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春
(銀川第一市政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寧夏銀川750004)
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就是按照優化的原則安排生產要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使得人力、物力、財力等適應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在數量、比例上合理,從而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最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項目的綜合經濟效益,使之按時、優質、高效地完成項目施工任務。
主要是按照最優原則合理地籌措項目所需資金,按照計劃科學地預測資金的使用支出情況,從而合理地安排資金在施工生產的不同階段應投入的數量與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資金的配置功能,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益為最優。優化項目資金主要包括資金收支運作和成本控制兩方面。資金運作優化必須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集中統一原則。施工企業對各項目資金必須統一調撥,集中使用。 各項目部的資金必須按規定的比例和時間及時上繳企業,不能將資金沉淀在項目上,杜絕資金體外循環,以保證企業從總體上對資金進行優化配置,把資金用到施工生產最關鍵的環節。 二是,有償占用原則。 通過資金有償占用制,增強各部的資金意識,促進資金合理沉淀和優化使用。 資金運作優化的個體操作,可通過設立企業內部銀行或資金調度中心來完成。 成本控制優化的重點是項目管理層和施工作業層。項目經理部負責對項目資金和專項費用進行控制,搞好勞力、機具、設備等在項目上的動態組合,整體優化,主要抓好項目總成本的預測預控。施工作業層進行以項目為單元的投入產出型核算,努力降低項目成本。 企業在成本的控制優化中進行計劃指導、過程控制、監督制約、考核激勵,努力促使人、財、物等要素在項目上達到整體優化。
主要是各類材料,一般占工程造價的60-70%,因而材料是生產要素優化及成本控制的重點。材料優化配置的核心是物資采購供應管理機制的優化,按規模經濟原則,發展集約化經營。 為此,對物資采購供應要實行一體化管理,并根據企業所承擔的工程項目,對材料管人員進行統一調配,對所需物資從總體上進行統籌優化,保證項目施工需要,對各項目所需要物資按品種、規格、時間、數量進行優化配置和整體平衡,通過招標采購,尋求較理想的供應商,以滿足項目施工需要,保證材料質量,同時減少現場物資儲備,加速資金周轉,提高經濟效益。 對周轉材料的配置一般可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全部配置到施工作業層,由其自行管理使用。另一種是企業物資部門集中管理,如一些通用性周轉材料,對項目部實行內部租賃,也可對外開展租賃業務。
對機械設備的優化管理需要根據施工生產的具體情況選擇先進適用的機械設備, 按照項目施工的不同階段合理地搭配使用各種機械,精心養護與保養,及時按照設備的經濟壽命進行更新。要堅持機械設備分級管理、統一調度的原則。對大型機械應由企業集中掌握、統一調度,在企業內部尋求機械設備的動態平衡。對項目部實行內部租賃,運用經濟手段來調節和控制各個項目之間對大型機械設備的需求,以達到機械設備配置總體上優化。 對于一些必備的中型機具有、運輸機械設備,宜直接配置給施工作業層使用和管理。在機具的流運組合中,要強調在項目施工前進行預測預控,做好超前服務,在建設項目施工中,根據施工工期的交叉,進行優化組合,集中優勢力量,確保網絡計劃和控制節點的按期實現。
根據項目對勞動力需求情況,在各項目之間,對現實和潛在勞動力進行周密計劃、有效流動、合理調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效率。 為此,施工企業要建立勞動力整體優化、實現勞力供應與項目需求最佳組合的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 一是,企業要在總體上對人力資源在內部的配置和項目上的組合進行優化控制。按照人工分層管理的原則,對人力資源在項目管理層和施工作業層進行合理配置,并依據網絡計劃,對勞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總體安排,保證勞力與項目要求的總體平衡。二是,按照精干高效原則,設置彈性動態的項目管理機構,實現項目管理層人員動態組合、精干高效。 為此,要全面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授權項目經理代表企業主管全權負責項目管理,行使企業的管理、監督和協調權。依據項目需求和人力投入的最佳組合。 對項目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彈性化,項目管理層人員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階段的要求,在項目之間合理組合,有效流動。企業領導人集中統籌安排,在承擔的項目之間合理流動,優化組合,使勞力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四是實行目標控制、節點考核。其方法就是把每一項目的總體需要轉化為總體目標, 經過層層分解細化,形成形象直觀、便于考核的量值目標,并據此進行管理控制,實現項目指標。
建立健全各種內部經濟責任制體系,以合同的形式明確項目管理層和作業層各自所擔負的經濟責任和享受的經濟利益。著重加強對承包責任制管理的監督、協調和考核,引導和推動企業各層次按集約化經營要求,對項目實施的各環節統一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合理組合生產要素,對投入進行優化控制,不斷改進管理,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
即決策層對項目管理層和作業層雙道指令: 作業層對項目管理層的雙道信息反饋:項目管理層對決策層和對作業層雙向信息傳遞。從兩個角度反映項目施工的規定,使決策層的判斷和決策更加準確,避免單一渠道反饋信息可能造成的偏差而帶來決策和管理失誤,從而保證項目對資源的合理需求, 促使生產要素的整體平衡、 高效運轉。
(1)建立項目需求與資源配置的動態調控體系
項目施工力量的配置要進行動態管理。 因地制宜地使用人、 財、物、機械生產等要素,并在各項目之間合理流動,優化組合,從而使剛性的企業組織在動態中適應項目對資源的彈性需求。
(2)建立任務和能力動態平衡系統
生產要素的優化受到任務總量的影響。 因此,需要建立總體任務和能力的平衡系統。 要把所有工程項目一律納入總體統籌網絡,按生產要素的需求量、需求結構、分布狀況及時間要求,進行分析預測和追蹤管理,從經營管理和人財物等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根據總體任務需求和使用能力,實現生產要素的整體平衡優化。
(3)建立有效的項目責任成本核算和效益評價體系
生產要素配置是否優化必須要進行考核評價。這不僅要有完整的經濟體系,而且包括工期、質量以及社會效益等內容。通過開展項目責任成本核算對項目管理成本進行評價,推動生產要素的組合優化。
總之, 公路工程項目的管理從方式上講要側重于要素的管理,在職務設計、生產資源配置、勞務管理等方面進行優化;從效益上講要側重對成本進行系統化的管理,使成本分析預測、中期管控、會計核算成為系統化的管理。
[1]吳中原,國振喜.建筑施工企業管理與技術[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1986.
[2]陳傳德,吳麗萍.公路項目施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3]陳永煒.企業成本控制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6.
[4]楊雄勝.現代成本管理[M].北京:經理科學出版社,1995.
[5]張普山.目標成本管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