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安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林業局,福建 建寧3545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別名油茶樹、茶籽樹,為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與油棕、油橄欖和椰子合稱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的10個省,其中湖南、江西、廣西、福建、浙江、貴州等省(區)為我國油茶主產區。
油茶產業發展,品種是關鍵。為進一步做好建寧縣油茶良種引進工作,適應海西現代化建設和建寧縣林業發展需要,推動建寧縣向縱深層次發展,本文對當前建寧縣油茶品種改造進行全面剖析,并提出具有實踐指導作用的可行性對策。
建寧縣地處福建省西北部,北緯26°32′~27°06′,東經116°30′~117°03′,總面積1742.3km2,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交通便利,十分適宜油茶的栽培種植,是省定油茶種植重點縣之一。全縣現有油茶山約5萬畝,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廣大農民油茶種植積極性很高,僅伊家鄉種植面積達1.28萬畝并逐年增長,油茶籽年產量達1200t。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研制姬復合油酸膠囊、籽餅、皂素、復合花卉肥料、系列化妝品等品種,發展前景較好。這些油茶產區,主要分布在伊家、黃埠、溪源等貧困鄉村,人均收入低,交通不便,凡有水源的地方,即被開辟為梯田,稍有土質條件較好的被墾山地,種上參差不齊的油茶林。由于品種不良,重取輕給,所以產量不高,但仍維持著該縣的經濟生態平衡。
(1)油茶單位面積平均產量不高。總的情況是優質林少,劣質林多,目前平均畝產量僅有3.2kg左右。
(2)管理粗放。油茶產區內通常只進行墾復和挖山工作,多數林地沒有采取任何管理措施,任由其自生自滅,致使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很多荒蕪面積林分雜草叢生,少有收獲。
(3)密度不均。由于人為破壞、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天然性缺株,使得林地普遍稀疏,株數不夠,空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而一部分初植密度較大、現又保存完好的林分,樹冠相互遮蓋,光照不足,通風不好,產量也不高。
(4)林分老化。大部分油茶屬老年林,不少樹年齡已超過百年,盡管地上莖干多為萌芽更新重新長出,但地下根系已經老化,整個植株頻臨死亡狀態。
(5)樹林結構亂。缺少修剪整形,枝干雜亂不堪,冠內通風較差,只表面結果,病害亦多;樹枝破壞嚴重,枝條不均,樹冠奇缺,結果面少。
(6)收摘太早。油茶采收時,偷采現象經常發生,致使農戶提早采收。據測算,提前半個月采收比按成熟期采收的含油率要減少8%~10%,使茶油產量驟降。
筆者在林業系統從事油茶工作多年,下面是建寧縣油茶林改造的技術措施。
4.1.1 改善生態環境
油茶林低產,主要是因為雜草叢生,地類條件差、水肥條件不佳等原因導致的。改善油茶林生長環境,是低產油茶林增產的最有效舉措之一,也是最根本途徑。
(1)除雜懇復。砍除林內叢生的其他雜灌、野草,墾復林地,深翻埋草。由此去除與油茶爭奪營養的植物,提高林地通透性程度,提升林地營養,也可有效減少油茶林內病蟲害的傳播。
(2)改造立地條件。在林地懇復的基礎上,將林地挖成水平梯帶,梯帶邊上作地梗,內側沿梗平行挖溝,可減輕油茶林地水土流失,切實做到林地營養平衡豐富,為油茶植物的迅速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立地條件。
(3)種植綠肥。在油茶林地種植綠肥植物,如豆類植物等,通過在生長時期的深翻填埋,從而提高林地有機質,達到改善土壤、增加營養的目的。
(4)深翻中耕。對當前的低產油茶林,有效強化管理,做到“三年一深翻,一年一中耕”,從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優化油茶生長條件,提高優質油茶籽的畝產量。
4.1.2 改變林相
建寧縣油茶低產林,通常存在老、弱、病、殘等破落林相,林冠殘缺、植株稀疏不齊、長勢衰頹,光能利用率差,從而導致油產量低,改變林相是油茶低產林改造的有效途徑。
(1)預栽去老。先改造林地立地條件,后挖水平梯帶,實施挖溝、施肥、蓋表土等步驟,然后按合適株距栽上油茶優良種苗,等其成活后再挖去老殘樹。
(2)去密補稀。測定待改造油茶林分的原有密度,對照油茶高產最佳林分的合適密度,對過于密集的種群,挖去劣小株和病殘株;對于油茶林中相對稀疏的林地,著重補植適于建寧縣成長的優良品種“贛無系列”油茶壯苗,促成林相整齊。
(3)更新變壯。對于需要進行除茬變壯的油茶植株或種群,可在冬季把老樹平地面砍掉,把砍口削平,翌年夏天選擇1~2根萌枝,進行修剪整形,形成良好的樹冠。對于樹干優良的低產林,可在其離地面1m多處鋸掉大枝,使其在斷口周圍重新萌枝,翌年可選擇著生位置好,生長強壯、無病蟲害的萌條培育成新樹冠,迅速開花結果。
