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峰
(太原市明仕達煤炭設計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專業的建筑人員很久之前就已經對綠色建筑的實質做出了一個很明確的說明:建筑與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的發展必須要協調統一,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小實際的環境以及資源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在最大程度上為人類生活環境的正常舒適以及安全健康作一個最大的保障,最終通過這一方式達到人類與建筑、資源以及環境幾部分的有機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國家也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里所給的定義明確明白,綠色建筑要做到各方面的統一必須考慮到人、建筑、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為之做出努力,在綠色建筑節約資源方面應該使用可再生資源替代非可再生資源,這樣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綠色建筑構造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其各部分的構成要素,對癥下藥,明確相應的設計原則和目標。
這些原則與目標對綠色建筑的整體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充分的分析和把握其設計原則,要以生態要素為主要操作對象,對設計原則進行扼要的闡述。
1環境與整體優化原則
建筑并不是獨立而存在的個體,其所開發的體系都應該與其所屬的人文或自然環境形成統一,這樣使建筑設計在基于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建筑和環境的最佳結合。因此,在建筑物形成的同時。應該學會尊重和愛護我們的社會生態環境。建筑設計依然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則,結合當地所擁有的人文歷史景觀,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開發,不但保留文化古跡,也發揚而來傳統文化。當然這需要配套設施的同步和材料的合理利用。
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節省對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等,利用相應的科學技術提高建筑的包容性,為擴建和建造提供機會并且可利用智能化設計,充分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做好與社會發展的互動。
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的角度去增強與自然地對話,但也需要綠色建筑在該環境中的適應。為了能讓人們在健康舒適的建筑里生活和工作,需要工程隊伍為其創造好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提高采光技術,控制好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音環境,提高立體綠化系統和凈化環境的能力等等。
1整體環境的設計
在整體設計的領域中,并不是指某一建筑物,而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建筑,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在場地的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等等方面都需要分析其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對各方面的條件進行分析和整體設計。因此在整體環境中設計的方法有:
(1)運用綠色建筑理論。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這些因素都是需要與城市開發建設相適應的,在建設步伐加快的同時,利用創新思維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在一種程度上改變了布局,區域劃分,空架結構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狀;也讓城市的歷史和地理特征得以流傳。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綠化在生活中的作用,這不僅美化了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環境。我們可以選擇用地面綠化覆蓋,因為水分的蒸發作用強烈,一般能夠形成涼爽舒適的環境;而且,種植喬木能夠形成比較大范圍的樹蔭,從而減少路面的吸熱量,導致樹木排出的氧氣能夠凈化空氣,最終達到氧含量的提高。總而言之,我們在設計住宅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周邊環境的綠化設計,一定要把綠化量的標準引入相關的設計規范當中。就目前而言,環境綠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區周圍環境綠化,一類就是建筑立體綠化。
①小區的周圍環境的綠化要求的是盡可能的減少硬質鋪地以加大草坪的面。盡可能的種植高的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往往高于同面積的草坪好幾倍。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身邊的大多數住宅小區為了節省建設成本,依舊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并不利于小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投資者應該將眼光放遠,鋪設具有滲透性的綠化鋪地,實現生態化與可持續化。
②立體綠化。采用“土地空間化”的概念,這里面包括了墻面、屋頂和陽臺綠化。這三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空間的散熱功能,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墻上設計由柱子金額圈梁組成的構架然后在其中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增強了墻面在散熱上的性能并且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和陽臺綠化基本上是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花草樹木。
(3)注重整體協調性,例如靠近城市河道的住宅區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水資源來設置親水點;毗鄰歷史文化古跡的建筑應該尊重歷史,是設計的風格融入歷史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保護區的開發和建設創造更多社會和經濟價值。
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1)建筑的熱工性能與建筑的體型系數密不可分。相對于曲面建筑,因為收受熱分布不均勻,從而使熱量消耗大于曲面建筑的熱量消耗,所以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應該盡量在外墻和控制層方面采用平面模式盡量減少建筑體型復雜的模式。
(2)學會使用大自然賦予的資源,例如光和風的使用,在建筑外墻設計時盡量使建筑物自然采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能源的消耗,采用熱穩定的物理知識合理分布外墻內環境對光等其他自然資源的運用。
(3)硬性的建筑設計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建筑要求,因此使用相應的彈性設計方法更有利于建筑在外在條件不斷改變情況下依然能夠對自身進行調配。如給管道預留空間以及為水電、通訊留下發展空間等等之類的設計。
(4)建筑節能設計。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需要我們積極開發,相反應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等,材料選擇方面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和再生材料,做到無污染和無輻射。
(5)建筑智能設計。因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廣泛應用,智能化建筑應之誕生,在智能化的發展下,使綠色建筑朝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狀態下持續發展。
21世紀新時代要求我們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這已經成為建筑界的趨勢,而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更加使我們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來為綠色建筑發展做出貢獻,而在綠色建筑中設計也是重要環節之一,我們應該堅定信念,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創造出新的建筑環境和形態,使我國建筑事業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領域。
[1]曹麗新.淺談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7).
[2]姜長征,周慶華.在現實條件下如何體現綠色建筑設計原則[J].安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