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艷
(遼寧大奧環評有限公司,遼寧鞍山114000)
雨水作為一種極有價值的水資源,早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雨水利用發展較快的是德國和日本等國家。 我國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與應用自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并于90 年代發展起來,基本處于探索與研究階段。 隨著人口劇增和經濟高速發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將雨水作為重要水資源加以收集、處理、利用,已經成為節約水資源的重要的課題。 中國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00 億m3,人平均水資源量為2200m3,排在世界第88 位,人平均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平均的1/4。根據“國際人口行動”對我國水資源進行的總體評價,預計到21 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達到16 億高峰時,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將下降到1760m3,全國將接近用水緊張國家的邊緣[2]。根據國家水利局統計資料,全國600 多個城市中有400 多個存在資源性或水質性缺水問題,正常年份全國城市缺水已達60 億m3,2000 年已有100 多個縣級以上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城市發展中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導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環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我國許多城市水資源嚴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資源卻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 通過選擇合理的雨水利用模式,并在規劃環評中應用,對于提高城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雨水資源利用是開發水資源、涵養地下水、改造城市排水系統體制、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城市水環境重要的舉措。
居民小區內應廣泛使用透水性路面材料,雨水通過透水路面和綠地滲入地下。當雨水形成徑流時,可通過收集系統進入滲透溝或洼地,滲透溝可以與地下儲滲池、小區內的景觀水體結合使用。
建綠化屋頂延緩徑流、增加雨水的蒸發、改善生態;不宜建綠色屋頂的屋面和路面, 雨水收集處理后首先進入蓄水池送入人工水體,超過設計標準的雨水由蓄水池溢流進入地下滲入系統或附近溝河內。
公共綠地宜建成下凹式。 下凹式綠地可低于周圍路面50-100mm,雨水收集設施高于綠地50mm,雨水通過綠地滲入地下土壤層,隨綠地積水深度增加,雨水經綠地過濾后進入雨水收集設施,通過滲透溝或滲透井增加滲透量。 與儲滲池結合使用可解決旱季的綠地用水。 超過設計標準的雨水通過溢流設施排至附近的排水系統中。
城市道路、廣場和停車場等城市下墊面可采用透水瀝青混凝土或可滲透路面磚,將雨水直接滲入地下。當雨水形成徑流時,不能通過透水材料滲入土壤的雨水流入道路兩側或廣場周圍滲透邊溝,由滲透邊溝完成雨水的收集、滲透和儲存。
滲透邊溝也可以與滲透井和區域大型儲滲池結合使用,使路面范圍以外的土壤也得到涵養。滲透邊溝和儲滲池可設溢流設施將超過設計標準的雨水溢流到附近溝河內。
本文根據大連市的雨水資源利用現狀,結合國內外雨水利用的經驗,從居民小區雨水利用、商業區和工業區雨水利用、公共綠地雨水利用、道路、廣場、停車場雨水利用等方面提出大連水雨水利用的主要模式,并在大連市推廣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也將為區域環評工作中的雨水資源利用提供借鑒。
[1]侯立柱,丁躍元,張書函,廖日紅,陳建剛.北京市中德合作城市雨洪利用理念及實踐[J].北京水利,2004(04).
[2]張文華,孫大群.污水資源化再利用的現狀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2).
[3]林英姿,韓相奎,艾勝書.城市中水回用初步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3).
[4]車武,李俊奇,曹秀芹,劉紅,孟光輝.對城市雨水地下回灌的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1(04).
[5]鄧風,陳衛.南京住宅小區雨水回用方案技術經濟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06).