4.1.3 改造品種
油茶低產林通常指劣質植株占全林的比例超過50%,因此改造品種是提高油茶果實產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1)調整密度。對于油茶密林中的劣等植株,可通過改造林相,調節密度、去劣留優。至于老、弱、殘林中的劣質植株,應選油茶良種進行補栽,實現油茶林分的改良。
(2)嫁接改造。對于林相整齊且在林地中生長良好的劣質品種,可以通過嫁接方法將其改造成優良品種植株。成年劣質樹通過“高接換種”進行品種改良。高接換種應在夏季進行,每株砧木挑選3個優良枝作砧枝,在其距地面大約50cm處截斷,每個砧枝挑1~2個側枝,在其分叉處10cm左右處截枝,挑選優良油茶品種如“贛無系列”的茂盛植株作接穗,采取切結法嫁接,實行套袋保溫辦法,通常只要嫁接成功,翌年即可結果,3年后就可超過原來植株的產量。
(3)變換樹種。因立地和氣候等條件不適的油茶低產林,可采取更換樹種來增加經濟效益。高海拔或緯度較高產區的油茶林,由于開花授粉期溫度較低,導致落花落果,影響低產的,可以把它改種茶葉,培育成優質高效的茶園,從而提高收入。因立地條件不適合影響生長的油茶低產林,應該換種黑松、木荷等耐旱耐瘠樹種,淘汰油茶林,易于成材成林,有效提高經濟效益。此外,立地條件優越,油茶植株生長旺盛的成年油茶林,因品種差而導致低產的,可以通過嫁接改造優良品種,第2年結果,第3年超過原有植株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肥料是油茶高產的重要條件,古話說“有收無收看天,收多收少看肥”。因此,在懇復時,合理施肥是有效提高油茶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
(1)施肥原則。大年主要施磷、鉀肥,小年主要施氮肥;秋冬主要施農家肥,春夏以化肥為主;樹大、果多的,需要營養多,多施;樹小、果少的,需要營養少,少施;立地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林分應施磷、鉀肥;立地條件較差、長勢較弱的樹應施氮肥。
(2)施肥量。要按照油茶樹體的長勢選擇施肥量,長勢差的多施,長勢強的少施。施肥時,通常情況下,尿素約22kg/畝;磷肥約45kg/畝;鉀肥約20kg/畝;有機肥每畝多于400kg。一般是將有機肥和鈣鎂磷或過磷酸鈣混合堆放漚1個月后再施肥較好。
(3)施肥方法。在上坡方向沿樹冠外圍投射地挖半圓環形溝,溝寬23cm、深20cm左右。將肥料均勻施在溝內,再培土。肥料不能堆放在一塊,這樣不便于根系吸收,也不應施在地表上,以防蒸發或被雨水沖去。
油茶大量結果時也需要大量水分,建寧縣通常是夏秋干旱,7~9月的降水量少于300mm,而這時正是果實長大和油脂轉變時期,增加灌水可提高產量。但在春季時又要防止水澇。
油茶修剪應在采果后到春梢萌動時進行。將位置不合適的下腳枝、過密枝、干枯枝、徒生枝、重疊交織枝和病蟲枝等剪去,盡量保存內膛結果枝。油茶結果數年后,應立即進行收縮修剪,對于過分密閉的樹型,應剪掉少量的矗立大枝,提高內膛結果效率。
病蟲害的生成、擴展與樹形、林相和環境關系緊密。油茶成林中最為常見的病害是炭疽病或軟腐病。油茶炭疽病多發生在老殘林,在高溫、濕熱季節蔓延極快;煤病、軟腐病在多雨、潮濕的季節和環境中經常發生,許多害蟲多棲居于密林。
油茶病蟲害常以綜合治理和預防為重,結合樹形管理,在4~7月份定時噴射波爾多液等殺菌藥,可起到應有的防治效果。
油茶品種不同,果實成熟期也不一致,一般集中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普通油茶通常在10月份成熟,寒露籽類在10月初寒露時、霜降籽類在10月未霜降節前后采收。果實的成熟期常因當年氣候的影響提早或推遲5~10d,一般高溫干旱提早成熟,低溫陰雨推遲成熟。茶果成熟的特征是油茶果皮上的茸毛自然脫落,變得光滑明亮,樹上少數茶果微裂,容易剝開,種子烏黑有光澤或呈深棕色。茶果成熟應及時采收,一定要避免過早采摘,采摘過早,不但出油率低,而且油的品質差。一定要采取聯防聯治、群防群治的措施,確保適時采摘。
油茶的栽培必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按照行業情形,減少資源的浪費,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從而達到促進油茶經濟增長。在繼續拓展低產林改造、促進其他行業經濟增長的同時,所謂的轉變經濟增長方法,一定要實事實辦,因地制宜。
[1] 楊永周,杜國堅.油茶低產林改造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1995(5):30~34.
[2] 鄧東發,漆龍霖.油茶早實豐產技術的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1995(2):9~13.
[3] 莊瑞林,黃愛珠,董汝湘,等.油茶19個高產新品種的選育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1992(6):619~627.
[4] 韓寧林.芽苗砧嫁接應用于油茶無性系鑒定的研究[J].林業科學,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