最低限度,盡量不影響景觀原貌。應在科學估算載客能力的基礎上,控制游客數量,建設重點應放在搞好森林公園水、電、路及安全護欄、衛生 (含生活垃圾、污水的處理)、防火等基礎設施上,以滿足游人的基本需求。森林公園建設要加強對各種污染的防治,要突出生態旅游的特點和地方特色,體現個性和主題。創造性地對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盡量不建或少建人工景觀,禁止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項目建設。每一項建設都應力求體現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每一項活動都要體現與自然山水的融合。
對在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景區的森林公園做到在有效保護前提下適度開發。環境保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應與景點建設一并設計、規劃、施工。應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體環境特點,科學規劃、分區管理、合理建設旅游設施、景點、設計好旅游線路,控制游客容量。依法保護治理生態環境,嚴格執法,規范管理。
通過運用多種宣傳手段,吸引全社會廣泛關注并參與森林公園建設,借此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包括吸收和利用各種林業基金,吸引社會捐資,引進外資等多種舉措,多渠道籌集資金。抓住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國際合作熱點的有利時機,擴大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開拓國際援助渠道,爭取利用國際資金和技術援助及優惠貸款。
由于宜昌市森林旅游起步較慢,基礎較差,各森林公園游客接待能力不足,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把森林旅游業辦成該市林業的支柱產業,要在生態旅游中唱主角,在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服務內容,擴大社會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謀取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發揮全行業的整體優勢,實施集團戰略,走聯合發展的道路。可根據互利互惠的原則,建立緊密型、半緊密型或松散型的聯合體,以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其他森林公園為基礎,各森林旅游企業為骨干,建立景點開發、交通、運輸、通訊、商貿、娛樂、飲食、住宿等為森林旅游配套服務的實體,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服務格局,并逐步發展成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行業集團,統一對外宣傳招攬,統一組織旅游活動。還可與當地聯手開展民俗風情旅游活動,為游客提供內容豐富、環境優良、服務優質、消費低廉的森林旅游活動項目,把宜昌森林旅游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
由于國家和地方財力有限,森林公園建設首先必須堅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全國一些國家森林公園在建設初期,就是依靠職工有限的集資,憑著肩扛手提背馱,自己施工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必要的服務設施后對游客開放的,并因此改變了貧窮落后面貌,這種精神值得學習,這種經驗也值得推廣。森林公園要充分用足用好政府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樹立森林風景資源有價的意識,利用森林公園本身的土地及風景資源優勢,吸引全社會廣泛參與,各部門共建,聯合投資開發、共同受益。森林公園在堅持以法治國,強化林業行業管理的前提下,應探索建立一套充滿生機活力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內部經營體制和機制,改革原有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和僵硬死板的經營機制,通過合理開發,逐步增強自身造血機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使森林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步入良性循環,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1世紀是生態旅游的世紀,森林生態旅游將成為旅游的必然選擇和主要形式。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1世紀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家。為了迎接生態旅游世紀的到來,充分把握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機遇,促進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事業的發展,林業部門應與宣傳媒體、森林公園及森林旅游部門一起,盡最大可能加大宣傳力度,著力提高全社會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一方面結合森林公園的宣傳促銷活動,大力宣傳森林生態旅游的特點、優勢,倡導生態旅游的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向全社會展示旅游與生態的和諧統一,顯示森林生態旅游的魅力。在宣傳促銷上要采取多種形式,如拍攝風光片、上因特網、組織參與各種慶典活動、會議等進行連續、系統、廣泛宣傳,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利用導游人員,借助導游詞融入生態和森林資源保護宣傳內容,通過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開發建設的效益如何,直接關系著廣大經營此項目的林區職工的經濟效益,并影響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關系著宜昌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保護成效,因此必須把支持和幫助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發展與支持和幫助廣大林區職工脫貧致富聯系在一起考慮和部署。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森林旅游綜合效益,必須做到:一要突破陳規,改變傳統的單純依靠門票收入、住宿收入等單一、低效的產業結構,采用現代高新技術,大力扶持和培育開發森林生態商品,提高產品檔次和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重點是綠色及天然食品、保健品、生態型紀念品、工藝品、日用品等。二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職工培訓,提高職工科技素質,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傳統的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進一步提高森林旅游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森林旅游資源的科技創新體系,改革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把森林旅游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景區質量的提高、景點科技含量的提高、游覽價值的提高、服務人員素質的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上,達到旅游、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糾正單純把森林旅游景區量的增加和游覽項目的擴張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傳統思路,減少過度開發森林資源的現象,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宜昌提供了潛力無窮的開發森林旅游的景觀資源;世界各國和我國生態旅游的蓬勃開展,為該市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創造了良好的客源市場;現代林業知識創新體系則為宜昌林業和森林旅游事業的健康順利發展,提供了能夠高效益持續優化協調發展的現代林業行業發展理論和模式,在林業行業內部為森林旅游發展架構了良好的體制和機制。因此,該市正面臨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發展的突破性發展機遇,完全有理由認為,通過政府部門和全省人民的關注和支持,通過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經營人員的共同努力,“靠森林旅游一粒子,下活經濟一盤棋”的奇跡會在宜昌市出現。
[1] 鄭耀星,孫煒芳.湄洲島旅游發展調整思路[J].東南傳播,2006(6):61~62.
[2] 蔡加珍.湄洲島媽祖文化旅游產品生命周期演變分析與對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5):17~18.
[3] 李和平,馬 菁.對應季節性特征的濱海度假區規劃設計——以湄洲島南部濱海度假區規劃設計為例[J].四川建筑,2007(3):79~81.
[4] 李祝舜.湄洲島旅游發展的對策[J].莆田學院學報,2004(2):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